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備考高效技巧
1、樹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首先樹立通史為本的意識,以時間為歷史基本框架,以國別、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為輔助,構建清晰和等級化了的知識體系。如魏晉南北朝,高考考試范圍所聯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經濟開始發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這四大角度,再輔佐以政治經濟文化的識別,無論所給材料如何變換,學生都基本能夠完成所需知識的清晰定位。具體的實現形式上,學生可以以時間為主線,將時段內所有知識點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師處加以指導完善,盡量背誦識記,基礎知識問題就不大了。
2、重點知識突破
高考雖然沒有必然規律,但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如當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領導人的講話涉及、前些年高考沒有考的重要考點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的重點。如_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_周年,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成為了新聞熱點詞匯。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蘇聯經濟建設道路等相關知識必然是考試熱點,當然需要特別準備。此類重點準備五六個可以幫助你自己對知識進行有效整理。
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1.高考發展的新趨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識覆蓋到能力覆蓋,發展到目前的知識覆蓋與能力覆蓋并舉的高度。考查要求越來越高,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面臨嚴重的挑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實現教學與高考選拔接軌,全面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現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歷史選擇題怎么做
1.細看試題
審題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題干和備選項細看一遍,千萬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選擇。
2.明確結構
一般選擇題的題干由選擇項、主體知識和條件限定語構成。選擇項是指要求選擇的內容,主體知識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史實或觀點),條件限定語是對選擇項在時間、程度、區域等方面的限定。審題時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的選擇項、主體知識和條件限定語。
3.聯系知識
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認再現、理解、運用。因此,在審題時,一定要聯系相關知識,一是為了對備選項進行篩選,二是為了準確理解材料的意思。
4.辨析備選項
現在的選擇題,不僅難在對題干的理解與信息獲取上,也難在備選項中的陷阱越來越多、越來越隱蔽。特別是有的備選項,無論是史實還是觀點都是正確的,但不符合題意,因而具有較強的干擾性。辨析備選項,就是審清備選項中哪些是干擾項。備選項的干擾性主要表現在史實或觀點正確,但與題干時間不符;史實或觀點正確,但與題干不是同類知識(如題干要求選擇的是經濟方面的,但備選項是政治方面的);史實或觀點錯誤(張冠李戴、不符合實際、以偏賅全、絕對化);前面正確后面錯誤(不看完題絕對出錯);與題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選項(需要進一步結合限制性條件并從多方面比較,確定最佳選項)。
5.運用觀點
選擇題大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繼承與發展、對立與統一、個性與共性等,做題時要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進行選擇。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1、對等排除原則
即在題肢中出現了一個與你想選的選項對等(即同義表述)的選項,根據單項選擇題答案唯一原則,說明兩個都不對。
2、時態一致原則
即要分析題干中設問的時態,前因型是將來時,要求選項必須是將來才能實現的事情;后果型是完成時,要求選項必須是已經實現的事情。
3、就近原則
它適用于設問是針對教材上的某一結論(特別是標志性的結論)、選項是分析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或依據這一類型。
4、感情色彩原則
一個人或集團的言行總是代表自己所屬的階級、民族或國家的利益,這就給這個人或集團的言行賦予了感情色彩。如果選項中出現了站在對方的階級、民族或國家的立場上的言行,那么這個選項一般不正確。
5、第一印象優先原則
即在憑第一印象選擇某個選項后,在不能百分之百認定選錯了的情況下,原則上不要改。因為這符合記憶規律,記憶最深的東西,即似曾相識的東西總是最先從大腦中閃現出來。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高考試卷中的選擇題對能力要求較高,有時需要多種方法并用,但是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最實際有效的方法還是應該“以本(課本)為本(根本)”。
歷史第二輪復習計劃
1.進行有效的橫向聯系,即要從分析各專題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入手,理清形成有關特征的背景和影響,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同時,將該專題的歷史現象與同時期世界史上的同類現象進行比較,進一步認識其實質,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
2.進行有效的縱向聯系,即分析概括不同階段歷史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如針對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專題,我們就可以抓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和多極化趨勢這條主線,然后聯系各體系形成的背景、標志、過程、特點和影響等,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規律及對其的認識。
3.針對高考歷史命題的特點,我們還可以細化專題,并用以下方法對歷史專題知識進行概括:一個中心——以問題為中心;兩個關鍵——選好關鍵詞,找準切入點;三個模式——小切口、深分析,大跨度、高概括,多層次、多視角;四個思考——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現實問題的歷史思考,中外問題的對比思考,社會熱點問題的綜合思考。
4.依據熱點問題進行有效聯系。熱點問題是歷史學科不可回避的命題切入點,是加強歷史與現實聯系的“橋梁”,充分體現了歷史學“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功能。在復習中,一方面要將熱點問題與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聯系起來,找準熱點與學科知識的聯結點(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