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中國古代史必背知識點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歷史上無數次革新與變法實踐表明,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變法
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二、歷代疆域的變遷
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疆域的變化也從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因此了解歷代疆域變遷的歷史,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祖先的光輝業績。
1.商朝
東到大海,西到陜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
2.秦朝
東到大海,西到咸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
3.唐朝
東到大海,西到咸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
4.元朝
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的范圍之內。
5.清朝
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的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縱觀中國歷史,統一的中國疆或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其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而少數民族為統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歷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統一疆域的形成。歷代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的疆域。封建社會的后期,落后腐敗導致了大塊中國國土的淪喪。
中國古代史知識整理
1.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分為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官營手工業是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生產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產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是民間私人經營方式,產品主要用于民間消費,產品在市場流通,受到政府的壓制,但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副業,小農經濟的附屬,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
2.“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時期嚴厲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禁止本國人民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規定一切對外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
3.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專制制度。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都是君主專制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具體原因。
高三如何高效復習
1、樹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首先樹立通史為本的意識,以時間為歷史基本框架,以國別、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為輔助,構建清晰和等級化了的知識體系。如魏晉南北朝,高考考試范圍所聯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經濟開始發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這四大角度,再輔佐以政治經濟文化的識別,無論所給材料如何變換,學生都基本能夠完成所需知識的清晰定位。具體的實現形式上,學生可以以時間為主線,將時段內所有知識點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師處加以指導完善,盡量背誦識記,基礎知識問題就不大了。
2、重點知識突破
高考雖然沒有必然規律,但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如當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領導人的講話涉及、前些年高考沒有考的重要考點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的重點。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成為了新聞熱點詞匯。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蘇聯經濟建設道路等相關知識必然是考試熱點,當然需要特別準備。此類重點準備五六個可以幫助你自己對知識進行有效整理。
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1.高考發展的新趨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識覆蓋到能力覆蓋,發展到目前的知識覆蓋與能力覆蓋并舉的高度。考查要求越來越高,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面臨嚴重的挑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實現教學與高考選拔接軌,全面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現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為主
高三文科生歷史逆襲方法之二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具體的學習方法如下:
1.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歷史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歷史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文科生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高三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高三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文科生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