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
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一)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京發布。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2016年9月26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以“評價與學生核心素養”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召開,幾百位教育領域專家重點圍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及評價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深入研討。
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同時,正在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
綜合分析
[深刻內涵]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
核心素養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根據當前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重要意義]
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黨的教育方針從宏觀層面規定了教育的培養目標,對于我國的人才培養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把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更有利于其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
二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各國都在思考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才能成功適應未來社會這一前瞻性戰略問題,核心素養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升教育國際競爭力,也必須解決這一關鍵問題。
三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來,素質教育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等具體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進一步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建立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統領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發展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兩者的關系]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具有宏觀指導性質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重在轉變教育目標指向,從單純強調應試應考轉向更加關注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人。
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具體闡述,可以使新時期素質教育目標更加清晰,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加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養也是對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反思與改進。盡管素質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國長期存在的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問題,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效。
解決這一問題,要從完善評價標準入手。全面系統地凝練和描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發展情況的評價標準,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參考對策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落實需要從整體上推動各教育環節的變革,最終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完整育人體系。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落實途徑:
一是通過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指導課程改革,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加強各學段、各學科課程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
二是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了“21世紀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品格與能力”,可以通過引領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改變當前存在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現象。此外,通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引領,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激勵學生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三是通過教育評價落實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檢驗和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后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把學習的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結合起來,可以有力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
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二)
2016年8月,一則“大學女教師因患癌被學校開除”的新聞被媒體廣泛報道,事件中的女主角已經離世。23日,這一事件,有了最新進展:當事雙方達成和解,校方恢復劉伶利的公職,向其父母道歉,給予喪葬撫恤金、補發工資,并賠償50萬元。
一直以來,公眾對此憤慨不已。而在憤怒背后,勞動者權益保護非常值得探討。
綜合分析
[事件剖析]
學校之所以違法解雇劉伶利,目的是甩包袱,這在很多企業是常見的行為。沒有哪個企業愿意長年“養”一個患病員工,即使不開工資,也還有醫保等“五險一金”的支出。
追逐利潤是企業的天性,某種意義上,也是企業存在的價值。在市場中打拼的企業,其對投入產出比尤其敏感,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養”人,不可能為患病的員工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所以,很多企業會“聰明”地降低自己的人力成本,包括不起波瀾地解雇員工。
從劉伶利被解聘事件可以看出,當前,在保障勞動者權益方面,相關保障機制仍存在著不完善之處,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失業保險不足以應對突然下崗,醫療保險在大病面前捉襟見肘,缺少其他的支持和援助。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牽頭,不斷加以改進。
[內涵]
勞動權益是指勞動者作為特定的權利主體所享有的、與勞動相關聯,特定的資格、自由、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利益。從嚴格意義上講,勞動權作為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的構成要素,具有對應的義務主體,及國家和用人單位;而勞動權益則是一個復合概念,不僅包括了勞動權本身,更側重于其利益指向,它不是法律規則的構成要素,它沒有嚴格意義上對應的義務主體。因此,在提及勞動權益保障的時候,使用責任主體更為科學。勞動權的實現是勞動權益保障的基礎和核心。
勞動權益是由一系列權益所構成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種勞動權益按照一定的分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發揮出權利系統的合力,勞動權是人權的重要方面,從勞動權益的內容構成來看,它涉及了人權的所有權利和利益層次。屬于人身方面的權利有職業安全權、自由擇業權、休息權;屬于財產和經濟方面的權利有勞動報酬權、福利權和社會保障權;屬于政治文化方面的權利有結社權、職業教育權等。與其他權利的實現相比,勞動權的不同特征在于其義務主體呈現出特有的復雜性。
參考對策
一是依法保障職工基本權益。要通過加強勞動關系立法、完善勞動標準、嚴格監督執法,切實保障職工的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社會保險等基本權益。
二是完善工作格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必須堅持系統治理思想,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加強與社會各方的協調配合,加快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和職工參與、法治保障的工作體制,形成黨政力量、群團力量、企業力量和社會力量合力構建的工作格局。
三是堅持法治思維。把法治要求落實到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各項工作中,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化解勞動關系矛盾。加強勞動關系領域立法工作,按照急用先立的要求,加快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不斷增強廣大企業和職工的守法意識。加強行政執法和法律監督,促進各項法律法規貫徹實施,實現勞動關系依法治理。
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三)
2016年12月,中國農科院61項新技術和新產品“走出國門”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這批技術和產品遍布亞、非、美、歐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等等,有力配合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這也是繼高鐵、核電走出去之后,又一個中國科技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成為又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廣大農業科技人員也備受鼓舞。
現狀
提起農業,一般會認為有點“土”,科技含量不高。事實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有了質的飛越。權威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的科學研究水平離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僅為5到10年,在一些領域,如雜交水稻、禽流感疫苗、轉基因抗蟲棉等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農業科技走出去的實踐再次證明,我國的科技完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只要抓住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這個關鍵,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走出國門,助力中國創新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一極。
我國的農業科技并不“土”,完全可以走出去并且引領世界科技發展,關鍵是要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
啟示
首先,要有國際視野。注重國際合作不僅是中國農科院多年來的傳統,也是重點工作之一。從2002年起,中國農科院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以中美兩國簽署的首個中國生物農藥“阿泰靈”海外獨家代理合作協議為例,其主要研制者邱德文研究員2002年回國后就開始嘗試用一種新的思路,研制一種誘導免疫的農藥。開闊的國際視野正是該項成果的基礎。
其次,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實施的“科技創新工程”,以 “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為目標,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凝練科研方向,加強人才團隊建設,改善科研條件,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從而催生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強了走出去的實力。
再者,要有超前的洞察力。10多年前,當禽流感疫情向我們襲來的時候,中國農業科學院研制成功的禽流感疫苗成為阻擊疫情的銳利武器。其實早在1994年,從美國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就力主開展對禽流感的研究??梢哉f,正是這種超前的洞察力奠定了中國禽流感研究在世界的地位。
第四,要堅持自主創新。要走向世界,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寸步難行。上世紀90年代,我國黃河流域棉區大面積暴發棉鈴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外方代表來到中國,提出只要肯出數千萬美元,就可以把轉基因抗蟲棉技術轉讓給我國,但條件是中國不能進行轉基因抗蟲棉的育種。深思熟慮之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終做出了一個有膽識的決定: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和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如今,“中棉系列”棉花新品種能走向世界,最根本的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看過“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