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安徽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地方消協變成了新聞主角。前不久,中消協就手機退貨事宜向三星公司提出八項要求,這一硬氣之舉,受到網友怒贊;此前,浙江省消保委以上海鐵路局強制實名制購票乘車后,遺失車票的消費者另行購票損害消費者權益為由提起訴訟。如今,江蘇出現全國首例針對消費領域壟斷類企業提起的公益訴訟,顯然頗受關注。
江蘇消協的底氣在于,南京水務集團的違約金收取確不合理。按照有關主管部門的相關函件所稱,城市供水企業可參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金融機構計收逾期利息的標準計量逾期付款違約金。而南京水務集團所定的標準卻是,按每日應繳水費數額的0.5%支付違約金——這遠超利息標準。其實,即便違約金標準為0.5%或更低,只要未與消費者協商便自行設置格式條款,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就不合理也不合法。
在對簿公堂之前,江蘇消協已與南京水務集團有過多次溝通,但南京水務集團并無調整違約金的意愿,這是它被告上法庭的原因。江蘇消協所提起的訴訟,勝敗未卜,是不是走向和解也不可知,但這一行為本身就值得叫好。
中消協曾說過,消協要做消費者貼心的“娘家人”,各級消協有責任為消費者撐腰。該強硬時不疲軟,該發聲時不失語,該出手時不袖手旁觀,對國外企業和國內企業不搞雙重標準,消協才能贏得尊重,消費者才能將其視為“娘家人”。
具體到此次訴訟,消協面對的強勢“對手”,也是消費者一向頭疼的“對手”。有律師坦言,“作為消費者協會,有必要代表廣大消費者,對一些由壟斷企業或強勢企業設立的格式性合同中,明顯過高或者不是公允約定的條款,要求其進行一些合理性的調整。”在強悍的壟斷企業面前,單個的消費者往往沒有足夠精力和財力,也沒有專業的團隊力量,這是一些壟斷企業有恃無恐的一大主因。
誠如報道所提到的背景,城市供水、供電、供氣既是公用事業,也是壟斷行業。作為公用事業,本應具有公益屬性;而作為壟斷行業,又存在各種“霸王條款”。普通消費者面對公用事業中的“霸王條款”,幾乎無力反抗,而且沒辦法“用腳投票”。這個時候,消協挺身而出,就凸顯了深刻意義。
至于該案能不能像一些業內人士所稱的,成為破除壟斷行業“霸王條款”的公益訴訟樣本,目前尚無法得出確切結論。但可確定的是,只要越來越多的消協勇敢站出來,壟斷行業的“霸王條款”就會越來越少;只要消費者迸發出強勁的維權精神,自身權益就會獲得更好的呵護。
有為才有位,各級消協的每次努力都是有價值的。即便單次行動未能成為制度性范本,積極作為本身也值得鼓掌。無論消協還是監管部門,唯有多主動刷存在感,我們才能擁有安心而公平的消費環境。
安徽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讓“品質旅游”成為市場贏家
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實際是要建設一個品質有保障、服務有差別的體系,從而走出價格低水平競爭、旅游體驗糟糕的發展陷阱
近年來,我國旅游市場持續火爆,但在激烈競爭中也滋生了一些畸形的手段,“不合理低價游”頻頻發生。前不久,云南一女導游強迫游客購買翡翠還振振有詞,令人愕然。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本年度“十一假日旅游紅黑榜”,其中列舉的5起典型案例中,有兩起都與低價團相關。
“不合理低價游”的問題,表面看來是價格不合理,其實是競爭手段不合理,不符合市場規則。較低的價格,只是用來吸引游客的手段,旅游過程中,必然會加上其他強制游客消費的名目。這種魚目混珠的經營模式屢禁不止,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惡化旅游體驗,容易引發社會糾紛,也損害了行業聲譽,更讓許多地方的旅游行業難以脫離低水平競爭的陷阱。
讓旅游回歸到靠產品和服務品質獲取競爭優勢的正常軌道,首先要把不合理的競爭者踢出市場。前不久,國家旅游局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整治“不合理低價游”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組織開展為期半年的整治工作,日前還就此約談了阿里旅游、去哪兒網等在線旅游企業,要求對所經營的“不合理低價游”產品進行整改、下架。這些舉措,有望讓游客體驗到更有品質保障的旅游產品,也將促使旅游市場更加健康有序發展。
當然,要想讓“品質旅游、理想消費”變成實際的旅游紅利,還要在供給側方面想更多的辦法。治理“不合理低價游”,是為了讓消費者花明白錢,享受質價相等的旅游服務,防止那些誘騙消費者的歪門邪道搶奪市場資源,而不是把低價旅游產品消滅掉。事實上,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好的服務,是每個消費者都有的心理。倘若不能在保障消費者基本消費體驗的前提下,形成分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而是以提升旅游品質的名義直接把價格抬上去,那些已經形成產業鏈和利益同盟的“不合理低價游”,就有可能在消費者的“合作”下死灰復燃。
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其實有“除舊布新”兩方面的任務。第一步是標準化建設,達不到基本質量標準的旅游產品,比如打著“零團費、低價團”旗號欺騙消費者的,都要有一個合理的機制把它淘汰出去,以維護良好的市場軟環境。去年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健全旅游投訴處理和服務質量監督機制,正是為了在標準問題上有所突破。其次是多元化,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要建設一個品質有保障、服務有差別的體系,從而走出價格低水平競爭、旅游體驗糟糕的發展陷阱。在這個問題上,主管部門要拿出真正的改革意識,也要有簡政放權的勇氣。今年5月,國家旅游局在多地啟動了線上導游自由執業試點工作。幾天前,三亞的97名導游開始接受網上預約。應該說,以這種開放的態度持續推進相關改革,有利于旅游行業更上一層樓。
在我國,旅游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旅游市場的未來值得期待,但不要忘了,品質才是旅游業的靈魂。伴隨旅游業的轉型升級,誰能贏得游客信賴,就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當高品質者成為市場贏家,旅游業才能成為一個地方立得住、可持續的產業。
安徽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倡導“綠色快遞”需要多方“美美與共”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在河南省沈丘縣采訪時發現,在沈丘縣城道路上,一輛輛未懸掛機動車號牌的執法車呼嘯而過。而在諸如縣交通局、縣城管局、縣城建局、縣環保局等局機關院子里停靠的行政執法車輛,多數也未掛牌。有幾輛停靠在路邊的警車,也未懸掛車牌。(10月23日《法制日報》)
買得起車,掛不起牌,這樣的說法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調侃一下尚有可能,放在政府部門身上則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之事背后必有蹊蹺,這蹊蹺與錢無關。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不給自己的車輛上牌,原因絕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逃避懲罰。這里的懲罰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交警部門的懲罰,即一旦出現交通違法行為被抓拍,由于沒有懸掛車牌,交警部門很難查到車主,從而得以逃脫;另一種則是車主自知自己從事的是違法犯罪的行為,通過不懸掛車牌達到隱匿行蹤進而逃避懲罰的目的。但無論是哪一種,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對于車主來說,其在決定不懸掛車牌之前,就都已經有了違法或犯罪的主觀故意。
執法車雖然歸屬于不同的政府部門,但不同政府部門的領導干部和執行者們也都是人,是與普通人有著同樣的利益權衡的人。他們之所以在開著執法車上路執行時選擇不懸掛車牌,原因其實與普通人一樣,也是為了逃避懲罰。這懲罰,一是來自交通違法的,一是來自執行過程的,筆者以為執法車想逃避的懲罰主要是后者。
開著執行車上路執法,一旦在執法過程中出現違規、違法行為,就像一些地方的執法部門曾經被曝光的那樣,很容易被監控或群眾用手機抓拍下來。通過視頻辨識執法人員不容易,但通過視頻查找執法車輛,然后順藤摸瓜找到違規執法者很簡單。如果不懸掛車牌,這樣的麻煩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避免,畢竟現場錄像往往很模糊,移動的、模糊的人臉辨識度通常較低,只要車牌不被記下、拍下,只要執法者一口咬定視頻中的人不是自己,逃避懲罰的機率還是很大的——至少他們自己這么認為。
不給執法者掛車牌,說明這些部門的執行者們從心底里就不認為自己需要依法、依規、依程序執法,說明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帶著違規、違法執法的故意上路的,說明他們從一開始就做好了逃避承擔法律后果的準備。更讓人擔憂的是,開著無牌車上路,等于給執法者穿上了一層“隱身衣”,會讓他們在執法過程中更加肆無忌憚地違法、違法執法——反正你們也看不到我!
執法者給自己穿上了“隱身衣”,說明當地有關部門主動給自己戴上了“遮眼罩”,否則,這樣的行為也不可能存在如此之久,久到市民“都習慣了,習以為常”。法治政府的建設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法治政府首先就體現在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上。執法車不掛牌就敢開出來,說明當地一些政府部門的法律意識淡薄到了極致。所以,對執法車不掛牌痼疾的整治,一定要從嚴。
看過“安徽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