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健康飲食 秋季飲食常識
秋季健康飲食方法
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秋季正是食用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的好時候。常吃堅果有助心臟健康,并且堅果還能提供維生素E和多種微量元素。入秋后氣候會日益干燥,多吃炒干的堅果嗓子會不舒服。建議用原味生食、五香煮和輕烤的方式,比如沒烤過的核桃仁、榛子、松子等,五香煮花生,輕烤的巴旦木、開心果和腰果等。
第三、多吃深色蔬菜
尤其是綠葉菜和橙黃色蔬菜。在夏天,為了祛暑降溫,人們所吃的果蔬一般以瓜類為主,比如冬瓜、黃瓜、西瓜、甜瓜等,然而這類果蔬中的胡蘿卜素(它在人體內能轉化為維生素A)含量較低,這樣容易導致人體內的維生素A儲備較少。維生素A為上皮組織的合成和修復所必需,如果它嚴重不足,皮膚和黏膜的抵抗力就會降低,表面所分泌的黏液和皮脂減少,黏膜免疫功能也會下降。維生素A缺乏表現為表皮干燥,毛囊突起,皮膚摸起來比較粗糙,甚至眼睛也會發干。橙黃色蔬菜和綠葉菜中富含胡蘿卜素,比如胡蘿卜、菠菜、芥藍、西蘭花、小白菜等,秋季應該多吃。
第四、用薯類來代替部分精白米面
秋季正是薯類出產的旺季,經常吃一些山藥、芋頭、土豆、紅薯等,用來替代精白米面,是非常好的選擇。一方面,薯類食物中富含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膳食纖維也比較豐富,有助于人們獲取更多的營養。另一方面,現代研究表明,它們作為主食食用有利于預防高血壓等慢性病。
秋季飲食小常識
1、食宜多苦吃點瓜筍茶
現代人與古人相比,往往營養過剩、溫熱有余,體質偏于陽盛,又逢夏季,易感受暑熱致病致人體內火旺盛。可多吃一些苦味、涼性食物,民間就有“天熱食苦,勝似進補”的說法。多吃些苦味食物可起到清熱解暑、提神醒腦、健脾開胃、排毒去火的作用。常見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菊、芥藍、萵筍、柚子、蘆薈、蓮子、蕎麥、莜麥、綠茶等。
2、食宜清淡喝點花樣粥
夏末初秋高溫多雨,濕氣重,容易困脾。脾主運化,喜燥惡濕。濕熱困脾會影響脾運化功能的正常發揮,進而影響胃的受納能力,出現食欲不振。另外天熱人們易心情煩躁,睡眠欠佳也會影響胃腸功能導致食欲下降。因此我們總的飲食原則:食宜清淡。適當多吃一些清熱除濕、健脾開胃的食物如綠豆、薏米、苦瓜、絲瓜、扁豆、番茄…。也可以自制一些食療粥,如:山楂薏米粥、綠豆銀耳冰粥、荷葉粥、扁豆粥等等。
3、食宜清補喝點滋陰湯
初秋由于其季節特點,易產生濕熱毒火,因此不宜大補、溫補,而適宜清補。服用些具有補益滋陰清熱作用的食物,如:鴨肉、鵝肉、鯽魚、兔肉、瘦豬肉、海帶、豆腐等,經過合理烹調,做湯如:老鴨苦瓜湯、海帶湯等,不僅能增進食欲、加強營養,還可消暑健身。
4、飲食有節吃些蔥姜蒜
一是指飲食要有節制,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過分貪食生冷油膩;二是飲食要有節律,三餐定時,不要空腹或進食時間過長,以免加重胃腸負擔;三是食要清潔,多吃新鮮衛生的食物,適當吃一些具有殺菌作用的食物,如:大蒜、蔥、洋蔥等
秋季養生食物
1、梨:緩解燥咳效果好
入秋,人們的身體需要滋潤,特別是本身氣管不太好的人呢,更應該早些進行防治,避免加重發病的可能。梨是一種非常好的水果,它能健胃潤肺,而入秋食梨正是時候。梨除了生食外,也可以削片煲湯,在臨睡前飲用,有潤肺、滋潤大腸、通暢便結、動化積食之功。如不慎患上燥咳,可用生梨和川貝母加冰糖燉湯喝,療效不錯。
2、銀耳:改善秋燥造成的皮膚搔癢
中醫傳統的“銀耳燉冰糖”,可治療支氣管炎的咳嗽、痰多。另外,銀耳對于皮膚干燥引起的搔癢癥,也有一定的療效。多食銀耳也可使皮膚白嫩而富有彈性,可以改善秋燥造成皮膚的燥干、搔癢。
3、甘蔗:對小便不利相當助益
甘蔗具有滋養、解熱、生津、潤燥之功效。對于發燒傷津、胃熱口苦、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反應嘔吐、肺熱咳嗽等有相當助益。在秋燥時節,飲甘蔗汁最好,喝甘蔗汁可以除去內臟燥熱,促進排尿。在選購甘蔗時,遇到甘蔗芯發紅一定不要買,因為發紅實際上是霉變的一種表現,會分泌有毒物質。
4、牛奶:滋潤皮膚、毛發
在秋季,空氣濕度相對較低,人體肌膚很容易缺水,隨著水分流失,人體的很多營養也隨之消失。牛奶不僅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而且人體對牛奶營養的消化吸收率達92%,所以秋季飲奶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利,具有補虛、益肺、潤皮膚、解熱毒及潤腸通便的功效。因此,秋燥造成的皮膚燥干,可以多飲牛奶或者最好是鮮奶,可達到補益氣血,滋潤皮膚、毛發之效。
其實注重養生保健的人都知道,想要更好的滋補保健身體,那么最佳的一個方法就是通過自己的日常健康飲食做起,因為這樣的方法并不會存在副作用,而且還可以給我們的身體健康提供更多的營養。
看過“秋季飲食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