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冊歷史期中練習題及答案
高三上冊歷史期中練習題:
A.“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于天,爭乃不生”
B.“千年之冢不動一坯,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絲毫不紊”
C.“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D.“立賢之利過于立嫡,人才之用優于資格”、“而爭之易生”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陜西 D.山東
3.古代某思想家認為:“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該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4.漢武帝時,政府明文規定:地處京畿的河東、河內、河南三郡文武長官不得由王室成員擔任。其意圖是
A.預防地方官員結黨營私 B.加強國都的軍事防御
C.廢除貴族血緣政治 D.防止宗室勢力威脅皇權
5.侯建新指出:“科舉制度后來曾引起近代西方賢達的關注,但就其實質而言毫無現代概念。”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評價,符合侯建新觀點的是
A.改變了歐美選官制度 B.帶來社會公正與公平
C.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D.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
6.中國歷代王朝一向把外國視為夷狄,而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荒服之外,無非藩屬,悉我從仆”,造成這種心態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周邊民族尚未開化
B.周邊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國農業文明優于其他文明
C.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農經濟造成自大心態
D.這是客觀現實直接的、真實的反映
7.“蓋朝廷紀綱之地,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為稱職,自非端勁特立之士,不當輕授。”由此可見此人主張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規建立完整的監察體系
B.要側重監察吏治腐敗現象
C.把監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擊經濟犯罪上
D.提高監察機關官員的自身素養
8.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江南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起再造,名曰還魂紙。”由此可知,還魂紙 ①生產遍布全國各地 ②降低了生產成本 ③制造工藝更加復雜 ④擴大了原料來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讀右圖,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在③處開始實行的措施是
A.設三省六部
B.設立樞密院
C.廢丞相制度
D.設置軍機處
10.據魏國李悝《盡地力之教》載:“治田勤謹,則畝益(增產)三斗。不勤,則損(減產)亦如之。”又據《孟子•梁惠王上》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井田制開始瓦解 B.商品經濟發展
C.小農經濟興起 D.家庭手工業產生
1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區出現了眾多農民有目的的“遷業(改變原先從事的職業)”現象。據記載,在江、浙等地,大批勞動力由種田流向植棉、栽桑,紡紗織布,“盡逐綾綢之利”。農民“遷業”現象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自然經濟日益解體 B.國家“重商”政策確立
C.農村經濟結構發生改變 D.手工業逐步成為主導產業
12.明清時期,杭州東街(現建國北路)的絲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開張,四月的小滿一過,近到筧橋、喬司(方言“繭橋”“繅絲”的諧音),遠到南潯、湖州,投售土絲的蠶農摩肩接踵……。東街的土絲收購價一高,德清、海寧的蠶農搖船趕來了…。從中可以得出
A.商品經濟已影響農村 B.杭城絲織業十分繁榮
C.杭城經濟文化生活豐富 D.資本主義萌芽始現
13.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機器廠可興作業,小輪舟可便通達,今各省皆為厲禁……徒使洋貨流行”,建議“宜縱民為之,并加保護。”這種主張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紀70年代 B.19世紀80年代
C.19世紀90年代 D.20世紀20年代
14.下圖所示為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會副會長 的一則日記。該日記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
A.維新變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D.國民革命的不徹底性
15.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給山東戰區的一份電報中指出:“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讓敵占領萊蕪、沂水、莒縣,陷入極大困境,然后殲擊,并不為遲。”這是為了
A.消滅國民黨的主力 B.粉碎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
C.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長江以南的基礎
16. 1959年某部門根據歷年全國工業生產統計數據制訂了下表。從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A.工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B.工業生產基礎比較雄厚
C.中國已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D.工業生產的最高增長率是最低增長率的近12倍
17.“單干邀伴變互助,小組聯起變大組,大組變作合作社,領導要靠黨支部。”這首歌謠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運動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D.中共八大經濟方針
18.材料一:1960年尼克松曾說:“一個國家必須愛好和平才具備進入聯合國的資格。十分明顯,中國不是。”材料二:1971年尼克松說:“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是不能有穩定與持久的和平的。正因為如此,我在好幾個方面采取主動行動,為兩國之間的比較正常的關系敞開門戶。”對這兩段互相矛盾的材料分析最為合理的是:
A.反映了美國外交原則將革命性轉變 B.證實了新中國加入聯合國的必然性
C.見證了中美關系由對抗走向建交 D.預示了中美關系將有實質性的突破
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的報道。這一“重大改革”是
A.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步驟
B.教育領域撥亂反正的重要措施
C.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 D.貫徹“三個面向”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
20.20世紀90年代外電評論中共十四大政治報告是中國20世紀末葉發表的、走向21世紀的《共產黨宣言》。其主要依據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B.堅定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C.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D.提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1.史料記載:從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開始,外邦人在雅典要繳納人頭稅,男人每年12德拉克馬(陶工日收入1德拉克馬),女人每年6德拉克馬,雅典人此舉的用意是
A.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B.凸顯雅典公民優越感
C.排擠外邦人離開雅典 D.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
22.一位法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活的意大利法……已經越過了阿爾卑斯山。”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A.古羅馬法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的法律 B.古羅馬法推動了西歐近現代法制建設
C.意大利是近代最早頒布憲法的國家 D.意大利法是近現代西歐法律的藍本
23.某思想家認為: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個奴隸。就一個人所具有的自由來說,他需要一種個體道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這一觀點體現了
A.人是萬物的尺度 B.信仰得救 C.理性主義 D.天賦人權
24.西方新航路開辟與中國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兩者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B.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C.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擴張的進程
25.一書中寫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時間,文藝復興時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與歡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時期的充斥著討論、爭吵、謾罵和辯論的宗教狂熱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說明
A.宗教改革演變成為激烈的社會運動 B.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性質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為當時社會輿論的焦點 D.宗教改革引發了歐洲各國間的激烈沖突
26.16世紀以后,“馬尼拉大帆船”滿載中國商品,從馬尼拉(位于菲律賓)橫渡太平洋,前往美洲。這種貿易持續了二百多年。學者認為:馬尼拉大帆船代表著一條特殊的流通路線,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絲——銀”對流。促成上述現象出現的背景有
①新航路開辟加強了東西方聯系 ②中國商品對西方人有吸引力
③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④白銀在中國市場上大量流通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7. 下列有關德國1871年憲法和法國1875年憲法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議會是立法機關 B.國家元首有權解散兩院
C.議院由兩院組成 D.國家元首有權任命內閣成員
28.“任何一級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級別越高、距人民越遠、權力越集中和強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別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國憲法規定
A.實行“邦聯”體制,美國中央政府對各主權州只進行松散的統治
B.總統、議員均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真正體現“主權在民”理念
C.在中央政府權力結構中遵循“制約與平衡”原則,避免絕對權力出現
D.總統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實際行政權屬于國務卿
29.右圖是一幅描繪18世紀法國政界、文學界、藝術界盛況的著名油畫。下列哪些作品不可能成為畫中人物談論的內容
①《九十五條論綱》 ②《論法的精神》
③《人間喜劇》 ④《戰爭與和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0.英國學者懷特海論及近代西方科學精神時說:人們“完全有意識地認識到……知識對技術進步的重要性,發現了抽象知識和技術進步相聯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術進步的無限前程”。能夠為這種觀點提供論據的史實是
A.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構 B.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的創立
C.瓦特聯動式蒸汽機的制造 D.法拉第電磁感應理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