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第4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歷史必修一第4課知識點:
1.原因:(1)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_______不穩、內亂屢生。
(2)明初沿襲元朝制度,明太祖認為_________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3)1376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 “_______”。分別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________;同時,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3.影響:①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③使中國歷史上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延續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___________進一步加強。④但是廢宰相,過分集權于皇帝,造成了 明中期以后的太監亂政
知能二 內閣的出現
1.原因
為減輕皇帝沉重政務負擔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2.確立
(1)明太祖設置__________: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
(2)“內閣”出現:________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3.內閣的發展
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后來,內閣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實際掌握了宰相的權力。_______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4、內閣的性質
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________。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知能三 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
(1)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采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________,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
(2)設置南書房,三足鼎立擴大皇權
為了適應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康熙帝親政后,在宮內設_______,把中樞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者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手中。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加強了君權。
2.設置
_______時為辦理西北軍務,又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__________,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
3.影響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2)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核心突破】
1. 從漢至元,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始終隱含著哪兩對基本矛盾?其發展趨勢是什么?為解決這兩對矛盾,明初是怎樣解決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趨勢: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解決:改革地方官制:廢行省、設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影響: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這是對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發展。但使皇權空前強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權力機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提示:清朝是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地區的,其政治制度的變化體現了由落后的部落議事逐漸演化為漢族地區相對先進的封建君主專制,驗證了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①皇太極建國號清后,把八旗旗主議事制改名為“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增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前者權力凌駕于后者之上。②康熙親政后,設南書房,參預機務,替皇帝起草諭旨,形成了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牽制,最后集權于皇帝。③雍正帝時,設置了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軍政大權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相繼撤銷,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3. 萬歷年間(1573-1620),中國的明朝政府實行的內閣制度,首輔張居正當權,位極人臣,權壓眾臣。幾十年后,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也確立起了內閣制度,試比較中國與英國的內閣制度的不同。
提示:比較題首先要找出比較點,兩種制度的產生在背景、內容、作用及影響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題的比較點應在這幾個方面入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內閣在必修一中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對其性質、職能、作用等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可以組織本題的答案。
答案:背景:①中國的自然經濟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導地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對思想的控制也越來越嚴密。②此時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得到了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了聯盟,君主立憲思想也得到一定傳播,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并取得了勝利。
內容:①明朝的內閣不是法定的一級中央行政機構,其性質是皇帝的顧問機構,其權利來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產生及職權大小由皇帝決定,對皇帝負責,對皇帝的權利不能起到制約作用。明朝的內閣實際上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②英國革命后的建立的內閣是法律規定的最高機構,其權利來源于法律而不是來源于英國國王,內閣對首相及議會負責,不對英王負責,英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其實質是資產階級政權的確立。
作用:①明朝的內閣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明朝中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后。②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促使資產階級政權的完善,為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使英國在為近現上的一大強國。
4.軍機處職責特點和影響是什么?
職責:由皇帝每日召見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軍機大臣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特點:勤、密、速。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勤;辦事速度快,效率高,為速;皇帝召見軍機大臣,連太監都不得在側,軍機大臣不得擅交臣僚,為密。特點:①由皇帝挑選親信的大臣充任。②機構非常簡單,辦事效率高。③軍機大臣只是負責“跪受筆錄”,決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響: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于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么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么他們就做什么,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么,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5.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封建專制主義集權制度下的一個主要矛盾,這一矛盾在西漢、唐朝、明朝時期是怎樣一步步解決的?
提示:皇權至上是封建專制主義集權最主要的特征。不同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在試圖不斷的加強皇帝的權威,削弱相權的。本題試從歷史縱的角度審視皇權與相權的關系。
答案:西漢時: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唐朝時:推行三省六部制,三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相互之間互相牽制和監督,最終權力集中到皇帝那里,從而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明朝時: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從而解決了中國兩千多年君權與皇權之間的矛盾
【案例導析】
1.明太祖決定改革政治體制的本質目的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
C.廢除宰相制度 D.協助處理繁多的政務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結合改革的社會背景和改革者的階級實質分析問題,可以得出答案選B。
[思維點悟]
1.中國皇權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階級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明太祖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者,其行為最本質的目的是維護本階級的統治。
2.我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
A.南書房的設置 B.軍機處的設置
C.丞相的廢除 D.內閣的設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對歷史結論的理解能力。軍機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形同虛設,相繼取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制政治制度發展到了頂峰,故答案選B。
[思維點悟]
2.創設一個新的知識環境,在這個環境里再認再現并理解歷史知識。審清題干中限制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君主專制的頂峰”,是解決好本題的關鍵。
3.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封建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趨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答案: B
解析:本題考查點同樣是考查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明清時期中國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而西方已經資本主義經濟已經開始近代化的歷程,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為了維持地主階級的統治,皇權的加強走向了極端。說明這種制度依靠正常的運行已經不能維護其利益,而要依靠極端手段來達到其目的。故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這種制度走向沒落的表現,故選B項。
[思維點悟]
3.把握好中國歷史的階段性特點---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是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趨勢的時期。這種階段特點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自然經濟的頑強上,也體現在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的極端加強。
4.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是因為它 (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與權限
[思維點悟]
C 此題主要考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理解和歸納、概括能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是皇權不斷加強,秦朝設立丞相是為了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后來因為相權逐漸增大,威脅到了皇權。歷代統治者不斷采取措施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清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么他們就做什么,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