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務員申論真題及答案
海南公務員申論真題
2.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于今年6月初聯合發布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指出:“在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有限的制約下,中國的糧食供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依靠全球農業市場是一種方法,但要滿足每年超過6億噸的糧食需求,中國必須維持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中國人的米袋子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2013年4月,中國農業韓長賦在博鏊亞洲論壇“糧食安全”圓桌會上表示:“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總體穩定,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1%,應該說13億中國人的飯碗還是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1978-2012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了93%,過去的9年,糧食生產的弧線始終上揚,如無意外,今年將會出現“十連增”的豐年奇跡。然而,即便是在豐收之年,以及糧食安全狀況最好的時期,某社科專家還是憂心忡忡地提醒:“未來農業的任務仍將非常艱難。一方面農業在增長,另一方面供給的增長趕不上消費的增長。”據《中國國土資源報》報道,2003-2011年,糧食生產累計增長33%;同期消費累計增長41%,消費增速是生產增速的1.24倍。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價格高低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農業對物價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國消費品物價指數(CPI)中食品構成權重一直較高,食品價格對整個物價的影響在60%-80%。如果農產品價格失控上漲又會導致工業品等價格上漲,加上運輸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價格傳導效應,會使國家消費進入動蕩狀態。
3.“土地失控!”某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說,“這些年中央以最嚴厲、最嚴格的政策來保18億畝耕地紅線。但到了縣級再到鄉鎮和村一級,情況并不那么樂觀,這些地方大多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搞城鎮化、工業化,最難控制的是村這一級,尤以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為甚。”如今,從蘇南、蘇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過去,已經看不到連片的1000畝以上的農田,而10年前,那里還是連片的萬畝良田。現在,良田都變成了房子。該專家也坦言:“我們種水稻一畝只有700塊利潤,種蔬菜、水果一畝利潤8000塊,種一畝花卉利潤是8萬塊,工業的利潤則是百萬千萬計。”
“GDP增長再快,引進的投資再多,如果百姓的吃飯都成問題,那大家肯定不幸福。”有全國政協委員說。但中國這樣一個泱泱農業大國,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滋養他們的土地。什么時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營生?
19年前美國學者布朗提出了一個曾經轟動世界的命題;誰來養活中國?時至今日,這一命題仍時刻警示著我們,國家無糧不穩,如果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寧可遠離家鄉到城市打工,也不愿在家鄉種地、喂豬、養雞,那么我們的農業將會不穩,農業不穩,其他都將不穩。專家指出:“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安全亂掉了。”
4.據報道,我國每年撂荒的土地有近3000萬畝。且土地撂荒現象有蔓延之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就相關問題討論如下:
廣西的吳說:“我們這樣的邊遠山區縣,現在農村勞動力也不夠用了,全縣38萬多人,但外出務工人員卻有10萬多人,現在,每到春季采茶時節。只能從貴州、湖南的相鄰縣引進農民工幫著采茶,尤其是‘80后’、‘90后’這些年輕人,離土地越來越遠,他們甚至壓根不會種地!
河北省某村王支書說:“現在我們很多地方,在田間地頭,農業生產都是由婦女、兒童、老人組成的‘雜牌軍’來承擔。這些雜牌軍哪能和壯勞動力相比啊?他們能種多少地啊?家里20畝地,也就能種個5畝地罷了!”
另一位人大代表張某說:“我在調研時發現,農村學生回鄉的意愿極低,一方面是父母當初讓孩子上大學,就是為了孩子不再像自己一樣辛苦;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學生從小看著父母風里來雨里去,衣服整天臟兮兮的,出去有時還會遭到別人異樣的目光,自己寧愿在外面少掙點,也不愿意回鄉務農。按照農民的話說,在家種地的人連媳婦都找不到,只有沒啥本事的人,才會回家種田。說到底啊,還是別人看不起咱農村人,以至于我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安徽的一位代表說:“我去年去了幾個偏遠縣,一路所見,是大量拋荒的耕地。一個農民朋友給我算了筆帳;這個季節只能種小麥和油菜,一畝收1000斤,現在的收購價格是每噸1900元,辛苦5個月,種5畝小麥,扣除生產成本,凈收入2000元,現在的城市里正是‘用工荒’,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找個每個月2000元的建筑工作也不是什么大的‘夢想’,5個月收入萬把塊錢很輕松啊,女的要能做‘月嫂’,一個月三、五千的也不難。沒‘錢數’,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還有誰種地啊?”
重慶的一位農民代表說:“我們村耕地約400畝,撂荒約100畝,在撂荒地中,60%為坡瘠地、邊遠零星地,產量很低,原來,鄉鎮還有個農技站,給我們講一些科學知識,提供技術服務,能提高不少收成呢!但現在呢,鄉鎮農業技術人員80%改行從事經營活動,省里、市里組織的農業科技下鄉活動,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我們種地時遇到些新問題,弄不懂,也沒有人給我們服務,可不就逐漸撂荒了嘛!”
5.家庭承包責任制雖然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人均僅為一畝多地,無論怎么精耕細作,整體經濟效益都是微乎其微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強調:“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土地流轉不得搞強迫命令,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011年7月,Z市齊陵街道太平村村民與村集體簽署了土地流轉協議,1611.9畝耕地流轉到村集體,交由該村村民王永耕種,根據協議,流轉的土地統一種植,人均可分得小麥800斤,如有盈利可參與分紅。王永一個人種了一個村子的地,可當說起種糧的體會時,他卻滿腹苦水,異常激動。土地流轉的分配方案并未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人多地少的農戶表示支持,部分人少地多的農戶卻并不贊成。根據粗略統計,這兩年王永種地的投入已有四五百萬元。“地是由自己種,可土地承包權是別人的,種地投入了這么多錢,無法到銀行進行抵押,換不來銀行一分錢的貸款。”2012年一場暴風雨,村里小麥倒伏,致使王永損失了幾十萬元,可保險公司最終只賠償了2萬元。王永坦言,目前種糧的農民可以獲得的資金支持,有每畝125元的糧食直補和每畝230元的種糧大戶補貼兩種,如果風調雨順,包地種糧應該是有利潤的,但要想收回最初打井、修渠、買農機的數百萬投入,則要10年以上的時間。而且 ,盡管簽署了流轉協議,種糧大戶仍有可能百臨政府征地,村民毀約等風險。
在河南省W縣,提到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無人不曉。2006年9月,該縣馬宣寨村32戶農民發起成立了綠色稻米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綠色稻米商標,注冊資金達到1000萬元,擁有成員226戶,流轉土地面積也由當初的1700余畝發展到涵蓋周邊縣市的6萬余畝。近日,記者來到馬宣寨村,一探究竟。接受采訪的村民孫某說:“以前村里人種稻都是單打獨斗,現在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比以前好多了。啥時種、咋種、咋管、咋收、咋賣,都不用像以前那樣操心,大伙跟合作社一起干就行了。”
Y鄉青山環繞,綠水長流。但是,農業生產落后,農民增收困難,作為工商企業租賃農地經營的試點,2008年起,央企H集團聯手當地政府成立了專業合作社。2011年合作社以500畝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與H集團旗下的五豐農業開發公司聯合成立希望農莊。土地流轉之后,農戶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合作社股東,還能成為希望農莊的員工。有人算了一筆賬:“現在農戶收入有三大塊,土地租金、股東分紅和勞動工資。土地流轉之前,這里平均每戶3.8畝土地,能收3.1萬元左右,現在把地交給五豐經營了,如果兩個勞動力到農莊工作,三項收入加起來最少能收4.2萬元。”
6.2009年5月,某鄉楊村的許多農民發現,自家責任田里所種的小麥和油菜,已被推土機折騰得面目全非,眼瞅著自己家的青苗被鏟、宅基地被占,再也沉不住氣的村民們拿著土地承包合同或土地使用證找村委會和鄉政府,詢問青苗補償費和占用土地補償費,但均被告知申請補償沒有政策依據。
2008年開始,該鄉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鄉里先在兩村實施該項目,效果良好。2009年,該鄉楊村等六個村子開始實施這個項目,不想卻陷入尷尬境地。接受采訪的村民說:“不認識的人為啥鏟我的麥苗?事先沒有人和我說,事后更沒人說,”我至今想不通的是,村委會事先為啥不開會給村民介紹清楚呢?”當記者問及村上到底要搞什么項目時,因項目被占耕地的數十戶村民均稱不知道。記者就此事采訪村主任。該村主任說,會是肯定開過的,項目內容會上講得很清楚,這些村民稱毫不知情沒有道理。該鄉黨委石書記一肚子委屈,他說:“鄉上通過努力爭取,好不容易獲得了這個農業綜合發展項目,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農項目,項目建成后,能實現‘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連、路相通’,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石書記認為,一些群眾不配合主要是項目施工時傷到部分人的利益,沒有補償便心生不悅,開始鬧事。還有些村民覺得項目建設用地破壞了他們的風水,由此也不答應。
7.“扁豆姑娘”小王是1986年出生的農家女。2010年7月,她從上海某銀行辭職回家種青扁豆,擔任上海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這幾年,小王將先進的管理方法引入合作社,開設了規范高效的農資配送、農產品結算中心。農產品檢測室等服務窗口。與復旦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青扁豆與高產水稻,優質草莓等輪作、套作技術,培育出了“紅剛三代”青扁豆新品種。她還注重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紅剛”青扁豆被評為上海市品牌產品、上海市著名商標。2011年,青扁豆總產值達3.18億元。合作社被授予“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合作社里的種植戶們的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
小唐是個自小在城里長大的年輕人,2007年,他辭職到文登村承包了200多畝低效林,創建了“木魚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經過多年艱苦不懈的努力。現已經取得成效:經濟林木種植200余畝,成林桉樹20000多株,油桐40000多株;修建豬舍3000多平米,一年新出生的豬有3000多頭;修建魚塘8畝,年產魚上萬斤。“豬糞用于發酵生成沼氣,部分還可以用于樹木施肥、喂魚,形成了‘豬-沼-林’的綠色生態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小唐說:“現在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教給大家技術,帶動大家一起致富,讓鄉親們都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日子,使農民成為讓人羨慕、受人尊重的職業。”
有專家指出,過去,“農民”不僅意味著他的職業是務農,更多的還是一種社會等級、一種身份、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社會組織方式、一種文化乃至一種心理狀態。現在,“農民”應當回歸其本來的職業屬性和意義——即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農民”更應該是一種職業,就像醫生、教師、工程師這些職業一樣,被平等對待。現在,理應將農民從社會成員階層轉為經濟產業職業。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同時強調,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也應成為一個欣欣繁榮的社區,應該擁有一大批年富力強的種植大戶、專業大戶、養殖大戶、農民經紀人、農民企業家等新型的職業農民。
作答要求
1 .請結合“給定資料”,概括當前我國在糧食生產方面所面臨的挑戰。(20分)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250字。
2.“給定資料5”介紹了我國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三種模式,請分析這三種模式主要特點和它們的不同之處。(20分)
要求:分條表述,內容準確,邏輯清晰,不超過350字。
3.假如“給定資料6”中的鄉黨委石書記準確向報告楊村發生的事情和鄉里的解決措施,請你為他草擬一份匯報提綱。(20分)
要求:
(1)定位準確,有針對性;
(2)內容全面,層次清晰;
(3)對策建議具體有效;
(4)不考慮行文格式,不超過400字。
4.“給定資料3”中提到“什么時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營生?”請結合“給定資料”和你對這句話的思考,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
(2)內容充實,有說服力;
(3)語言流暢,1000-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