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黑龍江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所有奮斗著的青年,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基點,那就是他們認為,有夢想的人生是快樂的,為奮斗打拼的人生是充實的。無論來自何處,無論從事何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追夢人,他們為了夢想而來,通過奮斗圓夢。誠然,夢想和現實還有著遙遠的距離,然而他們相信,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所以他們努力,所以他們堅持,所以他們始終朝著夢想的方向奮進。追夢遠沒有說起來那么詩意,但因為有著夢想,相信奮斗,所以無怨無悔,他們身上集中展現了青年人敢想敢干、敢闖敢拼的精神氣質,他們身上的青春色彩,再重的霧霾都遮擋不住。
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幫助青年圓夢是社會的責任。所以我們希望能深入到奮斗著的青年身邊,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欲,了解他們的所求所憂,對他們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幫助,讓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即便你不能直接做些什么,起碼也要給他們多一點尊重,多一點理解。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相對于社會能夠給予青年的,青年還給社會的只會更多。
狄更斯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常被用來注解時代。其實這句話適用于所有時代,對于奮斗的人來說,所有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對于懈怠的人來說,所有時代都是最壞的時代。對于所有人來說,你只能先適應時代,而不能要求時代先來適應你;更何況,“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后”,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奮斗改變人生的傳奇。于個體而言,圓夢或許有機遇、起點以及其他原因,但上升到普遍意義,夢想永遠都是“天道酬勤”。對許多人來說,如果連奮斗都放棄了,還能有什么?而且奮斗本身就是一種美,奮斗才是最應該的年輕姿態。
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中國式奮斗就是夢想的一切,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青年的滿滿正能量。眾多“北漂”之所以愿意留在北京,眾多奮斗著的青年之所以扎根北京,正是因為相信奮斗的力量,他們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人心,也正是因為傳遞著奮斗的力量。時間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奮斗的意義,中國式奮斗必將書寫出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黑龍江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技術與道德需并駕齊驅
指南針的出現為人類拉開浩浩蕩蕩的海上征程指引了方向;電話機的問世為人類遠距離的情感交流加設了橋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信息航海時代的到來創造了可能。技術的革新毋庸置疑的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然而,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由于技術的便利也為投機取巧、違法操作提供了可能,由此,各類失德行為頻現,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和群眾生活。如何處理好科技發展與社會道德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技術的革新與道德的建設是互相促進、相互統一的。一味追求技術的進步,而忽視道德建設,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就會如脫韁的野馬,難以駕馭;如若因片面執著道德要求而因噎廢食,不求進步,也不利于社會文明的前行。因此,在推動技術革新的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讓兩者并駕齊驅,愈行愈遠。
技術的騰飛需要道德的保駕護航。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事的準則和規范,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遵守道德規范就要求人們要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技術作為社會變革的先驅,直接應用于社會生活。無論是網絡給人類創造的虛擬世界,還是電子商務給人們提供的便捷生活,都與人這一社會主體息息相關。縱觀技術發展歷程,在給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獲得贊譽的同時,卻始終因其被不當利用而廣受詬病。而道德的規范正好能彌補技術發展中這一短板,約束人們的操作行為,規范人們價值取向,從而能讓技術更好的發揮其正面促進作用,更好的為人類造福。
道德的進步需要技術的正向推動。道德的步伐是追隨社會進步的腳步不斷前行的,當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自然而然會渴求符合社會需求的道德的出現,回首茹毛飲血的原始年代,人類生活的重心只在生存。而后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爭、獨裁、暴力統治后,慢慢朝文明、和諧的方向前行,道德的約束力量也愈發凸顯。可見,道德觀念的進步程度依托于社會進步的程度。而科學技術正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科技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奠定了根基,激發了人們的道德渴求,從而產生自覺規范自己言行的理念,為社會道德的進步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此外,一系列網絡技術的應用,也加大了非道德行為的成本,側面鞭策了社會道德的前行。
要實現二者的并進,我們首先要建立科學的道德規章機制,對于失德的行為進行嚴厲懲處,規范科技環境下的道德體系。同時,應提升自律意識,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為科技進步營造良好氛圍。再次,積極推動技術革新,為道德的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識在使人明智的同時,也會衍生出美德。因此,技術的進步與道德的建設相是互統一,齊頭并進的。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積極發揮道德的作用,讓技術與道德并駕齊驅,為人類的幸福生活鑄就輝煌。
黑龍江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從供給側著力實現新躍升
“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深刻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位、依據、目標與施策重點。領會好、領會透這一精神,我們才能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瞄準主攻方向,打好改革攻堅戰,培育增長新動能,開創發展新局面。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構成宏觀調控的兩個基本手段,需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要依據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抉擇。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問題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比如,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再比如,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有些農產品卻不能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群眾不買賬。還比如,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從供給側發力,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深刻調整,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迫切需要我們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國內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這些問題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突出。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新躍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如所強調的,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一次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產力提升,創造著難以想象的供給能力。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飛躍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因此,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讓科技的飛躍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人民的福祉,說到底要靠生產力的進步與躍升。深化認識、下定決心,動真碰硬地干下去,我們就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看過“黑龍江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