甲午中日戰爭簽訂的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并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甲午中日影響
一、使中國洋務運動走向破產。在這以前的中法戰爭中,李鴻章創辦的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中已全軍覆沒,在威海衛戰役中李鴻章創辦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說明了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沒有成功。從而標志著其破產。
二、從政治上來看,《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開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到了長江上游地域;巨額的賠款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外國資本的擠壓,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進程,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確立。
三、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馬關條約》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擴大了列強在中國的資本輸出,對中國的自然經濟起到進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為了償還戰爭賠款,放松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這都對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日益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隨著自己力量的壯大,在19世紀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從而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四、從國際上來看,中國戰敗國際地位大大下降,從而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使中國面臨空前的亡國滅種的危機。
五、從軍事上來看,清政府為挽救危機,首先進行了軍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鑒于湘軍和淮軍在戰爭中一敗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凱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編練新軍,即后來的北洋新軍,這支軍隊成為晚清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也是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北洋軍閥統治的軍事基礎。
六、甲午戰爭徹底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迷夢,促使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各階層紛紛掀起救亡圖存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