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吉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背景鏈接
12月24日,湖北電視臺《新聞360》欄目播出了這樣一條調查新聞——在黃岡市黃州區,一位食品藥品監督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以“樣品調查”為由,從一家小商店一次性拿走了36瓶食用油。由于這位執法人員沒有提供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的確實依據,面對如此執法,商店老板張月華情急之下說:“你這是搶劫!”面對商戶的質疑,這位執法人員語出驚人:“我就是搶劫,我是依法搶劫!”(12-25來源:澎湃新聞)
綜合分析
“依法搶劫”式執法,表面上搶走的是商戶待售商品,實則是搶走了本應規范、廉潔的執法形象,扭曲了執法秩序,折損政府公信力。執法是實施法律的行為,執法部門和工作人員是法律的實施者、捍衛者,必須嚴格按照立法機關根據民意和理性事先制定的法律來進行,這是現代法治國家行政活動的一條最基本原則。“依法搶劫”不僅歪曲了政府執法的正當性、嚴肅性,違法違規,知法犯法,還以權謀私,欺凌百姓,嚴重割裂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折損政府公信力,
光天化日下“依法搶劫”盛行,實是依法執法的不彰,更是對執法監督不力的自曝和控訴。對于執法者的監督,有系統內的監察,有媒體輿論和群眾的監督,但從執法系統內部的監督來看,黃州區食品藥品監察顯然有些失靈。一是食品監察的不規范查扣物品和不規范罰沒即是證明,二是針對出現的問題,涉事單位領導不愿意說明情況更無意解決違規執法問題。當單位領導管理上失之于寬、失之于軟存續時,執法人員自然愿把經營商戶比作“寄居在屋檐下”的弱者來對待,更樂于讓寄居者低頭。
啟示與對策
第一,要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執法主體的法律意識,特別是扭轉一線執法人員的“官本位”思想,樹牢文明執法的良好意識,切實做到知法用法、依法依規。
第二,執法者執法行為,需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操作。執法者只是法律的執行者,而不是創造者。執法者執法本來既是為市場秩序服務,為廣大消費者服務,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為經營商戶們服務。但是當在服務的過程中忽略甚至違背了這種服務關系,不開票據、動輒大額度不定量的罰款,就讓執法成了“依法搶劫”,商戶的權益和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必然受到侵害,依法執法的要求必然被扭曲。
第三,要加強監督懲治,不僅要強化內部監督,也要不斷壯大網絡監管力量,拓寬人民監督渠道。對不當執法的行為,更要形成事后的嚴厲追責,從而使執法違法得到根治。擁有一種權力必然意味著承擔一份責任,如果執法者手中的權力不受約束,難免會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制造混亂。
吉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2016年12月,工信部發布了《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辦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并將于2017年7月1日起實施。《規定》要求,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確保除基本功能軟件外的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可卸載。規定還指出,未經明示且經用戶同意,不得實施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開啟應用軟件、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件等侵害用戶合法權益或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12月25日新華社)
綜合分析
預裝軟件行業的存在,對降低終端硬件價格、推廣智能手機一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對于很多低端手機用戶來說,他們或許寧可忍受“權利被綁架”的結果,也不愿意放棄手機低售價所帶來的福利……然而問題在于,隨著時間的推延“手機預裝軟件”的負面效應,已然越發凸顯出來:一方面,許多不可卸載的預裝軟件愈發“流氓化”,后臺扣費、強制下載等等行徑層出不窮;另一方面,這一灰色產業鏈本身,也客觀導致了市場反饋機制的失靈和競爭秩序的混亂。
“預裝軟件”的消極后果,既體現為對消費者構成綁架,更表現為針對市場和資本的公然“造假”。許多應用開發商通過“手機預裝”的方式做出耀眼的裝機量,并藉此去資本市場講故事、拉投資。可是現實中,大量的預裝軟件基本都處于閑置狀態,即便被以技術手段強迫激活也多半會被繼續棄之一旁。在這種背景下,真實的市場信息無法被準確地傳導到上下游,使得大量的資本和資源被誤導和浪費。
在現實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自帶軟件無法卸載,不僅嚴重影響了手機的使用體驗,也直接構成了對使用者自主選擇權的侵犯。此類事件中所普遍存在的“商品綁架消費者”現象,顯然與現代消費社會的倫理秩序與法治規則嚴重不符。鑒于此,以立法手段為此糾偏,可謂正當其時。
啟示與對策
消費者對于應用軟件使用的消費選擇權要能真正獲得保護,需大力強化監督監管力度,對手機預裝軟件行為進行抽檢抽查,并發動消費者積極舉報,對發現存在預裝不可卸載應用軟件的手機生產企業予以嚴懲,令其付出擁有的代價,才會有利于手機生產企業預裝不可卸載應用軟件行為杜絕出現,真正令消費者的消費權益得到切實的維護與保障。
吉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2016年11月,住建部對1602個擬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進行公示。加上之前三批列入此項名單的2555個村落,目前共有4157個村落進入國家保護名錄,正在獲得“搶救性”保護。這標示著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又成功邁進一步。農耕文明誕生于農耕經濟,農耕文明也是城市文明的基石,更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農村文化失根問題成為城鎮化快速發展下所擔憂的產物,因此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必須對傳承文明載體傳統村落的現狀有一定的了解。
綜合分析
傳統村落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村落,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
傳統村落面臨的問題
1、從數據顯示,傳統村落在不斷的消失。在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到了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僅僅10年內減少90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
2、傳統村落的保護趨向雷同。著名的非物質文化保護者讓馮驥總結出了十大雷同旅游為綱、騰籠換鳥、開店招商、化妝景點、公園化、發展民宿業態、編創“偽民間故事”、“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使得傳統村落商業化嚴重。
3、傳統村落空巢化、老齡化嚴峻。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農村常住人口逐漸減少,人走房空,人口老老齡化嚴峻。
4、村民自身對于村莊及傳統的冷漠。部分村民不知何為傳統村落,對于國家層面的保護存在上熱下冷,上快下慢的問題。
保護傳統村落的對策
1、在傳統村落保護中培養和重視“鄉賢”的力量。鄉賢具有一定的文化認知和專業思想,有力量且有時間參與傳統村落的建設和保護。
2、提高基層對古村鎮保護的認識。基層組織是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領頭雁,從基層組織抓起,再落到實際工作中、
3、群眾的積極主動性,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根本力量。通過群眾的力量留住我們對于民族家園的情感、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懷。
看過“吉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