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歷史如何復習沖刺
1、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每節正文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考歷史復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后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于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結構,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
3、濃縮法。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高考歷史如何備考
1、對教材進行整合:高中歷史所學過的課程之間是存在聯系的,換句話說就是高中歷史知識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各位同學在進行高中歷史復習時可以先將教材知識進行整理。使其形成新的模塊,減少各位高三需要復習的量。變相的降低了各位同學的復習難度。
2、重點在思維培養上:高中歷史的學習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所以在進行高中歷史復習時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高三學生想要提升這一能力,可以對自主命題的試卷的材料題進行自我總結。或者是從多個角度分析自己所遇到的問題。
3、用多元史觀進行復習:高中歷史大概可以分為: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現代史史觀等幾大類,近幾年的高考出題也對這幾項內容進行了重點考察,所以各位高三同學在進行高中歷史復習時要對所學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進行準確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理解。
4、關注熱點新聞:社會中能體現國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大事和熱點;帶有戰略性、事關人類社會未來的新價值觀的事件也應被各位高三同學所關注,將其與書中的知識點進行結合。鍛煉自己的實際應用能力也是高三同學在歷史復習時應該掌握的內容。
高一歷史學考備考核心知識點
1 中華早期文明位于長江下游(浙江地區)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其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養蠶繅絲技術,是母系社會。良渚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是父系社會,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明顯。
2西周實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史稱“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個兒子),提到祠堂、家譜等都選宗法制。分封制主要分土地和人口,西周最初的封國沒有秦(陜西一帶;秦統一中國),著名的有燕(北京一帶)﹑齊和魯(山東一帶)。
3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是:鐵犁牛耕,諸侯紛爭,各國變法,百家爭鳴。
4 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鄭國渠位于關中平原(西安一帶)
5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法家學派)變法最成功。使秦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6 儒家孔子,山東人,思想:仁 為政以德 有教無類。《論語》不是孔子寫的。
7 道家老子,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也就是什么都不要管)。
8 法家韓非子,依法治國。墨家墨子,兼愛(無等級愛)非攻(不要打仗)尚賢。
9 秦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皇帝制度是核心,中央實行三公(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西南夷(云貴)和嶺南(廣東廣西)最早劃入。
10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有:推恩令(削弱諸侯國)﹑中外朝(削弱相權)﹑刺史(監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正統思想直到新文化運動)。
2023高考歷史沖刺復習重點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題術語]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點有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系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答題術語]
(1)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擺脫了血緣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權統治。
(2)秦漢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書省、樞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廢除丞相,設立內閣、軍機處,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
(3)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推動了秦漢至明清統治者采取措施調整地方機構。從分封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權分三司,體現了地方日益聽命于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趨勢。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答題術語]
(1)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演變的過程。
(2)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3)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農耕文明下的農業和手工業
[答題術語]
(1)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奠定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
(2)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有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冶金、制瓷、紡織一個領域手工業成就突出。
(3)兩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后世稱為“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和經濟政策
[答題術語]
(1)商朝出現職業商人.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晶市場和大商人。
(2)秦漢時期.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活動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
(3)宋代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商品種類迅速增加;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4)明清時期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5)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認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答題術語]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4)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環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5)西漢時期:兩漢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改造,適應了中央集權制的需要,從而確立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
宋明理學和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
[答題術語]
(1)宋明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學。理學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時期的新發展,更具思辨性、哲學性,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緩和了危機。
(2)明清之際: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社會環境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進步思想家的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
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學藝術
[答題術語]
(1)科技: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明和發現,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2)古代書畫:古代中國書畫一體,其藝術獨具東方神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
(3)古代文學:中國古代的文學也輝煌燦爛。從春秋的《詩經》、戰國的楚辭,直至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斷得到發展.并呈現平民化的趨勢。
(4)古代戲曲:以京劇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戲曲獨樹一幟,雅俗共賞。
高三逆襲每日學習計劃表
早上6點-8點:一日之計在于晨,對一般人來說,疲勞已消除,頭腦清醒,體力亦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可安排對功課的全面復習。
早上8點-9點:據試驗結果顯示,此時人的耐力處于較佳狀態,正是接受各種“考驗”的好時間。可安排難度大的攻堅內容。
上午9點-11點:試驗表明這段時間短期記憶效果很好。對“搶記”和馬上要考核的東西進行“突擊”,可事半功倍。
正午13點-14點:飯后人易疲勞,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調整一下,養精蓄銳,以利再戰。好休息,也可聽輕音樂。但午休切莫過長。
下午15點-16點:調整后精神又振,試驗表明,此時長期記憶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長久記憶”的東西。
傍晚17點-18點:試驗顯示這是完成復雜計算和比較消耗腦力作業的好時間。這段時間適宜做復雜計算和費勁作業。
晚飯后:應根據各人情況妥善安排。可分兩三段來學習,語、數、外等文理科交叉安排;也可作難易交替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