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綜歷史知識點
高中文綜歷史知識點(一):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1、建州女真:明初設奴兒干都司,轄建州女真等部;
2、努爾哈赤統一:明后期統一女真各部;筑城、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
3、八旗制度——①演變:→軍事組織→地方行政組織;②性質: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③內容:按軍事組織編制女真人,兵民合一,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④作用:促進女真族社會的發展,鞏固努爾哈赤統治地位。
3、建國:1616年,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后金),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 4、改號: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改金為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
二、清軍入關和統一中國:1644年,吳三桂降清,多爾袞占領北京,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開始。20多年后完成統一。
三、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處:
1、清初沿用明內閣、六部。但仍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洲貴族組成,其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決定軍國大事,使皇權受限制。為加強皇權,康熙時設立南書房,中樞權力一分為三,相互制約。雍正時設立軍機處。乾隆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2、軍機處——①目的:為加強皇權,雍正帝設立軍機處。②組成:皇帝挑選親信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③機制: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傳達旨意,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眾皇高溫熱油泵帝指揮。④影響:軍機處的設置是清朝統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變革,加強了皇權,標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四、文字獄:
1、目的:壓制漢民族反清思想,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強專制集權,鞏固清朝統治。
2、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專制集權,鞏固清朝統治。但造成了社會恐怖,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高中文綜歷史知識點(二):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
1、一條鞭法(1581年,張居正)——⑴、內容: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合并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入田畝,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少來收稅。⑵、目的:緩和社會矛盾。⑶、特點:納銀代役。⑷、性(實)質:封建生產關系的調整。⑸、作用: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了貨幣地租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2、更名田和固定丁賦: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來明朝藩王土地歸耕種者所有,曰“更名田”; 1712年,清政府規定康熙五十年(1271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3、攤丁入畝——⑴內容:雍正帝一上臺就推行,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⑵、作用:這是我國封高溫導熱油泵建社會賦稅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這樣,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隱蔽人口現象也逐漸減少,攤丁入畝對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農業生產的發展:作物品種推廣(棉花推向江北;引進高產作物—玉米、甘薯,糧食產量大增);農產品商品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三、手工業的進步:工具革新;技術提高、種類增加;分工細密;規模擴大、產量提高;新生產關系產生——資本主義萌芽
四、資本主義萌芽——①、產生:明中后期,在江南棉紡織業的手工工場;②、標志:蘇州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③、發展:清代規模擴大;分工細密;部門和地區增多。④、特點:緩慢,萌芽狀態中徘徊,整個生產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⑤、緩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剝削沉重、農民貧困,無力購買、市場狹窄;地主商人用賺來的錢大量買田置地,資金缺乏,影響手工業擴大再生產;封建國家設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海外貿易。⑥、影響:標志封建制度在經濟上走向衰落。 五、商業的繁榮和對外貿易的狀況:
1、商品經濟活躍:國內市場擴大;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商貿城市;出現了如北京、南京等數十座商貿城市;江浙地區農村工商業市鎮興起。
2、外貿狀況——閉關政策:禁止國人出海,限制外商來華。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經濟的封閉、保守、落后。
高中文綜歷史知識點(三):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結束:
1、陳橋兵變:960年,趙匡胤,東京,北宋,宋太祖。 2、結束分裂: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難”方針;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權的強化(目的—改變高溫導熱油泵唐后期以來藩鎮割據局面):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集中軍權:①宋太祖解除禁軍(國家正規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②陸續削減節度使的實權,使其徒有虛名;③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④設立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領軍隊的將帥卻無調兵之權,使其互相牽制。⑤實行更戍法,規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統兵將領不隨軍調動,以防止武將專權。⑥各地方軍的精壯之士都選入禁軍。禁軍的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以達到“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權——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便于皇帝總攬大權。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擔任,各州又設通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各州的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們互相牽制。
(3)集中財政權和司法權:①北宋在各路設轉運使,規定地方賦稅留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由轉運使全部運送中央。這就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②為了扭轉節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規定地方司法人員改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這就把地方的司法權收歸了中央。 2.加強中央集權的結果和影響 ①結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使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影響: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地方上財政困難。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三、科舉制度的發展 北宋科舉制的完善:①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②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三螺桿泵帝直接掌握。③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猜你感興趣:
1.高考歷史文科知識點
2.高考歷史文綜重點知識
3.2017年高考文綜歷史復習知識點
4.2017全國卷文綜歷史知識點預測
5.高中文綜組學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