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2017安徽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討薪之痛,讓人唏噓。從報道看,幾方對欠款數額仍有爭議,甚至陜西康仁精益建設有限公司與河北青龍縣江成礦業有限公司的真實債權債務關系,也有待進一步查明。真相幾何,有賴陜西嵐皋縣與河北青龍縣的聯合調查結果。但僅看維權過程,早已愁腸百結:嵐皋縣農民工因討薪圍堵青龍縣政府大門被公訴;4名農民工證人出庭作證時,被青龍縣警方從法庭直接帶走并刑事拘留。討薪緣何屢屢陷入法治困境,“清欠”為何進入循環不盡的怪圈?值得我們深思。
長期以來,農民工討薪深處“法治洼地”,讓問題的解決頗顯泥濘。一方面,惡意拖欠頻頻出現,不少承包方想方設法當“老賴”;另一方面,走投無路之下,農民工極端非理性討薪也時有發生。討薪的復雜性造成維權成本居高不下。一份農民工維權成本調查報告提到,為了索要千元工資,農民工要付出920元的成本,以及 11到21天的時間。本來,政府為農民工“出手”解困,是撐腰之舉,但從嵐皋縣的“受挫”看,光靠政府事后介入,維權成本依然畸高,并非長遠之策。
填補“法治洼地”,形成制度機制的“硬約束”,是“清欠”的關鍵。其中的第一步,就是讓工資發放者“找得著”“跑不掉”。從目前看,討薪之難,主要難在工程項目復雜的分包結構上。農民工若與總包企業之間缺少合同關系,在工資發放上就會“脫節”,一旦分包者跑路,農民工容易維權無門。昨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四川解決欠薪的經驗:四川確立總包企業工資支付責任制度后,農民工欠薪現象得到明顯改善。改變過于復雜的“勞資生態”,是簡化責任關系的重要一步,這樣的經驗,無疑值得推廣。
同時,要找得到“老板”,還得看得見“錢”,這就需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保障民工在未得施工單位支付時,能得到企業繳存保證金的保障支付。但真正因此“受益”的農民工,或許不多。到底是制度落實不夠?還是保證金存繳比例有待推敲?抑或是申請保證金支付程序過于復雜?值得進一步研究,畢竟,制度的中心應是“人”,制度的設立應以問題的最終解決為旨歸。此外,目前不少地方的工資保證金制度的實施范圍,主要還集中在建筑市政、交通運輸、水利等工程建設領域,如何進一步拓展到其他領域,也值得關注。
當然,要讓“清欠”順利走上法治通道,也要保障司法的公信力。在陜西嵐皋縣政府幫忙討薪過程中,青龍縣司法部門是否出現了“地方保護主義”,有待進一步查證。根據嵐皋縣方面的說法,嵐皋縣農民工討薪并未超出合理維權范疇,果真如此,起訴4名農民工就存在問題。更為蹊蹺的是,當4名農民工證人出庭作證,為何有兩人被直接當庭帶走?尋求法律解決的欠薪案陷入司法的“泥濘”,無疑會損傷司法公信力。目前,兩縣政府已達成一致意見,就上述焦點問題進行聯合調查,從而還原真相。我們期待有一個客觀公允的答案,并推動問題真正解決。
幫扶管一時,法治才長久。對于更多的類似欠薪案,希望能逐步走出法治“洼地”,邁向制度解決。
2017安徽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備,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必然會造成一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或者暫時退出勞動崗位,帶來本人及其家庭經濟和生活的困難,需要國家提供生活保障。社會成員在年老、體弱、疾病、傷殘、遭遇災害等情況下,也需要國家提供物質幫助或者給予救濟,以維持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近年來我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就業形式日益多元化等嚴峻挑戰。為了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今后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各項社會保障制度。
要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建立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社會保障最初只覆蓋工業工人,隨后依次逐漸擴展到商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公務人員和農業工人、個體勞動者和小業主,甚至工薪勞動者的配偶。擴大社會保障范圍,使之逐步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期奮斗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合理確定支付水平,使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國人口眾多、年齡結構老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未來社會保障負擔沉重的現實情況,再考慮到國家層面上的社會保障資源嚴重不足,經濟不景氣時社會保障支出反而會急劇增長,因此,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的時候,支付起點應相對低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從整體上只能享受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廣覆蓋應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長期政策選擇。
針對國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結合自己的國情與國力,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決定了國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礎性作用,解決國民在遇到收入風險時的基本生活問題,尚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這樣,補充保險或政府鼓勵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包括國家強制的最低水平的社會保險、由繳費決定或自愿購買的補充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構成。
要擴大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往主要采用現收現付制。這種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籌集到足夠的基金以備未來之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社會保障既能體現自己養活自己的原則,又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備將來使用。這就要求實行多樣化的籌資模式,即實行以部分積累制為主體,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并存,個人賬戶制、捐贈、發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務等形式相結合的多種來源渠道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
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形成法治化、規范化、高效化的社會保障運行管理體制。依法辦事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運行、管理只有以法律為依據,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發展。
社會保障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定的穩定器、安全閥,事關廣大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善社會福利,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2017安徽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異地養老需要突破三個瓶頸
前些年,很多農村的老人,跟著兒女到城市里養老,并成為一種潮流。近些年,很多城市里的老人,結伙搭伴到農村養老,又成為一種潮流。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需要養老的人越來越多。而到農村養老,也成為改善生活品質、緩解城市壓力的一條重要通道。
位于河北三河市燕郊鎮的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自2011年對外開放,目前已有超過1000名老人入住。其中,95%來自北京,平均年齡82.5歲。養護中心負責人表示,這里2011年開業,接收老人的人數逐年增加。(6月22日《新京報》)
在大城市人滿為患、物價高昂的現實下,“異地養老”越來越獲城市老人的認同,并成為一種市場或民眾的自發選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準備逃離城市,找一個舒適安逸的地方,享受幸福的生活。“異地養老”不但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而且優化了資源配置,讓大城市和周邊地區協同發展,形成一種城鄉一體化的新型模式。
但由于傳統體制的束縛和影響,“異地養老”還存在著很多的瓶頸,制約和阻礙著流向農村的人潮。
其一是房子的瓶頸。如果找一個美麗的鄉村,買一個漂亮的小院。近處有小河流水,遠處有高山蒼翠。出去的時候,爬爬山,釣釣魚;回來的時候,種種菜,養養雞;“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真的是神仙一般的日子。而且很多城里的老人,都具備這樣的經濟條件。
而我們的現行政策,卻不允許城里人在農村買房。也許是為了維護農村穩定,也許是為了保證農民利益。但有一個現實我們必須承認,很多的農民,已經離開了農村,并希望農村老家的房產,獲得更高的收益。而且世界上的多數經濟發達國家,早就放開了這項政策,鼓勵城里人到農村買房養老。
其二是醫療的瓶頸。對于老人,看病是頭等難事。而到目前,醫療卡異地結算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難以想象,一個在河北養老的老人,又怎么能夠到北京買藥?也有的地方規定,凡在外地養老的老人,看病和買藥必須先自己墊付,然后再回來報銷。折騰的那些老頭老太,出城,返城,再出城,再返城,著急,上火,氣不大 一處來。
據說這里邊的核心問題,是地區和部門利益。甲地人到乙地看病,甲地的錢就會流入乙地。就好像本來我們店的顧客,突然到你們店買東西,我們當然不會愿意。于是就畫地為牢,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利益固化的藩籬,雖然非常牢固和頑固,但遲早要被打破。因為在現代社會,任何只想著撈錢的權力,都不會長久下去。
其三是管理的瓶頸。目前“異地養老”的模式,還屬于自發性和松散性。沒有統一的規劃和組織。“異地養老”的形式,也以到養老中心和投親靠友為主。一些養老中心之所以積極發動,主要考慮的也是經濟利益。
老人是家庭的功臣,也是社會的財富。看一個時代文明不文明,首先要看老人幸福不幸福。老人的養老問題,不僅是子女的擔當和社會的責任,而且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和契機。所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都應積極出手,放開政策,加強管理,讓更多的老人通過“異地養老”,獲得安養的機會。
看過“2017安徽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