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知識點及練習題(2)
歷史必修一第3課練習題:
1. 史書上說“漢承秦制”。漢朝對秦制繼承中的哪一項影響最為深遠( )
A.宰相制度 B.郡縣制度 C.皇帝制度 D.選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繼承和推廣了秦漢時期的郡縣制 ②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③鞏固和加強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統一 ④成為后世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圖是秦與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圖,比較兩圖最能說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漸增多 B.唐代以分權而得以集權
C.唐代尚書省權力最大 D.太尉與御史大夫的權力分別下放到兵部與吏部
4.宋代對三省六部制多有調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劃分部門職能,提高辦事效率 B.加大各部權限,發揮官員的主動性
C.充分分割軍隊指揮權,防止將領反叛 D.消解相權,強化皇權
5.下列關于漢武帝實行的“察舉制”的敘述,正確的事( )
①漢朝選舉人才的選官制 ②規定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
③一種由下而上的選官制度 ④一種監察檢舉不法官員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區域劃分的基礎 B.擴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圖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創設的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主要是指這一制度 ( )
①推廣了秦漢的郡縣制度 ②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
③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④成為今天中國省制的開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不屬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特點的是
A.皇權至上 B.高度中央集權
C. 發展穩定,一成不變 D.深受宗法、等級觀念影響
9.秦漢以來,我國中央和地方關系演變的趨勢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強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權力,防止割據
③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漸趨嚴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閱讀中國某時期的一幅歷史地圖。與此圖所反映的歷史現實相符的是 ( )
A.西漢時期監察區的劃分 B.漢初采取了郡縣制與封國制
C.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情況 D.唐朝時在邊境設置軍鎮的情況
11. 西漢初年實行封國制,與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較 ( )
A.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鎮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D.都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
12.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史學名著《國史新論》中寫道:“漢代的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對此論斷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漢代宰相權傾天下 B.唐代宰相輪流坐莊
C.宰相權力不斷集中 D.宰相權力走向分散
13. 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下列關于該制度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 ②形成嚴密的封建官僚機構
③有利于減少中央政令的失誤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歷朝沿襲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到眾多機構,按制度規定其運作程序是 ( )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C.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戶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
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問臣下:“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 )
A.北宋軍隊龐大,軍費開支過多 B.藩鎮擁兵自重,混戰割據不息
C.遼、西夏屢屢進攻,戰爭頻仍 D.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
16. “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番歸于臨司,收監司之權悉歸于朝廷。”有關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
A.目的是為了提高地方政府辦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權力過小 D.導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 元朝的行省制度,實質是繼承并發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
18. 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科舉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
A 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B 擴大了各級官吏的來源
C 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D把選拔任用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別出現于商周及春秋之時,宰相連稱始于戰國。……當時的所謂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當于丞相。后來,宰相一直沿用于整個封建社會。不過,除遼代設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個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個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職,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不免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浪費時間。于是,唐太宗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議軍國大事。參加政事堂會議的,開始只有三官,后來又陸續增加了一些官員,以“參知政事”等名義參決朝政,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創立,增強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對地方采取極端限制的措施,“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悉歸于監司,收監司之權悉歸于朝廷”。這種運行機制雖然可以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卻嚴重影響了地方政權的工作效率。
請回答:
(1)宰相名稱始于何時?它與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為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什么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歷史必修一第3課練習題答案:
1. C解此題要從中國古代整個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時被廢除,郡縣制后來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晉南北朝時選官制實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滅亡才被取消。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時開創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與郡縣制度不存在因果關系。
3.B 通過觀察圖片能夠看出,唐朝將秦朝的相權分散了,從而達到集權的目的。
4.D 北宋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調整的目的就是強化皇權。
5.B 察舉制是漢代出現的選官制度而不是監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國古代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始自隋代的科舉制度,故②亦排除。
6.A 注意題干中“最深遠的影響”。“行省”簡稱“省”。我們今天國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稱為“省”。
7. D 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接排除①。
8.C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在不斷變化中發展,C項顯然是錯誤的。
9.A 結合所學知識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
10.B此題關鍵是從圖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遺漏,仔細觀察地圖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國,應該選B。
11. A 我國從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到封建社會,C項是錯誤的。西周分封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但西漢封國制是自上而下解決的,D項是錯誤的。A與B項都正確,但A、B項較,A包含B。
12. D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這樣就改變了漢代宰相權力相對集中的現象。
13. D此題考查再認、再現歷史概念的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對三省六部制的評價在歷史上比較多,這個制度開創了中央集權下的中央管理體制。但它沒有減少中央政令的失誤,封建集權下的中央政令主要來源于皇帝。
14.B 唐朝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之下設六部。
15.B 抓住“欲息天下之兵”進行解答。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安史之亂后,節度使的勢力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成為后來統治者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16.A 結合引文,回憶所學知識,宋代收權的主觀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提高地方辦事效率。
17. B 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顯然與A、D兩項職能、性質不符,不可能存在繼承關系,排除A、D兩項;比較B、C兩項,B項的職能與行省制相似,存在繼承關系。
18 .D 此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進行解答。
19. (1)戰國。宰相一般只是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2)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并設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權力;在地方削弱節度使的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將專權。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嚴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但影響了地方政權的工作效率。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知識點及練習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