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高考歷史復習指導
這是備考的基礎,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共計十本教材,內容眾多,實在令人理不清頭緒。每次面對它們的時候,總是想從第一頁開始,勵志堅持看完,一氣呵成,可往往力不從心。這常常是我們的煩惱。全面覆蓋,不是簡單的一掃而過,不是慢慢的細細斟酌,而是根據考試大綱,對每一個考點對應的內容,對全書的基本主體與特定線索,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反復記憶,力求在考試考查主干知識的分數拿足、拿全。不得不說,這需要長期的堅持與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牢記回歸基礎的重要性,扎扎實實地落實到位,才能使使我們有能力、不憚于沖擊難度較大的試題。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請一定要堅持。
二、精確打擊
這是立足于全面覆蓋的層次,進一步提高應試能力的要求。明確考點內容,熟練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我們已經建立了高中歷史體系的骨骼框架,接下來就需要完善這其中的內涵了。因此,需要認真掃描教材,不放過每一個出現的細節,因為這些隨時都可能成為試題或者試題的切入點。我們可問問自己,聽到“望廈條約”、“重慶政協”、“鵝湖之會”、“鴻臚寺”、“比雷埃夫斯”等詞語的時候,問及“貝多芬的音樂流派”、“偽滿洲國的建立時間”、“法蘭西革命的過程”、“日本明治維新領袖的名字”、“鄧小平理論的探索歷程”的時候,有沒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所謂精確打擊,就是頭腦中的記憶炮彈可以投放到任意歷史教材涉及到的地方,意味著對于課本需要進一步、最大限度的熟悉與認識。這需要在反復閱讀教材的同時多一份用心關注,關注教材的處處細節,關注平時和容易疏漏的地方,關注枯燥的內容中最想丟下放下扔下的地方。
三、歷史情懷
何謂歷史情懷?我認為,超越應試思維,把歷史真正當作一種興趣,以歷史的眼光判斷是非曲直,讓歷史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具備了一定的歷史情懷。我們學習和復習到一定階段,教材上的內容掌握地已經相對很好了。有人讓我們背一遍太平天國歷史、講講南宋朱熹的主要觀點、說說孫中山致力于革命的種種努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們已經應答自如、游刃有余了。但是,若要沖擊歷史應試的頂峰,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在深度上下功夫。
我們已經十分熟悉毛澤東在各個時期的著作了,諸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十大關系》,何不把它們閱讀一番?我們已經非常了解晚清的發展歷程了,諸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預備立憲,何不從《中國近代史》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一番,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們已經通透中國古代農業發展,何不再去一次國家博物館,看看那些農具?書本上的名詞、語句,或是細細地背,或是慢慢梳理,都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程,若在此基礎上,能夠懷有一顆求知的心,想要挖掘文字背后的內容,把這精煉概括的詞句逐漸展開,我們會發現全新的歷史,全新的世界。
我想知道宋明理學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如何體現在文人士大夫身上?我想知道中華民國五權憲法是什么,如何借鑒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我想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外交政策的出臺背景,如何分析當時與大國和周邊國家的國際關系?我想知道羅馬對希臘的繼承,我想知道中世紀對近代的影響,我想知道威廉二世與俾斯麥的關系,我想知道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作,我想了解更加真實、多元的歷史,我想探索歷史的本質與規律。支持、支撐我們走上、走在這條道路的,正是對于歷史濃厚的興趣,對于歷史別樣的情懷。有同學可能會問,我們哪里有這樣的時間?不妨捫心自問,你真的沒有這樣的時間嗎?
論述了這么多理論,應該和大家說說我實踐的經驗。作為班里的歷史課代表,我對歷史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自高一起嚴謹、認真地學習歷史。我高一高二時期對待每一冊教材都比較認真,此外經常自己查閱相關文章、文獻、書籍并與大家交流,參加歷史大學先修課程,提高自己的歷史情懷。
所以高三伊始,我的“底子”比較好。進入一輪復習,我跟隨老師的節奏,認真地輾轉于教材、指導與練習冊,開始記憶有利于答題的語句與模版,對重點題型做好整理,對每份試卷進行總結。在平時與考試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做好“精確打擊”與“全面覆蓋”的雙線并行,用“精確打擊”解決“全面覆蓋”的問題,頗有成效。進入二輪復習,我在跟著老師進行專題復習的同時,回歸教材與指導,做到發現問題就立即查書解決。
此外,我和班里一名十分優秀的同學每天中午都會完成一份文綜選擇題,從北京市各城區一直做到全國各省市,算下來也有五、六十套。每次都可以發現盲點與疑點,之后仔細分析解析、認真查書解決、積極整理錯題,做題速度與準確度得到顯著提升。高考前我回歸基礎,同時保持題感,品味之前一模二模的試卷和自己標記需要重點看的題型,結合時事熱點做好考試準備,調整心態。
我回顧自己高三學習與復習歷史的過程,想為大家提供一些建議與前車之鑒:
1、無論我們“底子”有多扎實,不可抱有自滿自傲情緒,最擅長的科目也有可能拖累整體成績;
2、制定自主的復習計劃,多與任課教師溝通,安排固定的歷史復習與思考時間,持之以恒;
3、認真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作業,尤其是主觀題,需要反復琢磨答題思路,分析答案的思維邏輯;
4、全面記憶教材(10本),定期全面回顧教材,可以按照從后向前的順序,所需要的時間會隨著熟練度的提高而減少;
5、把教材們放到平時學習觸手可及的地方,便于隨時查閱;
6、行勝于言,聽勝于記,思勝于考。
猶記一模后的某個夜晚,時間已至凌晨,我一個人坐在宿舍洗手池前靜靜背書,不乏有睡眼惺忪的同學對我投來怪異的目光。我翻到必修三“啟蒙運動”印有康德畫像的那一頁,眼前與腦海中涌現“有兩樣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贊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心中升騰起一種熱情與激動,只屬于十八歲為高考努力拼搏的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我獲得了高考90+的成績,更重要的,我更加熱愛歷史,多了一份歷史思維與歷史情懷,讓歷史融入了我的生活。祝愿現在的你們,以歷史為挖掘機,挖出實現夢想的道路!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