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第4課知識點及練習題(2)
歷史必修一第4課練習題:
1.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而站而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 ( )
A.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 B.內閣制度日漸成熟
C.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2. 明初在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中,直接導致六部在中央機構中的權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A.丞相的廢除 B.皇權的加強
C.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 D.內閣的廢除
3規定“以后子孫做皇帝,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辦事效率 B.強化君主專制
C.讓“群臣”監督皇帝 D.精簡政府機構
4. “奏章票擬,主之內閣。”這種情況開始出現于( )
A明宣宗時 B.明英宗時 C.順治時期 D.康熙時期
5.有學者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實質就是宰相。因為內閣首輔( )
A.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皇權 B.對很多問題能直接決策
C.掌握著最高的行政權力 D.在文武百官中地位最高
6.學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后,某班四位同學分別撰寫研究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史實錯誤的是 ( )
A.《淺議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創立者—大禹》
B.《趣談周武王與分封制》
C.《論隋唐三省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D.《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
7.“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 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人直繕寫。”這說明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 加強中央集權 B. 鞏固皇權
C.剝奪朝中大將兵權 D. 適應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
8. 有位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政治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磨擦,不斷調整的歷史。”下列有關歷代宰相制度演變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漢武帝為削弱丞相的職權,任用親信朝臣,在內廷處理國政形成所謂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C.宋代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財權
D.元朝廢除了尚書省和門下省,而將尚書省的六部移至中書省,并掌理一切政務
9.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 )
A.設參知政事 B.實行行省制度 C.廢除丞相 D.設軍機處
10. 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①建立皇權絕對權威②皇權控制中央機構③削弱地方權力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1. 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問大臣:“天下誰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題名。”有的人說:“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聽了不以為然,當聽到一位叫萬鋼的大臣回答說“畏法度者快活”時,卻極為贊賞萬鋼并委以重任。朱元璋贊賞萬鋼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萬鋼的回答強調了對專制統治的服從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萬鋼的回答揭示了快樂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離了主題
12. 下列現象,發生于明代是( )
A.相秉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
B.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
C.內閣職參機務,今止票擬,而裁決歸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13.有關明朝內閣的說法正確的是( )
?、偈蔷鲗V瓶涨皬娀漠a物和表現 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③內閣本身并無決策權④對皇權起到較大的制約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胡蘆畫不難,胡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胡蘆,要把胡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無地位,完全被視為走卒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5. 明太祖廢丞相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職能 B.厲行思想控制 C.監視官吏百姓 D.強化君主專制
16.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寫道:“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17.西周的分封制與西漢初年的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權制 B.都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C.都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 D.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
18.“內閣”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國明朝的內閣與西方國家內閣的最大不同是( )
A.掌握著最高的決策權 B.是最高的行政機構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權 D.是皇權專制的產物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面面相覷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
材料二: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陶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寺(宦官)不得參與,即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經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摘自《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回答:(1)軍機處最初設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軍機處的職能后來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3)指出軍機處最初的名稱、設置的時間、所在的地點和選擇軍機大臣的條件。
(4)綜觀材料概括軍機處的主要特點。
歷史必修一第4課練習題答案:
1.C 通過材料所述宰相與皇帝關系的變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來越低,而君的地位越來越尊。透過這一現象,我們能夠得出中央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這一結論。
2. A本題是對課本基礎知識的考查。明初廢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權分給了六部,從而提高了六部的權力地位。
3.B 廢除丞相,大權獨攬,這是強化君主專制的表現。
4.B 主要考查對內閣形成發展演變的掌握能力。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確立。明宣宗時,內閣取得票擬權。
5.C內閣是皇帝顧問的機構,既無決策權又無行政權,更無法制約皇權,只是在文武官員中地位較高罷了。
6.D自明朝開始丞相制度被廢除了
7.D從材料中清楚地看到雍正最初設置軍機處是適應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
8. C 宋代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權。
9.D自秦至清,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最高峰在清朝時。A項為北宋,B項為元朝,C項為明朝。軍機處大臣跪受筆錄,秉承皇帝意旨辦事,充分體現了皇權的加強。
10.A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的理解。結合從秦朝建立這一制度到清朝這一制度發展到頂峰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三個選項都是正確的。
11.A從明太祖與大臣的對話中,惟獨萬鋼得到賞識,主要是因為前二人回答的都是以個人的成就為主,沒有從皇帝加強君主統治角度出發,而萬鋼的言論強調了天下人都應服從君主的專制統治。
12. C A符合秦代,B符合宋代,D符合清代,C項材料中涉及了內閣和票擬,符合明代。
13.B 對于組合類選擇題,最簡便解法就是采取排除法。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排除含有④的選項。
14.A結合軍機處的職能考慮并注意試題的限制條件是“直接說明”。軍機處雖然 “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沒有議政王大臣會議那樣的決定權。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供傳達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連討論的權力也沒有。對皇帝的決定,軍機大臣只能唯命是從,“跪受筆錄”,然后負責往下傳達。
15.D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分析、理解重要歷史事件的能力。明朝時我國古代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時期。廢丞相,有利于加強君權。
16.B 此題為文字材料選擇題,根據材料中“罷丞相”進行判斷。
17.C
18. D 西方的內閣是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設立的,而中國明朝的內閣不是作為決策機構或執行機構出現的而始終是皇帝的顧問。
19.①原因:為了處理西北兵務,防止泄露軍事機密。②變化:由當初單純處理西北軍事事務的臨時性軍事機構,發展為位居內閣等各中央機構之上,受皇帝直接控制的常設備皇帝顧問的中央決策機構。③最初名稱:軍需房(或軍機房)。設置時間:雍年間。所在地點:紫禁城隆宗門內。選擇條件:由皇帝親自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④特點:由一個臨時性機構發展成一個常設決策機構;軍機大臣由皇帝親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軍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地處內廷,保密性強。
提示:材料是對清朝軍機處的全面說明,讀懂材料并緊靠材料回答問題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4課知識點及練習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