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
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一)
文化需“引進”更需“輸出”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帶來了中國文化產業在海外市場“遍地開花”的宏偉圖景。然而,國外友人仍存在對中國文化理解片面化的案例,“中國印象”還不夠完美,一些細枝末節的文化枝椏范兒被廣泛認真,這根本無法還原中國文化的全貌,文化領域的誤解和話語權還得我們自己爭取。這就需要中國能夠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將文化及文化產品真正輸出。
文化輸出是一種文化觀念的輸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是長期形成的對自然、社會與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較一致的觀點與信念,有很多方面,比如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觀念,比如中和中庸地指導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文化觀念。這些觀念的輸出有利于傳揚我國優秀的發展理念,讓國際了解中華民族的同時,更能夠學習這先進的文化觀念,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入日常、融入治國、融入外交等方面,深入人心。中國孔子學院的建立與發展正視中國傳統文化輸出的平臺和載體,孔融讓梨的謙虛禮讓文化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和諧融洽;愚公移山的堅忍不拔文化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夠堅定夢想、服務大眾。所以說,文化的輸出,其實是一種文化觀念的輸出,它能夠讓全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涵,認可和理解,甚至喜愛上“她”。
文化輸出是一種文化產品的輸出。文化觀念的輸出往往需要載體,實際可見的東西能夠具有保存價值,有利于文化觀念的長久傳承和傳播。在這方面,我國還需要總結國外在文化產品輸出中的經驗,將文化產品做好、做實。不僅需要廣電總局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精華熒屏并鼓勵“拿來”與輸出,為文化產品輸出提供保障;另外,文化產品的輸出,我們已在路上,《泰國》、《大圣歸來》等影片在國外的票房也是連連增,這正是反映了國際對我國文化的認可和喜愛,也是我國文化產品輸出的典型。依靠這些文化產品,才能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入所有人心。在政策導向、鼓勵創新等方面,我們仍需努力。
傳統文化是我國祖先勤勞勇敢精神的體現,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在我們保護文化的過程中,還要輸出文化,讓中華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這講師新時代下一個大國應具備的實力,這也為我國展現“大國范兒”的重大機遇。
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二)
弘揚黃河精神維持黃河健康生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黃河,從遠古以來孕育了中原文明,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搖籃。一代天驕毛澤東終其一生對黃河懷有敬畏,他曾說:“藐視什么也不能藐視黃河——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哪!”千百年來代代先輩在治理黃河洪災與泥沙的奮斗中,層層累積形成了黃河精神,這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世世代代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歷史長河中,需將不斷放射出耀眼的光輝。
黃河曾經以她豐饒的乳汁哺育了華夏文明,給兩岸以灌溉,也給詩人以靈感,唐詩漢賦、歌曲繪畫,無數動人的辭章都與黃河有關。黃河的平均水量為580億立方米,占中國總水量的2%,是長江的十七分之一,卻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黃河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不可磨滅。但由于黃河兩岸生態變化和經濟建設的影響等因素,黃河污染日益嚴重,黃河活力日益枯竭。近一千年來,黃河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憂患之河。
為全面治理黃河,使母親河再現生機與活力,2004年1月12日,黃河水利委員會李國英主任提出了以“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為終極目標的“1493”治黃理論框架體系,即:一個終極目標、四個主要標志、九條治理途徑、“三條黃河”建設。在推進“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黃河治理新工程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弘揚黃河精神,確保黃河治理工程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
黃河精神永遠都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僅絲毫未磨損它的深刻內涵和神奇魅力,而且愈加凸顯出它鮮明的時代價值。在建設“三條黃河”,實現“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治河目標的今天,要踐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就要大力發揚“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不斷開創各項治黃工作新局面。
新中國治黃60年的輝煌業績證明:偉大的理想信念需然產生強大的動力,堅定的信念需然激發不懈的追求和堅強的毅力。確立了治黃新理念就有了堅定的奮斗目標、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治水新思路,實現以黃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流域及相關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作支柱。
“維持黃河健康生命”,要把強大的精神動力同先進的理念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與新世紀黃河實際的治黃道路。按照“1493”治黃體系,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是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終極目標;“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是“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四個主要標志;減少入黃泥沙的措施建設,流域及相關地區水資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黃河水資源量的外流域調水方案研究,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建設,制定黃河下游河道科學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縮的水量及其過程塑造,滿足降低污徑比使污染不超標的水量補充要求,治理黃河河口以盡量減少其對下游河道的反饋影響,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系統的良性維持,是九條治理途徑;原型黃河、模型黃河、數字黃河“三條黃河”治河體系是三個有效手段。
維持黃河健康生命任重而道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弘揚黃河精神,不斷開拓創新,探索治黃新路,積極建立有利于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體制機制,持之以恒、不懈奮斗,一定能夠實現“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永續發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
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三)
愿君莫做搖擺人愿君惜取同源血
——應對城鄉一體化中的無根化危機
城市與農村、城市人與農村人的身份認同危機和文化斷裂,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那些來自農村、身在城市的知識分子,疑惑于自己在城市融不進、在農村回不去,成了徘徊于城鄉之間的“搖擺人”,這種“無根化”危機的意識在我國社會中普遍存在。我們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不要斷裂社會。因此,《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我們期待在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進程中,能夠解決城市外來人員的精神困惑與無根危機,讓每一個社會成員獲得平等地位,珍惜同源的血液,再也沒有一個搖擺人。
城鄉搖擺人是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人口流動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像農民工和畢業后在城市工作的青年,由于戶籍壁壘、經濟實力、地域文化的隔膜等因素,陷于農村回不去、城市融不入的尷尬境地。許多城鄉搖擺人懷揣夢想來到繁華都市打拼,與早期外來農民工群體相比,有著更為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強,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更加趨向于現代文明和城市文化。當然他們也更加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受困于自身因素及現實的制度門檻、政策限制等,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仍然只能游走于城市的邊緣,被喻為“無根”之人:回不去的是故鄉,城市也吝于敞開懷抱。作為一支龐大的、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如何表達他們的訴求和情感,如何實現他們的權利和夢想,又如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建設大潮中找到他們的未來,成為當下的一個重要命題。
解決無根化危機,消除“搖擺人”現象,首先在于加強制度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進程,打破戶籍壁壘和地域限制,使公共服務普遍惠及在城市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群體、每一名個人。要將外來人員普遍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給予教育、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的普遍保障,要讓外來人員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才能促使他們落地生根。特別是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落實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以輸入地為主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讀費。研究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參加升學考試辦法,推動逐步實現農民工子女入學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等待遇”就意味著平等,意味著公共服務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均等化,意味著公共服務在城鄉之間的一體化和緊密銜接。這理應成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要著力點。
解決無根化危機,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給予外來人員以精神上的呵護。一些“搖擺人”之所以感到難以融入城市,關鍵在于城市文化的大門沒有向他們打開。在加大文化公共服務建設力度的過程中,要突出對外來人員的重視,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平臺,打造融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員于一體的文化共建、共享體系,讓外來人員參與共建,分享城市精神文明的成果,在城市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不管是純粹的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我們具有同源的血液——源自一個民族,共踏一方熱土。讓我們珍惜、呵護不同群體本出同源的血液,化解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無根危機,在實現每一個社會成員地位平等的同時,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看過“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