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檢測試題附答案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檢測試題:選擇題
D.因中英經濟貿易上的利益沖突所致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鴉片戰爭之前中西交往歷史的主要內容不是殖民史”可知,作者沒有強調英國的殖民侵略,故A項錯誤;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的茶葉大量出口,而且作者提及的也不僅僅是茶葉,故B項錯誤;“鴉片戰爭的發生固然是由于綜合因素導致,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原因”,作者強調的是經濟原因而非政治原因,故D項正確,C項錯誤。
2.(2014·九江)近代史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條約后,清政府要求“如約者即為應允”,“違約者概行駁斥”即一是自己守約,二是要求對方也守約。材料一定程度說明清政府( )
A.繼續堅持腐朽賣國立場
B.對列強條約要求全面回絕
C.外交已與國際社會接軌
D.具有擺脫條約約束的意圖
[答案]C
[解析]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入侵,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與外國的交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外交逐漸近代化。結合選項的表述,可知答案為C項。
3.(2014·杭州)史學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鴉片一案,則為清運告終之萌芽。蓋是役也,為中國科學之實驗,為中國無世界知識之實驗,為滿洲勛貴無一成才之實驗。”從全球化的角度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 )
A.中國軍事的落后 B.中國科學落后
C.中國無世界知識 D.滿洲貴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C
[解析]中國的失敗在于政治、經濟、思想、武器等方面的落后,而這些又是因為與當時世界的聯系斷裂,所以“從全球化的角度”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中國的閉目塞聽。所以選C項。
4.(2014·山東臨沂高三期末)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條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
A.開放五個口岸 B.要求設立公行C.規定五口通商 D.中國自愿通商 [答案] C 解析] 《南京條約》有五口通商的內容,故選C項。A項是最有迷惑性的選項,“開放”的內涵要遠遠大于“通商”,還包括設廠、游歷、居住等,因此A項錯誤。B項“公行”出現于鴉片戰爭前。D項錯誤,中國開商埠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5.(2014·無錫)1895年5月臺灣士紳提出了臺灣獨立的主張,并于當月25日擁原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改年號為“永清”,正式宣告臺灣民主國成立。下列對這段史料最恰當的認識是( )
A.是臺灣士紳模仿美國民主共和制的嘗試
B.是非正常情況下保衛祖國的特殊行為C.是臺灣士紳脫離祖國領土的獨立行為
D.是堅決擁護大清王朝統治的愛國行為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將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認識。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島被割讓。“臺灣民主國”的成立實際是反對日本割占臺灣的舉措。故選B項。
6.(2014·湖北高三聯考)和約批準后,光緒帝下罪己詔曰,“去歲倉促開釁,征兵調餉,不遺余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其萬分為難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體諒也”。戰后簽訂的這一“和約”( )
A.最早規定了外國軍艦可到長江口岸航行
B.首開了列強在華設廠“合法化”的惡例
C.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地位開始遭到破壞
D.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秩序的建立
[答案]B
[解析]由“光緒帝”“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可知該戰役發生在光緒帝時期,并且在水上和陸上都進行過戰斗,由此可知該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A項屬于《天津條約》的內容,B項屬于《馬關條約》的內容,C項屬于《南京條約》的影響,D項屬于《辛丑條約》的影響。故選B項。
7.(2013·諸城月考)歷史學家蕭功秦在《危機中的變革》一書中指出:“中國近代歷史劇變的基本分界線,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下列最能說明這一結論的是( )
A.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并發展
C.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D.開啟了制度變革的探索歷程
[答案]D
[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向西方學習是在鴉片戰爭后;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是在六七十年代;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是在鴉片戰爭后。可排除A、B、C三項。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中國向西方學習“器物”的洋務運動的失敗,為挽救中華民族危機,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8.(2014·黑龍江高三聯考)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聯名上書反對議和說:“賠款、割地的各條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聞,三千年所無之變局’,如照此簽約,后果必然是‘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據此可知,這些反對者( )
A.頑固地堅守傳統政治體制B.“天朝上國”觀念根深蒂固C.對19世紀末的時局認識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質
[答案]C
[解析]反對者認為簽訂不平等條約帶來列強侵略中國的巨大危害,C項正確;題干僅是涉及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等,沒有涉及政治制度,A項排除;題干反映反對者對時局的認識較清,沒有涉及天朝上國的觀念,B項排除;這些反對者也是封建統治者,不可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本質,D項排除。
9.(2014·濟寧)“當國際救援部隊一路打到北京時,這場排外救國的努力即被證明是失敗了,結果各國公使館被救,朝廷出逃。”上述“排外救國的努力”( )
A.以改良中國政治為核心目標
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為努力方向
C.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
D.使推翻專制統治成為時代潮流
[答案]C
[解析]從材料信息“國際救援部隊一路打到北京”“各國公使館被救,朝廷出逃”可知“排外救國的努力”是指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中拳民攻打北京各國使館,最后在八國聯軍的絞殺下以失敗告終,慈禧和光緒出逃,但是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故選C項。
10.(2013·湖南五市模擬)法國政府曾向各國遞交一份備忘錄,為將要到來的議和定調子。其中寫道:“由于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為了保持道路始終暢通起見,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領。”該條文的核心內容最終寫入了( )
A.《黃埔條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各國使館”“軍事占領”可知此出自《辛丑條約》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檢測試題:材料題
11.(2015·江陰)閱讀下列甲午中日戰爭有關材料并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 在甲午中日戰爭120周年時,有人曾發表言論認為:“從實質上看,甲午中日戰爭是現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戰爭。難道慈禧太后不挪用軍費修頤和園,歐洲賣給北洋水師炮彈合格,李鴻章制定較為進攻性的戰略,甲午中日戰爭就可以扭轉?這些非主導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兩個戰役,但無法改變中國失敗的最終結局。即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們在國力上的落后。”
材料二 有人反思甲午中日戰爭提出科技實力不濟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關鍵在于中日兩國海軍實力相差甚遠,中國戰敗是必然的。
材料三 這是一場空前慘烈的大海戰,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蒸汽動力軍艦參加的大規模海戰,成為人類海洋戰爭史上的一次標志性戰役,也是一場幾乎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海戰。
材料四 1895年4月17日,《* * 條約》簽訂,其中關于割讓臺灣的噩耗當天傳到臺灣,全省人民熱血沸騰,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對清政府的賣國罪行更是恨之入骨,要求對賣國賊“人人得而誅之”。4月20日,臺北市民鳴鼓罷市,表示抗議,宣布臺灣餉銀不得運出,制造局不準停工,各種稅收全部留作抗日之用。他們發布檄文,宣言:“愿從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并紛紛組織抗日義軍誓死保衛臺灣。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的觀點分別是什么?材料一、材料二能否全面揭示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2)根據材料三、四概括中國軍民的反侵略斗爭。
(3)據材料四指出日本割占臺灣的條約名稱,列舉該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
(4)概括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造成的最大影響。從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中,你能得出哪些啟示?
[答案](1)材料一認為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國力落后;材料二認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是科技實力不濟或海軍實力太差。這二者都不能全面揭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
(2)黃海海戰、臺灣軍民反割臺斗爭。
(3)《馬關條約》、沙市、重慶、蘇州、杭州。(任意一個)
(4)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啟示:①堅持以科技為本,大力提高國家的科技實力。②要正確反思政治腐敗問題,要反對政治腐敗。③要一心一意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④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任意一點)
12.(2015·浙江衢州)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天津條約》本已明確規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駐北京,并得到了咸豐皇帝的親自批準,但皇帝本人壓根就沒打算認真履行條約,而是不久就試圖借上海關稅談判之機,極力想取消條約中關于公使駐京、內江通商、內地游歷等條款,而公使駐京是皇帝特別要打掉的“第一要事”。為此,竟不惜以全免關稅和開放鴉片自由貿易為條件。也就是說,皇帝下旨,只要外國公使答應不常駐北京,中國關稅也不收了,鴉片貿易也可以放開。(注:《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與英、法等國簽訂的)
——袁南生《不平等條約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與英法媾和的慘痛教訓,促使恭親王對洋人的態度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張對外夷索求作堅決抵制并處死巴夏禮(Harry 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對夷務的新概念。他逐漸尊重甚至崇拜英國的力量,認定中國別無選擇,只有去學會如何與西方共處。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戰正酣的時候,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中國政府遂趁機開始聲稱為了“不為接濟亂黨之用”停止支付俄國賠款:“茲俄國內亂有難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擬將前項賠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蘇俄發出過三次聲明,表示放棄舊俄在華一切特權,包括“停止1901年中國政府簽訂的條約中規定的償付軍費形式向中國索收的款額,包括未來應付款額外過去的欠款。”……直至1920年3月北洋政府才開始認真考慮蘇俄放棄庚子賠款的問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政府對待《天津條約》的態度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對外政策發生的變化及其影響。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洋政府廢止庚子賠款中對俄賠款的原因。根據上述材料,簡述你對中國近代外交的認識。
[答案](1)態度:不準備認真履行條約。原因: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識,談判意識和條約意識不強;統治集團的天朝上國思想。
(2)變化:由堅決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取合作政策。影響:列強對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強;中國政府開始學習西方。
(3)原因:借十月革命俄國局勢混亂,停止支付俄國賠款;蘇俄處于內戰,為擺脫國際孤立,爭取北洋政府的支持,主動示好表示放棄舊俄在華一切特權。
認識:近代中國外交帶有濃厚的半殖民地性;能逐步與國際法接軌,抓住國際形勢的變動,積極外交。(緊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問根據材料一可知,清政府對待《天津條約》的態度是“壓根就沒打算認真履行條約”、“極力想取消條約中關于公使駐京、內江通商、內地游歷等條款”。原因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識;統治集團的天朝上國思想。(2)問材料一中清政府竭力抵制西方列強,材料二中奕?等人“逐漸尊重甚至崇拜英國的力量,認定中國別無選擇,只有去學會如何與西方共處”。這一變化促使清朝的中央機構逐漸半殖民地化;“形成了對夷務的新概念”推動洋務運動興起。(3)問中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分析概括北洋政府廢止庚子賠款中對俄賠款的原因: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中國政府遂趁機開始聲稱為了“不為接濟亂黨之用”停止支付俄國賠款;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蘇俄發出過三次聲明,表示放棄舊俄在華一切特權。第二小問屬于開放型的問題,學生只要緊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檢測試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