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湖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其一,“瞄準機制”亟待理順。扶貧的前提是通過精確的“瞄準”機制確定“貧困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貧困群眾實實在在地得到扶貧的實惠,才讓扶貧的資源不至于被浪費甚至貪污。從目前各地暴露的一些問題來看,一方面,個別村干部、鄉干部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在落實、確定貧困戶的環節上,存在較為嚴重的腐敗與瀆職。把扶貧資源當作向自己親屬、朋友分肥的唐僧肉。諸如村委會主任母親開著小賣部拿著貧困補助的現象,既阻礙了扶貧工作的推進,也嚴重傷害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另一方面,個別村莊在確定貧困戶的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多數亂政”的現象。一些大姓、大家族利用自己的勢力,把持扶貧資源的現象比較突出,真正弱勢的邊緣群體長期難以進入扶貧的管道。
其二,“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有待加強。農村地區的貧困現象背后往往有其復雜的形成原因。在這些原因當中,有些原因諸如沒有經營初期投入、缺乏市場信息等問題是比較容易通過針對性幫扶,在短期之內予以解決的;有些原因諸如沒有勞動能力、缺乏生存技能、不思進取好逸惡勞、染有賭博、酗酒惡習等問題則是難以在短期甚至較長時間內有效解決的?,F在一些地方的農村扶貧,只看貧不貧而不分析致貧的原因,往往是一刀切地按規定發放扶貧物資,卻不注重扶貧政策的可持續性。結果是一時濟貧而不是有效治貧,甚至讓個別人形成了對扶貧部門的依賴心理,造成了誰貧誰有理、誰貧誰拿錢的怪象。
其三,扶貧工作中政府看得見的政策太多,市場看不見的跟進太少。一些地方部門在扶貧中盲目追求形式主義的政績,熱衷于修路、刷墻,不僅浪費了許多資源,而且不注重將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從而讓農村建設成為主要依靠政府輸血的形象工程而缺乏真正的生命力與競爭力。
要想將扶貧落到實處,就必須有效地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可以通過推進農村黨建、村務公開,加強農村黨員、群眾對村干部的監督,遏制扶貧中的不正之風,可以通過完善扶貧工作中的申訴、巡視制度來避免邊緣弱勢群體的沉默無助。
另一方面,則要將致貧原因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將“救助”與“扶助”進行有效區分,做到精準扶貧、個性化扶貧,要勇于對一些“倚貧鬧事”的人嚴肅處理。更重要的是,要切實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扶貧成為群眾自主、市場相助、政府扶持的大合唱,而不只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
湖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好政策是樹立政府權威的標桿,好政策是保障公平正義的準繩,好政策是實現應民所需的依據。無論是“全面二孩”政策追求安享天倫之樂的夙愿,還是“八項規定”政策樹立風清氣正黨風的初衷,都離不開政策科學性和有效性并存來實現。好政策最終還是要服務社會發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需統籌兼顧于政策之中,才能形成“民心所向、民生之需”的好政策。
當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政策科學性與有效性的實現不僅關系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關乎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更關涉到國家可持續發展動向的調整??茖W與有效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共同構筑起實現應民所需政策的堡壘。而要徹底發揮出政策這兩大功效,注重政策的時效性和落實化便顯得尤為迫切。
注重政策的動態調整是保證政策科學性的根脈所在。“明者因時而變,智者因時而動”,背后映射出的是一種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應勢而動的大智慧。形勢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群眾的期待,都對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期許和要求。政策的科學規劃就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從1980年倡導的“計劃生育政策”到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的通過再到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全面開放二孩政策”,都是根據我國國情的深刻變化而做出的深刻調整,它既以民生福祉為出發點,也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茖W規劃政策,保證政策的科學性,時效性便是前提與依托。
完善政策的配套措施是保障政策有效性的靈魂依托。“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政策的貫徹落實才能夠凸顯出政策的有效性。“全面二孩政策”在推行和過程中面臨著“爬蚤心態”的尷尬正是醫療、教育、就業、保險等相關民生配套政策的缺乏導致而生;“限塑令”的推廣與普及中面臨的“夭折”挑戰也正是由于政府監管的缺失、民眾環保意識的匱乏等造成的。
如此種種,好政策雖然“恰逢其時”的應運而生,卻因為沒有被貫徹落實而發揮其應有的功效,不禁讓人扼腕嘆息。故此,要實現政策的有效性必須以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實為“先手棋”。
政策引領發展,政策關乎民生。政策的科學有效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好風憑借力”,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實現政策的動態調整,不斷以人為本完善政策配套,才能讓科學有效的政策在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湖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平衡金融創新與穩定 促進經濟發展
《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長期以來,我國的金融壟斷飽受詬病,許多中小企業因貸款難、貸款成本過高陷入困境。2013年,互聯網金融創新風起云涌,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很大幫助;同時,打著創新旗號進行的非法融資、詐騙等也不斷曝光。為此,要想促進經濟發展,就必須平衡金融創新與穩定。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新事物在不斷取代舊事物。在新舊更替中,創新是關鍵,而風險與創新并存,有時甚至會扼殺創新。因為創新需要拋棄舊路,開辟新路,進入陌生領域,必然會遭遇新情況、新問題,不充分準備,規避風險,會走向失敗。目前,我國已經跨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加復雜,亟待通過創新來披荊斬棘,闖過難關。對于金融改革來說,加強創新是大勢所趨,而維護穩定則是必要保障。
加強金融創新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中小企業是經濟增長最有活力的部分,是經濟發展的未來,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以大銀行和股票市場為主,主要給大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過高,發展受到抑制。2011年下半年蔓延開來的中小企業老板跑路潮,正是因為在銀行貸不到款或成本過高,被迫選擇“高利貸”,結果導致資金鏈斷裂。“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阿里金融、P2P、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與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方式,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拓展了路徑,減輕了融資負擔,實現了快速融資,可以很好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
維護金融穩定是金融創新的必要保障。金融創新的目的是解決金融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實體經濟服務。在創新過程中,企業如果不具備依法合規和穩健經營意識,管控好風險,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則可能會倒閉,甚至引發經濟危機。2008年的經濟危機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橫掃全球,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大災難。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說:“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當時那么大的金融市場卻沒有任何人給予合適的監管。”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承擔著維護金融穩定、推動金融創新的職責和任務。面對金融創新帶來的新業態、新特征,如果放松監管,勢必重蹈美國危機。只有依靠穩定韁繩駕馭創新野馬,才能確保創新發展的良好勢頭。
馬云曾經放出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隨著余額寶、百度百發、微信支付等相繼“引爆”,壁壘森嚴的傳統金融業被成功撬開一道缺口。與金融創新的高歌猛進相比,金融監管還比較滯后,金融穩定則存在很大風險。只有加強金融監管,為金融創新保駕護航,才能更好地推動金融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看過“湖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