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山東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不過,當這種“強扭”的善行放在富人身上,不少人的角色便發生轉換。比如,馬云曾被“逼捐”,有的人聲稱“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汶川地震之后,主張“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的王石,因捐得少被斥為“有理性、無人性”。前一段時間,扎克伯格“裸捐”引發國內一些人的“逼捐”心理,數落中國企業家、富人們缺乏慈善精神云云。“逼捐”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慈善又豈是“逼”出來的?
一些人的“逼捐”,比較流行的邏輯有二:一是社會責任邏輯,“達則兼濟天下,你那么有錢就該捐”;二是比較責任邏輯,“沒多少錢的人都捐得爽快,你更應該捐”。應當說,這種邏輯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甚至能形成相當的輿論壓力。比如,當年“王石風波”之后,萬科承諾捐出1億元參與災后重建。這貌似是公眾施壓的“勝利”,但也使富人陷入被索捐的糾纏,以致有企業家說,“捐幾回就再不敢出頭了。”可以說,“逼捐”的勝利不等于慈善的勝利。
其實,對于企業家來說,履行社會責任不止慈善一個途徑。慈善固然很重要,卻不是全部。企業家更基本的責任,是把企業經營好,讓員工活得更好,對產業上下游負責,在此基礎上才能讓更廣大的社會獲得回饋。即便是企業家個人的財富,首先也應尊重其處置權。一方面企業家需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懂得如何讓自己的財富更好地造福社會、回饋社會;另一方面企業家在慈善的方式、途徑、時間上,都有個人的旨趣與考量,比如有的企業家關注特殊人群的病痛,有的關注教育、環境等等,不能要求企業家必須捐款或每次必捐。
“世路之蓁蕪當剔,人心之茅塞須開。”有慈善抱負的富人,不要因機制不順而善行止步,用自己的努力去破局就好;更不要埋怨公眾的挑刺,用行動與溝通去消除誤解、贏得支持就好。真正富豪慈善的境界,會將自己的財富視為社會財富“神圣的信托”,把自己當成社會的經紀人,用自己卓越的頭腦、精明的管理讓每一筆錢都能最大限度、最持久地服務社會。
強迫玫瑰栽種在沙漠中,芬芳必不會持久;逼迫富豪捐贈,也逼不出慈善的未來。慈善的土壤是大愛生發的自覺,自覺的培養基來自感化后的自愿。“災區的人比我更困難!”曾經一位乞討老人在捐款時說的話,久久在人們心中激蕩,超越了捐贈數字的多少,召喚著人們盡己所能去奉獻。慈善的明天,必是將陽光打在他人的臉上,把溫暖留在我們的心里。
山東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創新需要寬容失敗
錢學森在論述科學發展規律時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錢老的話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創新需要有包容的制度、文化和環境作保障。創新,需要寬容失敗。
通俗地講,創新就是要跟過去不一樣,想前人所未想,創前人所未創。創新,意味著對傳統的突破、對慣例的改變、對條條框框的打破,否則就不是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是要冒風險的,而有風險,就可能面臨失敗,甚至是很多的失敗。事實上,古今中外已有無數事例證明,科學發現、發明、發展的規律,是失敗多于成功;失敗,是創新道路上不可少的臺階。卓越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經歷無數的失敗,才摘取成功的花環。愛迪生發明白熾燈,失敗了幾千次后才成功;諾貝爾研制炸藥,不但屢遭失敗,為此還失去了親人。所以說,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充滿艱難和風險,創新需要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寬容失敗。寬容失敗,能給人安慰,并給人以信心;寬容失敗,才能鼓勵探索,激勵成功,才會形成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寬容失敗,是對創新最重要的激勵和支持。為失敗者壯膽,寬容是良藥。它如雪中送炭,使人冷中覺暖,如黑暗里的明燈,給人以信心,從而氣更昂、膽更壯,讓人能正視失敗,戰勝失敗。現實生活中,一些單位和個人,在許多事情上諱言失敗,不愿寬容失敗,要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要么“不成功就成仁”。苛求成功,等于給創新者戴上了緊箍,綁上了大沙袋,束縛了手腳,使他們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從而錯失了良機,喪失了機遇。應該說,在創新問題上,誰也不愿意失敗,但誰也避免不了失敗。寬容失敗,才能激勵人腳踏實地,跌倒了再爬起,朝著目標再努力、再拼搏。倘若一遇到失敗,就氣急敗壞、橫加指責甚至打擊,只會令人心灰意冷,讓人因循守舊,裹足不前,甚至于不擇手段投機取巧。允許失敗,寬容失敗,才能在全社會倡導一種銳意創新、勇擔風險的風氣,才能提供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才能營造一種擯棄浮躁、踏實創新的氛圍。據報道,美國的硅谷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那里的失敗者不僅不會受到歧視,而且會得到善待,從而有機會重新開始,走向成功。
當然,寬容失敗并非無原則縱容失敗,更不是鼓勵隨隨便便失敗。失敗背后的創新,應該是遵循客觀規律,付出了艱苦勞動,留下了經驗教訓,而不是不負責任,無目標的行為,更不是信馬由韁,盲目蠻干,草率行事。寬容失敗,就是要激發人們的挑戰精神和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把失敗變作鋪路石,永葆創新的激情,向科學高峰不懈攀登,最終走向成功。
山東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科學規劃城市還百姓幸福生活
城市規劃指用經濟行政各種方式合理安排城市發展進程,合理調整城市功能,進而促進城市發展;而生活幸福指讓百姓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二者本應是相互促進、和諧共生的關系,但如今,城市規劃過程中暴露的各種問題卻極大地困擾著人們的正常生活,阻礙民眾幸福生活的腳步:建新宅打破城市歷史古跡完整性,也讓人們的民族認同感缺失;不合理強行拆除民宅引發政府部門與住戶矛盾,給民眾生活造成極大影響.......面對諸多城市規劃弊端,我們應如何化解危機,引導人們在城市發展中體味幸福?
解決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是當務之急,也是保證民眾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的必要手段,那究竟何原因導致我國城市發展中凸現的種種矛盾?有人說是政府盲目追求現代化建設的錯誤思路導致,有人說是城市規劃工作者缺乏必要的人文素養造成。在我看來,缺乏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體系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打造一個完善的城市規劃體系會消除多個問題導火索,最終推動城市健康發展。對此,政府應從規劃、實施、宣傳三方面入手抓建設工作。
制訂科學嚴謹的規劃書,讓城市規劃“有章可循”。欲打造完備的城市規劃體系,第一步驟即撰寫一份合理清晰、便于實施的規劃方案。各地政府應事先對本區域自然、人文等各方面條件作充分了解和綜合分析,根據自身財政能力等現狀制定規劃,并將規劃執行過程中對相關民眾的權益維護,將資源的有效利用等因素納入其中。
培養認真負責的實施者,保證城市規劃“有法必依”。規劃再完美無缺,也要靠態度認真的實施者落實。政府應加強對城市規劃實施者職業技術、思維能力及工作理念的教育培養,保證其建設過程中嚴格按方案執行,要保護即細致到建筑材料、危害修繕等每個環節毫無漏洞,要拆遷即和平溝通、切實維護群眾權益,讓建設合理推進。
拉開形式多樣的宣傳網,讓城市規劃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在建設過程中應通過博物館展示、多媒體播放來宣傳本城歷史文化習俗、普及相關信息,并通過創新設計作品展等新穎形式讓民眾意識到城市規劃中保護本地傳統的意義。
津巴布韋有一則諺語說:“一根柴火煮不熟薩雜。”我們齊心協力認真落實規劃、實施、宣傳每個步驟,定能打造科學的城市規劃體系,帶動人們享受城市中的新幸福!
看過“山東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