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現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高三如何高效復習
1、樹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首先樹立通史為本的意識,以時間為歷史基本框架,以國別、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為輔助,構建清晰和等級化了的知識體系。如魏晉南北朝,高考考試范圍所聯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經濟開始發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這四大角度,再輔佐以政治經濟文化的識別,無論所給材料如何變換,學生都基本能夠完成所需知識的清晰定位。具體的實現形式上,學生可以以時間為主線,將時段內所有知識點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師處加以指導完善,盡量背誦識記,基礎知識問題就不大了。
2、重點知識突破
高考雖然沒有必然規律,但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如當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領導人的講話涉及、前些年高考沒有考的重要考點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的重點。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成為了新聞熱點詞匯。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蘇聯經濟建設道路等相關知識必然是考試熱點,當然需要特別準備。此類重點準備五六個可以幫助你自己對知識進行有效整理。
高中歷史一輪知識點歸納
一、中國近代主要不平等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南京條約》附件2.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璦琿條約》3.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4.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5、日本侵略中國:《二十一條》(“五九國恥”)(注意:割地的主要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
二、中國近現代的憲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
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
《中華民國約法》)內容:改內閣制為總統制,總統擁有皇帝一樣的權力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憲法大綱》(1931)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內容:規定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性質: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內容:規定國家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規定公民權力和義務性質: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三、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
1.三民主義:內容:民族主義(民族革命):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民權主義(政治革命):即“創立民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民生主義(社會革命):即“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土地綱領評價:革命性: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推動了民主革命發展局限性: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2.新三民主義與三民主義相比:不同點:明確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與中共綱領相比:相同點:都主張反帝反封(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不同點:(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制、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等內容(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還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四、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1)原因受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2)影響: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
初步發展(19世紀末)(1)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2)影響: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進一步發展(一戰期間)(1)原因: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列強忙于大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影響:促進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1)根本原因:由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具體原因:(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2)影響:導致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失敗(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高三復習應注意的點
一、忌急于求成
高三的復習是一個連續而且漫長的過程,尤其是一輪復習階段,學習的重心應該轉移到基礎復習上來。曾經有很多學生,尤其是學習優秀的學生,一心只想做高考題,一模題,好高騖遠,結果非常的慘烈。一輪復習是毅力的比拼,只有穩扎穩打,腳踏實地才會練就扎實的功底。
“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也希望同學們在一輪復習的時候能夠銘記于心!從最簡單的入手,從最基本的入手。曾經在一輪復習的時候有學生和我交流,說一些題目太簡單,可是這些題目經過再加工,稍加修改就覺得非常有挑戰性了。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題目簡單,幕后的道理真的不簡單!
因此,建議廣大同學在一輪復習的時候千萬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的揣摩每個知識點,弄清每一個原理。只有這樣,一輪復習才能顯出他的成效。
二、忌毫無計劃
沒有計劃的復習一定是低效的,這在每年浩浩蕩蕩的復習大軍中有著無數失敗的教訓。所以,在高三復習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復習計劃。記得我曾經高三的時候老師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寫一個計劃,我們精確到每天幾點到幾點干些什么,寫完交給老師之后大家也忘記寫了什么計劃。所以,計劃的制定一定要實際可行,并且需要自己去堅持。
每天有計劃,每周有計劃,每月有計劃。在計劃切實可行的情況下,在復習的時候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時一定要實現自己的計劃,不然一次沒有實現,緊接著就有第二次了。
有計劃就應該有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0高三學習任務繁重、雜亂,每一個高三學生都要給自己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劃,根據自身的學習成績以愛好個性選擇一個大學,在各個階段給自己制定階段性學習計劃。
三、忌學無規律
顯然,在緊張的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同學們一定會發現身邊總有一些學生看上去也不是特別努力,但是成績依然很好。其實,他們就是會生活,會學習。高三的復習是非常有規律的,也就意味著高三的生活也必須要遵從學習的規律,只有結合自身實際,找到合適的生活規律去復習,效率一定會有較大的提升。
有規律的學習包括建立高三復習的生物鐘,制定遵循各科復習規律的學習計劃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具有高效復習的高三生活生物鐘。人的大腦思維和體內各器官的運轉都有著非常嚴格的時間節拍,也就是人體的生物鐘。培養良好的生物鐘能夠使身心都長期處于最佳狀態,使得在高三復習的時候就會精力充沛,效率大大提高。
培養良好的生物鐘,就要科學飲食;不挑燈夜戰、廢寢忘食;堅持合適的體育鍛煉、讓大腦保持充沛的精力;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用一個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每一次考試等等。這樣的話我相信同學們的一輪復習一定會很成功!‘
四、忌不常鍛煉
高三是毅力,心態的比拼,到了后期更是身體的比拼。經過漫長的一輪復習,很多同學都會有一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在二輪復習及其后期,總有一些同學身體狀態跟不上,導致成績下滑,高考成績不理想。同時,也總有些同學在二輪復習的時候身體依然強健,依然可以用一種良好的身體狀態奔向高考。到了那個時候身體的重要性就會不可或缺。所以我們希望大家在一輪復習初期就要經常鍛煉身體,保持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
良好的身體狀態是高三穩步前行的保證。同時,高三的鍛煉也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強度不需要太大,鍛煉也不用太頻繁,心中一定要有鍛煉的意識就行了。所以在一輪復習的過程中不需要刻意的安排時間去鍛煉,在睡覺前,在起床后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鍛煉的時間。
五、忌盲目做題
高三的復習一定是有計劃、有目標的,所以千萬不要盲目做題。
一輪復習非常具有針對性,對于所有知識點的地毯式轟炸,就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僅靠做題一定達不到一輪復習應該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題沒有針對性,更不會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況下一定要回歸課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與原理,注重對知識點運用方法的總結。
同學們在專項訓練的時候一定要精煉巧練,“題不在多而在精”,意味著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求對而不求快,求質而再求量。在做好題的同時還應注重方法的總結,題型的歸納,不同題型之間的對比等等,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由于每個人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那么對于不同的題型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于自己已經熟練的題型應采取瀏覽式觀察,對于自己確實沒有見過或知識點掌握上有問題的題型應仔細分析考察知識點,考察思想,方法等,做到可以舉一反三。
六、忌題量不足
實踐出真知,充足的題量是把理論轉化為能力的一種保障,在足夠的題目的練習下不僅可以更扎實的掌握知識點,還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知識點,避免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現象。由于高考依然是以做題為主,所以解題能力是高考分數的一個直接反映,尤其是理科試題。而解題能力不是三兩道題就能提升的,而是要大量的反復的訓練、認真細致的推敲才會有較大的提升。有句話說的好,“量變導致質變”,因此,同學們在理科每章復習的時候,一定要做足夠的題,才能夠充分的理解這一章的內容,才能夠做到對這一章知識點的熟練運用。
高考歷史大題把握六種題型
在高考試題中,材料解析題通常以下列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對六種題型做以簡單的闡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于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
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確立、唐太宗發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
1、三省的職權: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2、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官吏考核、任免;戶—戶口、賦稅;禮—國家禮儀;兵—軍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設。
3.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
1、背景:士族門閥衰落,庶族地主興起,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統治者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②隋文帝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③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3.科舉制的發展:①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②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③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④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4.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①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②擴大了官吏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③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④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⑤科舉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從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
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①隋朝沿襲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②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入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③特點是府兵、均田結合,寓兵于農。④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有利于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這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調整、健全府兵制:①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守關中,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③府兵服役期間免征租庸調,但出征時要自備武器、糧食等,沉重的軍費負擔都加在了農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潰:①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②由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④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崩潰。
4、唐玄宗時實行募兵制:①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②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③募兵制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國家也建立了強有力的軍隊。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成為軍閥割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