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冊歷史期中練習題及答案(2)
31.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卻對《共產黨宣言》做了修改。在《共產黨宣言》德文新版上由兩位作者簽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加了這么一句話:“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依據你所學史實判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加上這句話最可能的原因是
A.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 B.馬克思、恩格斯革命運動的實踐
C.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 D.巴黎公社的偉大嘗試
32.18世紀的英國,只有國王和議會才能夠授予公司特許……但是,19世紀中葉以后,國家對企業的設立逐漸摒棄特許主義,企業的設立已經相當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不需要任何機關的審批或核準,企業就可以設立。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競爭加劇 B.生產力發展推動生產組織形式演變
C.工業革命推動經濟思想變化 D.科學技術進步改變了國家經濟職能
33.“它站起來反對18世紀的古典主義、啟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這些領域內的秩序”,強調“對自然之愛、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間的聯系”。最符合上述創作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間喜劇》 C.《母親》 D.《老人與?!?/p>
34.1928年初,斯大林視察西伯利亞農村后說,蘇維埃制度不能長久建立在兩種不同的基礎上,即“聯合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工業和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小農經濟”。這種認識在實踐中體現為
A.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B.建立城鄉市場交換關系
C.實行農業生產關系改造 D.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
35.《美國自由的故事》寫道:美國人遇到了“兩套對立的自由概念的體系”,一種是“為私營企業”自由服務;另一種是以“一種對財富平等的分享”為基礎的“社會化的自由”。事實表明,大多數美國人在1936年時都接受了這樣的觀點:自由必須包含由政府保證的經濟安全。由此可知
A.羅斯福新政體現了第一種關于“自由”的觀念
B.羅斯福新政體現了“另一種”關于“自由”的觀念
C.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政府應當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自由代表著從物質的無保障中得到解放”
36.“十月革命的偉大實踐已經證明,它是符合客觀歷史發展規律的,是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產物,是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領導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充分發揮革命首創精神的體現。”下列各項中,與材料中觀點一致的有
?、偈赂锩膭倮?,決不是西方某些歷史學家所說的純粹是“歷史的偶然性”
?、谑赂锩菬o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③十月革命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新時代
?、苁赂锩敲褡褰夥胚\動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37.“(20世紀)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80年代成為當代史的分界線。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保羅•約翰遜《現代:從1919到2000年的世界》)作者認為的“求變之風”是指
A.東歐劇變 B.蘇聯解體 C.中國振興 D.日本崛起
38.美國學者亨廷頓說:“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時,如果沒有其他大國合作,美國也孤掌難鳴。……大國在解決國際重大問題時所采取的聯合行動如若得不到美國的支持,這種行動也是勞而無功的?!币陨详P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為
A.單極加多極的世界格局 B.諸強爭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國稱霸世界的單極格局 D.實力相當大國并存的多極格局
39. 湯因比說:“人們將記住這個時代,這主要不是因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惡,也不是因為它的令人驚訝的發明,……人們要敢于認為讓文明的益處為整個人類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見,作者觀察歷史的視角主要側重于
A.把握歷史的發展方向 B.全球責任和文明角度
C.多角度認識和考察史實 D.辯證看待歷史的發展
40.下表記錄的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正確運用歷史學習基本方法、論證過程較為科學準確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A 提出觀點:春秋時期土地私有制于各諸侯國普遍確立 史實依據:初稅畝。初者何?始也。稅畝者何?履畝(丈量田畝)而稅也。
B 查閱資料: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得出結論:德國確立了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邁入資本主義階段。
C 摘引資料:互動百科——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發展狀況 確定主題:《創新: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D 收集素材:采訪家人鄰居的衣食住行 形成觀點: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
二、非選擇題:共2大題,第41題16分,第42題24分,共40分。
41.(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華夏國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國,下同)而形成的國家形態。……但是,隨著封建制賴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漸敗壞的時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國家的企圖,就難以實現了。……隨著世代的交替,親族間維持忠誠的紐帶日益松弛,諸侯與周室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必須再一次重新尋找制度建構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構的征程,這就是從華夏國家到官僚制國家的嬗變。
——劉建軍編著《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
材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中華民國之憲法由國會制定”。
材料三 (法國大革命)廢除了那樣多自由所賴以存在的其他東西,這時,我便傾向于認為,如果當初由專制君主來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們有朝一日發展成一個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權的名義并由人民進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們成為自由民族。……中央集權制“是舊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來的政治體制的唯一部分,因為只有這個部分能夠適應大革命所創建的新社會”。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時期政治制度變革的趨勢及其政治原因。依據戰國時期的歷史,說明“制度的重新建構”。中華民國確立的政治體制與中國古代的權力制衡體制有何不同?(10分)
(2)依據材料三歸納作者觀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法國大革命后至19世紀中后期政體演變的主要趨勢及根本原因。(6分)
42.(24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傳教士在廣州共出版中文書籍、刊物42種,其中29種為宗教宣傳品,占總數的69%。另外,13種為天文地理、歷史、醫學等科學讀物,占總數的30%。設在十三行的博濟醫院,即新豆欄醫局,門庭若市,成為傳教士擴大西方文化影響的重要場所。1848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來到這里,在金利埠創辦惠愛醫院,一批先前已經入教、粗通醫學的人,如梁發、梁柱臣、盧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職其中。同年,來自美國的傳教士也辦起學校和醫所。1850年,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廣州開辦男子日校,三年后又開女子日校、寄宿學墅各一所。這是廣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紀末,隨著西方商品對民眾生活模式的沖擊,趨洋附西的傾向就在時勢的流變中推動著生活習俗的演變?!胺参镏畼O貴重者,皆謂之洋。高樓曰洋樓,彩轎曰洋轎。掛燈名洋燈,火鍋名洋鍋。……大江南北,莫不以洋為尚……”
材料三 中華民國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紛紛建立政黨,以爭取議會中的席位。不僅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些原屬同盟會的成員也另組新黨,而且立憲派甚至袁世凱的走卒也開始組黨。據統計,從武昌起義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團體約682個,其中,政黨類型的團體312個,京、滬兩地占了一半以上。這些政黨,有的無一定章程,也無固定組織,僅發一聲明就渺無聲息;有的黨又為壯大聲勢而到處拉人,贈送黨證。有 些人今天此黨明天彼黨,飄忽不定;有些人為撈取實利,又身跨數黨。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撈取政治資本。
材料四 1912--1913年參加國會大選的主要政黨
黨名 發起人 在會議中所占席數 政治派別
國民黨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黨 黎元洪 176 舊官僚
統一黨 程德全 24 舊官僚
民主黨 湯化龍 24 立憲派
(1)依據材料一,概括鴉片戰爭后西學在中國傳播有哪些主要 途徑? (4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會現象。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現這種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8分)
(3)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民國初年中國出現了怎樣的政治局面? 各黨派在議會中所占席位對比說明了什么?(6分)
(4)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6分)
高三上冊歷史期中練習題答案:
1-5 CCBDD 6-10 CDCDC 11-15 CACBB 16-20 ACDBB
21-25 BBCCA 26-30 CBCDD 31-35 DCACD 36-40 DAABB
41、16分
(1)趨勢: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2分)
原因:諸侯享有較大獨立性,實力日益壯大,周天子勢力衰微。(2分)
建構: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或從貴族制(世卿世祿制)向官僚制轉變。(2分)
不同:中國古代的權力制衡體制維護君主專制;中華民國的政治體制則反對專制,維護民主政治。(4分)
(2)觀點:反對人民自行起來革命,主張由君主來完成革命;中央集權制適應了大革命后的新社會。(2分)
趨勢:走向共和,最終確立共和政體(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2分)
根本原因: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封建保守勢力日趨削弱。(2分)
42、24分
(1)出版書籍;設立醫院;傳播宗教;開設學校。(4分)
(2)社會現象:生活習俗受西方影響;社會時尚崇洋。(2分)原因: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及社會思想、生活方式傳入中國;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國人介紹西方文明;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發展。(6分)
(3)政治局面: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活躍,民主共和成為潮流。(2分)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舊官僚參與其中,資產階級革命派受到掣肘。(4分)
(4)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曲折(或進一步)發展;政治上:民主共和成主流;政黨政治活躍;思想文化:西方文化及習俗傳入中國并逐漸被民眾接受。(6分)
高三上冊歷史期中練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