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公考申論范文
深圳市公考申論范文(一)
信仰不僅是人生的指路明燈,也是社會聚沙成塔的利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法寶。當面對無良商家毫無道德底線,以次充好,坑蒙拐騙時,當面對部分醫務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大肆收受紅包時,當面對個別官員犧牲人民的利益,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時,我們無一不扼腕嘆息:中國的信仰何在。信仰的缺失,不僅僅是損害個人利益,更多的是對整個社會的質的傷害,而且信仰缺失并非像一堵墻的瞬間坍塌,而是一磚一瓦的累積式崩碎。
崇尚信仰,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在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經濟轉型不斷推動,金錢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被抬高,個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迷失,從而出現拜金主義、奢靡享樂主義,腐蝕精神世界,這都與中華傳統的主流價值觀仁、義、禮、信、智、忠、孝相違背。古人的人生信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當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唯有自當下始,讓每一個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齊合力,才能共筑一道堅實的思想之墻。
崇尚信仰,能夠共建道德綠洲。當我們在指責無良企業沒有道德時,當我們看到傷者不能見義勇為時,當我們感嘆這個時代道德滑坡時,背后隱藏的深刻的原因是信仰的缺失。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卻沖擊著道德的底線。網絡拼酒,網絡游戲,網絡炫富,開放的網絡環境中的負面的網絡道德對青年信仰的解構,青年人的價值觀容易扭曲。唯有重拾信仰,修復道德的裂痕,達成價值的共識,才能促進道德的良性發展。
崇尚信仰,能夠推動國家發展。在重要講話中談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意在說明信仰對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意義。在中國的發展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因為對家國的信仰,奉獻一生。雨花臺烈士許包野報效祖國,不畏犧牲,顯示出堅守信仰的錚錚鐵骨;鄧稼先為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為新中國建設嘔心瀝血奉獻一生,體現的是信仰的力量;楊善州,退休后發揮余熱,排除萬難回鄉種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是一生為民的信仰。這些人,最終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推動著中國的前行。
信仰是治療精神空虛的良藥,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為價值共識筑起一道屏障,為國人驅散信仰陰霾,為國家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深圳市公考申論范文(二)
文化建設要多些“歷史耐心”
春節期間,全國上千個城市禁放限放煙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東家西家爆竹聲”的景象或將成為歷史,而共坐守歲觀春晚、指尖飛舞搶紅包、闔家驅車尋勝景,已成為新春新風景甚至新傳統。無需拉開太長的歷史視野,我們就能感受到習俗、傳統的悄然改變。
所謂傳統,既有傳承,也有創制,恰如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唐詩宋詞,傳統的河流行經不同的時空,往往會形成一脈相承卻又獨具特色的經典。正如所強調的,“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千年生生不息,傳統文化可謂“別具一格”;而面向未來,更需要讓傳統文化在新的土層中“別開生面”。為明天沉淀下這個時代的文化精華,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責任。
談及文藝工作時曾指出,“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這也未嘗不是對整個文化發展的期許。時代腳步匆匆,“資源”“成本”“收益”“價位”成為砝碼,既帶來市場標價的激勵,也帶來趨利若鶩的憂思。一個例子是,閱讀量成為不少新媒體的“唯一標準”,于是內容則胡編亂造以奪眼球、標題則“觸目驚心”以博點擊,更有故作驚人之語而不顧“三觀”、不忌“三俗”者。不管是簡單的“拿來主義”還是粗暴的“功利主義”,浮躁的背后,都是對傳統的輕慢、對文化的辜負,這影響到人們的精神底色,也影響到時代的文化樣貌。
這兩天,《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武亦姝驚艷大眾,不僅是因為2000多首詩詞的記憶量,更是因為她身上那種“閑看花開花落,漫隨云卷云舒”的從容淡定,有網友評價,她滿足了人們對“古典才女”的所有想象。公眾對這樣一種古典氣質的激賞,也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中那種沉靜、厚重的向往。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對關系,就是“道與器”“靜與動”的關系。“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者指向的都是撇掉浮面的泡沫、守住精神的根基、看到現象的本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讓多少人沉下來,培厚了心性修養;“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又讓多少人靜下來,涵養了文化品性。這樣的“文化根性”,正可化解浮躁,塑造我們時代的文化氣質。
今天的文化建設,需要多一些“歷史耐心”。讓今天的文化成為明天的傳統,這是必須的胸襟和氣度。面對市場經濟大潮,面對網絡世界的洪流,要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如果沒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文化定力,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化追求,怎么能沉淀出新的經典,讓后人如我們今天吟詠唐宋名篇一樣,沉醉于我們的創造?如果不能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又如何打開我們的精神世界,涵養出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魂有定所、行有依歸的核心價值?丟掉了深刻的思考、放棄了社會的責任、喪失了自己的個性,即便收獲盆滿缽滿,也終究是一陣風就能吹走。
變化的是時代,不變的是文化與時代的“對位”。正在進行的春運,近30億人次的世界最大規模短期人口遷徙,換個角度看,也是安土重遷文化傳統在新時代的寫照。而當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有了“網民”這個新身份,網絡世界、數字時代又會為文化景觀和心靈圖景涂抹怎樣的色彩?當代中國,歷史變化如此深刻,社會進步如此巨大,精神世界如此活躍,正是文化建設無盡的礦藏、不竭的動力。“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自我作古”的勇氣,“但開風氣”的眼界,都是為了在傳承不絕的文化譜系中,定位這個時代的所在。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軸心時代”。上個世紀末,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巴黎大學都提出“新軸心時代”概念,認為在21世紀,世界文化可能會有一個大的轉變。貞下起元,利有攸往。今日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文明體系的崛起;中華民族之復興,是一種文化傳統的復興。而這,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自信所在。
深圳市公考申論范文(三)
“改革”,是名詞更是動詞
“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抓改革的關鍵,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中央深改組在春節后召開的第一個會議,就把改革落實放在重要位置,釋放出明確信號。強調“撲下身子,狠抓落實”,為各級領導干部親自抓改革提出明確要求,也為我們時代的改革行動者描繪出集體肖像。
改革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全面深化改革3年多來,中央深改組已經召開32次會議,接近于每月一次,平均每周出臺一項改革政策,頻率之快可謂前所未有。這既說明當前面臨的改革形勢之緊迫,改革任務之繁重,更說明中央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力度之大。對承擔落實職責的各級政府來講,這意味著更高的標準,更重的責任。說到底,改革不僅是一個方案、一個舉措,更是一項需要落到實處的行動;不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各級政府的核心職責,就是優化改革方案的執行效果,讓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管理學中有一句名言,領導者是執行的第一基石。領導干部能否“做到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改革的成敗。但現實中,一些地方對中央的改革部署僅僅停留在宣傳回應上、停留在口頭的表決心上,行動與政策的落地不明顯,有的甚至與中央層面的改革設計不在一個節奏和頻道上,出現明顯的跑調。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方面是執行力不足。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中央層面的頂層設計日益清晰,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解決執行力不足的問題。
執行力不足,一方面是認識不足,不想執行。網上曾流傳一份“N次轉發”的文件,基層政府沒有“把黨中央要求和地方部門實際結合起來”,機械地轉發上面下發的改革文件,讓文件開頭憑空多了好幾個“關于轉發”。事實上,正是因為領導干部缺少研究改革、執行改革的主動性,才會出現機械轉發文件的情況。這正是為什么著重強調,“把調研貫穿改革全過程,做到重要情況、矛盾問題、群眾期盼心中有數”。
執行力不足,另一面是擔當缺失,不愿執行。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在正風肅紀的高壓態勢下,改革的主要阻力來自于“軟抵抗”。比如表面上口號喊得很響,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有其形無其實。有人做了一個形象比喻,在“軟抵抗”之下,“只見改革的車子左右晃動,不見改革的車子前行”。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敢于拍板、敢于擔當,堅定不移干”。
解決執行力不足的問題,需要領導干部樹立責任意識,需要建立改革的督查機制,但核心問題既然是“人”,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用人問題、樹立正確導向。讓那些華而不實者靠邊站,讓那些有使命感的擔當者、擅長應對棘手問題的敬業者、正能量的釋放者獲得提拔任用,才能塑造積極進取、崇尚實干、鼓勵試錯的政治文化,才能讓領導干部敢于接燙手山芋,在正向預期的牽引下奮力把改革落到實處。
縱覽中央歷次深改組會議,從“提高改革方案穿透力”,到“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從“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到“扭住關鍵,精準發力”,提高領導干部的改革執行力,可以說是中央一以貫之的要求。一言以蔽之,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空談客、清談者,而是實干家、行動派。
看過“深圳市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