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吉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分析
2017吉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背景鏈接
2016年8月,有微博爆料稱,河南省商丘市一街道兩邊的樹根被用水泥澆灌,目的是抑制空氣浮塵。此事引起商丘市相關部門重視,當晚河南商丘宣傳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該事情引起商丘市梁園區高度重現,并連夜奮戰徹底整改。”(8月8日 法制晚報)
據了解,目前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已進駐河南省,當此之時,河南商丘采取用水泥灌樹根的辦法來抑制空氣浮塵,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
綜合分析
我們常說,“形式主義害死人”。以往曾有給荒山涂綠漆、為枯樹插新枝的“奇觀”,今天竟又有人創造性地為樹木灌水泥的“異景”,這種自欺欺人的“環境治理”、轟轟烈烈的“治污效果”說明,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庸俗的、不用腦子的東西”,它根深蒂固,難以徹底改變。
“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老百姓最重“實打實”,最煩“客里空”。回顧我們黨90多年來的歷史,每一次吃苦頭、走彎路,往往與形式主義盛行有關;每一次大發展、新輝煌,都是在求真務實中取得的。在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社會深刻復雜轉型的今天,出實招、不搞形式,鼓實勁、不鼓虛勁,我們才能在實干興邦中,“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把我們的各項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里,寫在堅實的大地上。
從這個意義上認識,治理環境和狠剎“四風”,都需要先從摒棄形式主義開始。各級地方政府只有拒絕形式主義,將環保理念根植心間,真抓實干,深入踐行綠色發展,才能經受住更嚴格的環境督察檢驗,真正還百姓以“綠水青山”。否則,搞形式主義的應付檢查督察,就既無益于生態環境的改善,還容易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參考對策
一是相關的政府治理行動必須建立在求真務實的科學決策基礎上,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忌搞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
二是相關部門來說,應該避免“走馬觀花”式的檢查,徹底消除用水泥灌樹根的僥幸心理。只有全方位抵制形式主義,才能在工作上見實效,讓老百姓看到實績。
2017吉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2016年10月,有媒體報道,教育部正會同中央綜治辦等八部門,研究制定《關于防治中小學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擬于11月底前出臺。同時,根據相關要求,還將對欺凌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單位,進行不同程度的責任追究。
北京航空旅游專修學院的兩名女生果果和陶陶,在宿舍遭多名女同學毆打,果果嘴角被撕裂、身體多處受傷。大興區黃村鎮派出所已經對此事立案調查。事發后,打人的女生小飛被警方帶走接受調查,她在微信朋友圈發布警車及警察照片,并配有“已經對警車免疫”“這次幾日游”等調侃性文字。
【綜合分析】
[權威論述]
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
[影響]
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這不僅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極大影響了平安校園的建設。
學生是社會的未來,一些學生在校園習慣于恃強凌弱和叢林法則,將來到了社會上,他們就會變本加厲,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而那些受盡欺負的學生,所遭受的精神傷害及留下的心理陰影,將可能伴隨他們一生。如果學校培養出這兩類學生,那就是教育的失敗,是對社會不負責任。
[原因分析]
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如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既是家庭暴力的受侵害者,又是校園暴力的施害者;
有學校教育的缺位,現行教育體制的功利性,學校教職人員對校園暴力行為的回避態度等。
除此之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因此,解決校園暴力現象,必須從創新社會治理的角度出發,協調各方面力量,統籌各類資源,依法綜合施策。
【對策措施】
政府要建立完備的校園安全管理機構。整治學校周邊環境,明確安全主體,為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保駕護航。各級政府還應加大對中小學校安全事故的監督和檢查力度。
學校要建立完整的校園保護體系。要結合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校園安全責任制度,校長作為校園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要對安全管理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將學校每個崗位的安全責任逐條細化,分解落實到人,切實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規章制度之外,還要建立校園暴力的應急機制,科學采用技術手段,建立人防和技防相結合的校園暴力預防機制。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也要進行預測和評估,通過校園暴力行為心理預示機制、校園暴力危機的心理防范機制等,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與此同時,還要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教學中,創新形式,增強學生法治觀念、提高法治意識,堅持法治教育和德育熏陶有機結合。
家庭是根治校園暴力的重要環節。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父母要改進家庭管教方式,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使學生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要完善青少年保護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對校園暴力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只能適用刑法中的故意傷害罪或者侵權責任法中對人身權利侵害的相關規定來解決,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考慮借鑒他國經驗,制定針對校園暴力的專項法律,如美國早在2002年,就有加州等15州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實踐證明取得了很好的預防效果。具體來說,可以對現有有關法律進行細化,將毆打他人、向他人吐口水、故意推搡他人、拍裸照、恐嚇泄露他人隱私等行為定性為校園暴力行為,并設定與之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要依法加大對校園施暴者的懲處力度和對監護人的問責力度,充分利用法治手段整治校園暴力行為,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暴力問題。
2017吉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將通過產業扶持脫貧,并為易地搬遷、生態保護、教育醫療脫貧的群眾提供持續穩定增收來源。在基層的具體實踐中,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逐步形成,初步呈現出“產業強、民受益、村振興”局面。
不過,在貴州、寧夏、河南等地的貧困地區,基層在落實產業扶貧政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調查研究、作風不實,個別地區產業扶貧扭曲走樣,致使產業扶貧效果不佳。
【綜合分析】
[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隨意性強。部分地區盲目整縣整區推進某一項目,不計成本投入且效益差,導致一哄而上發展,最后整體失敗。如2014年至2015年,西部某貧困縣在沒有深入考察群眾養殖技術、養殖成本及市場風險等情況下,在兩個鄉鎮3000多戶貧困戶中硬性推廣綠殼蛋雞養殖,由于蛋雞養殖防疫不到位、養殖成本較高、簽約企業設置諸多門檻等,政府投入幾百萬元的養殖項目全面失敗,部分農民還因為發展綠殼蛋雞效益差,背著死雞到政府上訪。
此外,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是各地產業扶貧探索失敗的共性因素。如在貴州某縣近六年來,當地先后實施了核桃、天麻、養羊、黨參、太子參等扶貧產業,但都不同程度地失敗。由于深加工能力低、組織化程度低,分散農戶難以應對市場風險。以茶葉為例,這個縣近年來發展了20萬畝茶園,目前存活并發展相對較好的有10萬畝左右。但由于沒有深加工產業鏈,當地只賣初級產品,產品的附加值低效果不明顯。當地扶貧干部反思說:“農業具有高風險,如果沒有熟諳市場和技術的龍頭企業帶動,僅靠干部和群眾的一腔熱情,最終是國家花了錢,農民反而受了害。”
二是貧困戶參與度低,出現“有政府決策沒有群眾意愿”“有項目沒有貧困戶”等現象。部分干部“自以為比群眾高明”的想法并不鮮見,地方政府“我要你種(養)項目”意識強,越俎代庖替農民決定種什么、養什么等,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處于從屬地位,參與度低,貧困群體本身的聲音和意愿邊緣化,脫離實際的做法在基層造成一些失誤和浪費。
三是資金缺口大。目前財政扶貧資金額度低,具體到全國680個片區縣和152個片區外重點縣,資金量不足,難以支撐貧困縣產業發展。
四是市場保障體制不健全。涉農產業受天氣、市場等因素影響比較大,目前我國的涉農保險嚴重欠缺,貧困戶發展產業存在較大風險。
[參考對策]
一是大力發展扶貧小額貸款。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的作用和優勢,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3年期以上,執行基準利率,無抵押無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并由財政扶貧資金全額貼息,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二是構建開放性的產業扶貧平臺。產業扶貧中,企業、大戶、農民更接地氣,應由他們決定或與他們商量發展什么產業,政府著力在構建產業鏈、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貧困群體能力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務。同時,通過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貧困群體等主體平等參與和協同行動機制,讓產業扶貧決策更加科學和更具參與性,避免產業扶貧因缺乏多方能動性,發展一大片,失敗一大片。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保險+產業扶貧”新模式。針對目前我國涉農保險嚴重欠缺,貧困戶發展產業存在較大風險等問題,政府、商業保險機構、企業等利益攸關方,需創新思維,合力構建“保險+產業扶貧”新模式,保險機構可根據貧困地區地域特色和產業發展特點,積極推進大眾農產品產量保險、收入保險、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各類產品;并積極構建“保險+銀行+政府”的多方信貸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力破產業扶貧保險缺位等問題。
看過“2017吉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