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公考申論范文
江蘇省公考申論范文(一)
媒介素養應成領導干部的“需修課”
當今社會,媒體傳播逐漸呈現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趨勢,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主動參與傳播。在人人都有“麥克風”與“攝像機”的新媒介輿論環境下,政府執政的輿論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跟上時代節拍,提升官員媒介素養和話語能力建設,以及運用媒介提高執政能力,為政府行政服務的水平,應是領導干部的“必修課”。
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關系到執政水平的高低,關系到民心向背。但在現實社會中,由于部分領導干部缺少對新媒介的性質與地位,對輿論環境的清醒認識,使得雷人官語屢見報端。而究其深層次原因則折射出某些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缺失。面對媒介,有些領導干部有恐懼心理,將輿情當“敵情”;有些領導干部則是無視、蔑視,把媒介當作“替罪羊”、“出氣筒”;有些領導干部則反應遲鈍,被“謠言”拖著跑;有些領導干部則說謊話欺騙媒介,被揭穿后丑態百出。
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缺失,不僅會折損政府形象,也會降低政府的權威與公信力,甚至激化社會矛盾。在新的輿論環境下,提高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已經成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執政能力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面對媒體,官員要注意講話方法,善于發出恰如其分的聲音。領導干部面對媒體一定要講究策略,掌握語言藝術。一方面,要敢說話。實事求是,不欺媒體,不瞞公眾,做到言論恰如其分、舉止大方適度、觀念與時俱進,才能贏得媒體的尊重和支持,及時消除各種誤解和謠言。另一方面,要會說話。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做到說話有品位、有分量、有感染力、有號召力。要用恰當得體、深入人心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使說出的話能打動媒體,講出的道理能被群眾接受,從而促進矛盾有效化解、事件妥善解決。要牢記立場和角色,不信口開河,在面對媒體的時候必須客觀公正、事實清楚,同時要有保密意識,自覺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熟悉內情,掌握大局,在面對媒體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功課,該掌握的情況一定要爛熟于心。如此,同媒體打交道才會心中不慌、應對自如、為我所用、游刃有余。
官員媒介素養,話語形象是官員公共形象的組成部分,亦是一種領導力的彰顯。一名官員若不注重提高“舌尖上的素養”,自然沒有話語魅力,個人魅力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說,官員應緊跟時代,更新話語體系,表達真實、親和、樸實、準確,跟上時代的步伐,這也有助于執政能力的提升。
江蘇省公考申論范文(二)
公共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
主席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刻闡述,其本質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但實現“中國夢”,精神要先立起來。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的時代特征,就是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成為“中國夢”的使者,需要中華民族對自身光榮、責任、使命的自覺,以凝聚強大精神能量。基于此,現階段“中國夢”的價值特征是公共精神,其價值維度就是每一個人的那種關懷公共事務、公共事業和公共利益的責任意識與行為態度。基于“中國夢”的時代與價值特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深刻把握公共精神的內涵。
公共精神是實現國家富強的軟實力。公共精神作為一種軟實力,是人們對共同的價值理想,堅定信念的依歸和不懈追求,是一種由內而外、潛移默化的力量,它能夠匯聚成浩然正氣,凝聚磅礴的正能量,散發著現代社會中的公民魅力。價值觀念、堅定信念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思想基礎。公共精神這種軟實力,最終為國家富強匯聚了更大的正能量。
公共精神是促進民族振興的凝聚力。就實質而言,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公共性”文化精神在理論上的深刻表達,是一個民族對共同的價值理想和堅定信念的不懈追求。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塑造與培育,在于該民族的社會化的“公共培育”,即全社會成員都參與到對公共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學習、傳播和實踐中來,公共精神品質是培育民族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培育公共精神,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明,是在國際社會中樹立大國形象的長遠之策。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喚起公民對公共理性、公共意識的培育、公民的責任心和參與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公共精神才能成為民族精神的根本價值取向。
公共精神是增強人民幸福的號召力。公共精神需要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參與。“公共精神本質上就是一種參與精神,由于公共精神并不是人的自然稟性,它不可能建立在私人生活經驗和情感的基礎之上,而只能建立于公共生活經驗和公共理性的基礎之上”。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將會自覺的參與和融入公共政治生活領域,本著自愿自發的目的,以個人或組織的方式參與公共事務,同時在公共事務和利益的參與過程中,能更加確證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共同實現中國夢的愿景,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是人民追求共同幸福的宣言書,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起搏器。倡導并致力于社會公平正義,使個人努力有所依托,社會財富得到合理分配。社會公平正義的回歸,不同階層之間才能找到共識,才能化解社會積怨,增進社會和諧。
江蘇省公考申論范文(三)
構建強勢反腐的法治軌道
腐敗的實質是公共權力的濫用,反腐敗的核心是制約和監督權力。當前,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一些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影響惡劣、亟待解決。因此,應堅持和強化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加快推進依法治國,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用法制約束權力,構建強勢反腐的法治軌道,使反腐敗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近年來,反腐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在2014年的記者會上,莊嚴承諾:對于腐敗分子和腐敗行為,我們實行的是“零容忍”。如此強勢的反腐舉措以及“強式”的反腐表態既表明了中央堅定的決心,也重樹了人們戰勝腐敗的信心,一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美麗中國正徐徐展現在世人面前。構建這樣的中國,真正依賴的是法治的反腐道路。換句話說,我們還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貪、不敢貪的反腐制度,讓腐敗行為、腐敗分子依法受到嚴懲,絕不手軟。一個對腐敗“零容忍”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法治社會。
查處腐敗案件,無論如何大快人心,都需須在遵循法治的軌道才算是成功,也只有堅持法治反腐,這種清廉的效果才會可持續。正如今天所言:“腐敗是人民政府的天敵,我們要用法治的思維,用制度來管權、管錢。”
中國的腐敗歸根結底,是由權力監督不力造成的。從現實來看,治理腐敗單靠教育手段是不夠的。干部教育和自律是一方面,反腐還是要從完善制度入手,高度的法治化是遏制腐敗的最有力武器。建立科學的民主制和科學的預防和懲治體系,創造出腐敗分子“不能為、不敢為和不愿為”的法律制度環境,堅持標本兼治的方針,不斷創新體制,強化監督,才能使反腐敗斗爭卓有成效。
治理腐敗,首先完善并制定新的反腐法規,建立起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其次,改革現行的反貪機構設置,盡快建立起高效廉潔的反貪機構;改革現行舉報制度,切實保護舉報人的利益。再次,建立起科學的監督機制,保證監督有效有力。監督制是民主制的重要內容,如果說“法治”是懲治腐敗的重要保證,那么監督則是防止腐敗的關鍵。權力如果不受監督和制約,勢需產生腐敗。另外,還要建立科學的新聞輿論監督機制,有效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
在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厲行法治來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最終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是政府的選擇,也是社會的共識。
看過“江蘇省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