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務員申論范文參考
吉林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光陰荏苒,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干部在基層奉獻了青春,用一顆熱忱之心投身于農村的建設中。無論是普普通通的“原則書記”季宛沖,還是曾經解甲歸田的“書記”甘祖昌,無不告訴人們,農村事業的興旺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基層干部。基層領導人的思想的高度、作為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必須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基層干部,將更多、更強的人才投入其中,引領農村公益事業的快速前進。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推行科學管理機制。當下在聯產承包的大環境下,輕裝上陣的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實現了騰飛,而這卻給集體性質的公益事業帶來了難處,事難議、議難決等現象凸顯。而農村公益事業涉及醫療、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民生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其發展也必然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因此,要想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的管理機制作為有力保障,可建立“一事一議”管理機制,充分結合民意,并且增強議事透明度,依法議事,真正做到科學決策。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始終是黨和國家奮斗的目標,而農村落后的公益事業顯然不能滿足百姓的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關系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農村事業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竭盡全力將資金投入、人才建設和管理機制都做到位,才能實現幸福鄉村的美好愿景。
吉林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讓社會充盈誠信的空氣
人以誠立身,國以誠立心。誠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社會有序運轉的保證。這些年來,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倡,到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讓誠信成為每個人在社會上的“通行證”,成為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
然而,羅馬并非一日建成。誠信建設,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前幾天,由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國誠信建設狀況研究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指出,中國誠信建設總體形勢健康向上的同時,商業欺詐、制假售假、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頑癥。數據更是顯示,企業每年因不誠信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這樣的問題,令人警醒之余,也提示我們,讓誠信成為社會的底色,任重而道遠。
“巧詐不如拙誠”。對于每一個社會而言,誠信都是一股無法量化的道德力量,它既是維系社會運轉的紐帶,更是撬動歷史進步的杠桿。有一個“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依然時常被人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打開國門,眾多企業紛紛引進電冰箱生產設備,“大干快上”。而在那個被形容為“紙糊的冰箱也能賣出去”的年代,海爾卻破天荒地砸了76臺冰箱,原因就在于:有瑕疵,質量不合格。而這一砸,也砸出了海爾“零缺陷”的質量意識:僅用四年,就拿到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枚質量金牌。而隨后幾年,當市場供大于求,其他企業遭遇寒流紛紛宣布降價之時,海爾卻不可思議地提價12%,用戶依然爭先恐后購買。這樣的現象,根源恐怕就在于其不讓消費者買到“瑕疵冰箱”的誠信意識。
不僅是企業,對于個人,更是如此。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客觀而言,從“鄉土中國”步入“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社會急劇轉型,人口大量流動,的確容易給人帶來陌生感。然而,這決不意味著,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成為“騙一次算一次”的“一次性博弈”。恰恰相反,越是變動不居,誠信越是彌足珍貴、值得守護。守住誠信做人的底線,才能讓人走出“叢林狀態”,推倒不信任的高墻,相互之間也才能打開心門。古人講,“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誠信就像空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須臾不可離。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定期發布誠信“紅黑榜”,營造崇德向善、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還是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38個部門聯合簽署《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合圍“老賴”,抑或是政府、社會紛紛建立征信系統,“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守信者處處受益”,說到底,都是要通過制度的剛性,守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讓社會充盈誠信的空氣。
我們這個社會缺的不是對誠信的呼喚,而是對誠信的堅守。從對“虛假新聞”的聲討,到對“天價大蝦”的反思,再到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討論,各種道德事件就如同一塊塊三棱鏡,折射出這樣一種復雜的心理:一方面,內心認同誠信,對誠信缺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當自己面對考驗時,誠信卻成了“無用的別名”,自己不愿意首先站到道德高地。回答這樣的誠信命題,既需要明晰規則的邊界,也需要確立個人的正信。
“自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誠信,既是自己與他人的一份契約,更是自己與良心的一個約定。個人遵從良知,社會捍衛約定,誠信的殿堂才會一直燈火輝煌。(文章來源于人民日報 作者陳 凌)
吉林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和德性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黨和國家的“政策好”是“社會好”的標桿和準繩,是“生活好”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人們普遍認為,某個歷史階段,社會之所以和諧穩定,發展迅速,主要是因為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制定得好,落實得好。只要把中央的“好政策”貫徹好,執行好,生活就會更加幸福,社會就更加和諧。可以說,人民群眾對各個領域具體“好政策”的出臺寄予了厚望。
“好政策”符合人民意愿。“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群眾公認的“好政策”,往往能夠“恰逢其時”、應運而生,登上歷史舞臺,發揮重要作用;往往能夠滿足當時人民群眾最為迫切的需求,推動社會發展。“好政策”既是送給群眾溫暖、福祉的“陽光”,又是涵養公民良好品性和素養的“土壤”。“好政策”不僅僅滿足人民意愿,而且深刻影響黨風、民風、世風,影響公民內在的精神世界、心靈世界,滋養公民的理性、德性。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理性”是一種冷靜理智思考分析問題,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科學審慎地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態度。“理性”意味著不完全受感性欲望的支配,不意氣用事,不沖動盲從,不狹隘任性,不走極端;“理性”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崇尚“理性”是秉持科學精神的表現。公民理性是公民社會成熟的標志之一。只有大多數公民具有了普遍的理性,大家才能合理表達訴求,通過正確的途徑解決矛盾,整個社會才能建立良好的公共管理秩序,保持穩定和諧的狀態。
“好政策”滋養公民德性。“德性”是公民思想道德修養的水平,也是公民社會成熟的條件和標志。政策是精神文明的旗幟和風向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會對公民的品德修養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好政策”能把壞人變好。“壞政策”能把好人變壞。“好政策”能激發人性中至美至善的部分,抑制邪惡貪婪的部分。如一些領域“實名制”政策的推行,使人們習慣于對自己的言論、行為負責,培養了人們責任意識和規范意識。
對于我國特殊國情而言,“好政策”意義重大。某些關鍵領域的“好政策”已成為了人民群眾期盼的“甘霖”“雨露”;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牽引機”、“助推器”和“加速器”。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比較穩固,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某些政策調整的余地和空間更大,也較為靈活,因此發揮政策的價值導向作用,涵養公民的理性和德性,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政策”對公民的理性、德性具有春風化雨般的滋養作用。
看過“吉林公務員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