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紅色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的精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全民族共同理想為主題、以弘揚民族精神為目的、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宗旨的廉政文化,其本質特征概括為“為民、務實、清廉”。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紅色基因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特別是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強調“不拿群眾一個紅薯”“一切繳獲要歸公”,還制定了懲治貪污的相關條例,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廉潔自律、防止腐敗。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思想,為我們黨作為執政黨弘揚廉政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了以“三反”“五反”為代表的多次反腐敗斗爭,對黨員領導干部進城后注意反腐倡廉、拒腐防變起了很好的警戒作用。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揚,是我們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是戰勝一切困難、不斷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紅色基因是信仰的種子、精神的譜系、制勝的密碼,是優秀共產黨人的“DNA”。因此,在全黨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使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紅色基因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指出,要特別重視理想信念的引領作用,特別重視精神品格的支撐作用,紅色基因就是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的精神依托和理想信念。紅色基因蘊含著偉大崇高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突出表現在越是困難時期,共產黨人對革命的信仰越執著、革命的意志越堅定,為了實現偉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敢于拼搏,甘于奉獻,勇于犧牲。紅色基因激發出堅強不屈的戰斗精神。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英勇頑強、意志如鋼、敢于戰斗、不怕犧牲、寧死不屈、不畏艱險的戰斗精神的凝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輝煌歷程,就是一代又一代先烈在這種精神激勵下書寫的光輝篇章。紅色基因集傳統廉政文化和革命建設廉政理論于一體,她繼承了歷史傳統廉政文化的精髓,又拓展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廉政文化的內涵,是“為民、務實、清廉”廉政理念的根本源泉,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和前進方向,是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
紅色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的精神寶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需要吸收紅色基因的營養和力量,加強理想信念和廉潔從政教育,培養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共同價值取向,自覺抵制各種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順利實現。紅色基因為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補充精神“鈣片”。中國共產黨從建立到不斷發展壯大,有她內在的紅色基因,不斷地為她的發展和壯大提供精神營養,這就是在長期奮斗中淬煉的先進本質、思想路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紅色基因為當前廉政文化建設提供核心“正能量”。在長期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如犧牲精神、奮斗精神、革命精神、奉獻精神等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食糧和精神追求,更是當前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紅色基因為時代發展彰顯主旋律。在偉大的變革時代,那些伴隨于歷史長河的紅色基因,是我們情感的依附、精神的歸宿,當年革命先輩之所以能在危亡和艱難困苦中絕處逢生,靠的就是紅色基因所蘊含的堅定信仰和獻身精神。面對當前的時局和形勢,倡導廉政文化和廉政精神意義重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應該珍惜紅色基因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用紅色的激情和脈動,去擁抱時代、擁抱事業,讓黨的光輝事業傳承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激活紅色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的創新舉措。強調,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大力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激活和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把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和奮斗精神,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相結合,讓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彰顯出新的時代價值,世代相傳,發揚光大,為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提供正能量。
激活和傳承紅色基因必須堅持兩個要點:“不丟老傳統”和“擔負新使命”。既要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又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核心就是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于黨的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傳承紅色基因、大力推進黨的廉政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好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激活和傳承紅色基因,是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正能量。
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產能過剩的成因與化解
如果說調結構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那么,化解過剩產能則是調結構的關鍵所在。化解過剩產能,必須先從邏輯上弄清楚產能為什么過剩。
當前的低層次產能過剩,是我們曾經的經濟發展方式使然。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是靠承接外來產業轉移、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發展起來的。承接的外來產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附加值很低、集中在加工制造環節的產業。各地大干快上,形成強大的產能。這種發展模式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國際經濟形勢向好,對這些產業的產品有大量需求,加之我們的勞動力便宜、資源能源便宜,雖然產能巨大,但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處于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然而,保持多年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如今已不適應世界需求結構的提升,不適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經濟回歸實體經濟、回歸制造業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態勢。換言之,既有產能與相對萎縮的需求不匹配,需求提升了,而供給卻沒有提升。這說明,化解產能過剩必須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產能過剩也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恰當行為。一些地方政府官員有意無意地追求短時間內具有顯著效果的政績,甚至搞大拆大建,但對于能夠提升經濟實力的實體經濟、先進制造業、創新活動等卻重視不夠。這樣的發展傾向往往導致兩個后果:一是由這些項目帶動的產業產能過剩,二是創新能力不足。地方政府的不恰當行為還包括相互攀比和仿效。只要哪個產業在中央文件中被確定為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一些地方就不管是否符合本地情況一哄而上,很快在這些領域又形成了過剩產能。問題還在于,雖然這些產業是領先的,但我們依然沒能站上這些產業的產業鏈高端。
產能過剩是長期累積的,還與不適當的刺激政策有一定關系。當低層次產能飽和時,如果沒有結構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增長速度會自然降下來。面對增速降低,過去常用刺激性政策,加大杠桿力度。刺激性政策通常針對的是總量問題而不是結構問題,不適當的刺激政策只能使結構問題更加嚴重。刺激性政策雖然一時可以阻止增速下滑、增加就業,但由于加劇了同一平面的產能過剩,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的產能過剩、價格便宜、企業虧損以及失業增加,導致刺激政策的邊際效用急劇遞減。
產能過剩的最后一個原因是缺少退出機制。健全的市場經濟既有提升機制即創新,又有退出機制即淘汰。從一定意義上講,退出機制與提升機制同樣重要,因為沒有淘汰就沒有創新和提升。健全的退出機制可以通過破產、兼并、重組等方式,在產能過剩還沒有成為大問題的時候就使其得到化解。這是健全肌體吐故納新的自然作用。馬克思說:“競爭,特別是在發生決定性變革的時候,又迫使舊的勞動資料在它們的自然壽命完結之前,用新的勞動資料來替換。”我們通常看到了市場經濟能夠帶來繁榮,卻沒有看到能夠帶來繁榮的正是這些機制,更沒有看到這些機制可以在初期解決結構問題和產能過剩問題,使其不至于形成阻礙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通過提高經濟肌體活力和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化解產能過剩。明白了產能為什么過剩,就可以找到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正確辦法:面對新常態下合乎規律的經濟自然增長率,一定要有戰略定力,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真正讓優勝劣汰機制發揮作用,并以此為抓手,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肌體活力和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生態文明需警惕跑偏的“綠色化”
出廠價幾千元,落地價卻高達5萬元的“超級銀杏”悄然滋生著一條“綠色腐敗”的經濟鏈;而“全面綠化”的出現,也進一步敲響了“綠色化”跑偏的警鐘。“綠色化”本應是造福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但“簡單綠化、全面綠化就是綠色化”的錯誤觀念正在不斷拉低生態文明的水平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國亟需闖出一條理念新路。
談到綠色化,許多人想到的首先是綠化。作為基礎性的生態建設工程,綠化的確在改善環境衛生并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了多種作用,為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注入了“綠色動力”。成都市推行城市立體綠化,豐富空間的色彩與層次,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廣東新一輪綠化使得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夯實了綠色發展、生態立省的康莊大道。各地綠化告捷,環境得以改善,且自黨的以來,習連續三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都在深刻闡明綠化工作的戰略地位:我國總體上仍然是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增強綠色意識,著力推進綠化,關乎生態安全。但相對于綠化,綠色化的內涵更為深厚,其代表的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的雙重變革。綠色化包括綠化,但絕不等同于綠化。
從嚴格意義講,表面上的綠化,在許多情況下不僅不是綠色化,而且有悖綠色化。例如在華北地區種植高耗水的草坪,在只能種草的半干旱地區種樹,違背了生態規律,是一種“偽綠色化”。還有類似用仿真布遮掩枯萎的城市綠化帶,以形似“油麥菜”的綠色塑料假花充當綠化,確實可能起到裝點和扮靚城市的作用,但對凈化空氣、保持水土卻是在做無用功,也違背了綠色化的初衷。“偽綠色化”的出現,看上去做的是“表面文章”,其實也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的真實縮影。這些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并不是長久之策。相反,還會人為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鋪張浪費,助長勞民傷財的腐敗之風。既辜負了中央對百姓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政治承諾”,也切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經脈”。
糾正跑偏的綠色化,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瑞典著力開發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成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最老牌的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加快城市產業轉型,成功擺脫了“最骯臟丑陋”的鋼鐵城市稱號;丹麥從最初對國家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深化為可持續發展及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關注,將綠色發展戰略貫穿到國民教育中,強化全民環保意識。從這些意義上講,綠色化就是要有一種大生態系統的意識,必須統籌人口、資源、能源、環境,將生態文明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來建設。
我國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傳統。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老子的“道生萬物”、莊子的“天人合一”等就是尊崇自然的思想發端。生態文明要得以延續,就必須扭轉綠色化的錯誤傾向,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干在實處,才能保持經濟系統的“綠色增長”,提高社會系統的“綠色福利”,增加生態系統的“綠色財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看過“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