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預測題附答案
高三歷史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預測題
C.八卦代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D.八卦與農耕文明相關
2. “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歷史的實踐證明,這種想法是
A.書生之見,荒誕無稽 B.不合時宜,難以實踐
C.切合時情,迎合帝王 D.敵人陰謀,離間君臣
3.中國傳統工藝常常出現失傳現象。如蜀錦某些制作工藝在古代就已失傳。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失傳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為
A.國家對技術傳承重視不夠 B.傳統制作工藝難教難學
C.官營手工業技術的封閉性 D.市場缺乏對傳統工藝品的需求
4. 歷史學家指出:西周王朝雖然顯示出一定的統一性、集權性,但國家結構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質的特點。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貴族擁有世襲特權 B.分散的自然經濟
C.貴族擁有土地所有權 D.王室日益腐敗
5.桑弘羊說:“今意總一鹽鐵,非獨為利入也。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禁淫侈,絕并兼之路也。”材料反映了西漢政府“鹽鐵官營”的主要目的是
①與商人爭鹽鐵之利 ②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③打擊地方分裂勢力 ④提供廉價鐵制農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6.1973年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中販共侍約”木牘記載:“口口(年)三月辛卯中販:(販)長張伯、石兄、秦仲、陳伯等十人相與為販,約人販錢二百,約二。會錢備,不備勿與同販,即販直行共侍(持)。非前謁。病,不行者罰日卅……”這張侍約一定程度上說明
A.西漢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商業販運貿易 B.商人販運活動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規
C.商人誠信經營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建立 D.西漢民間商販合伙經營形式較為成熟
7.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國變法,著重選拔、儲備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戰的兵將,從行伍中選拔
B.經濟發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織技術水平的技術人才
C.熟讀儒家經典,有經邦濟世管理國家的人才
D.文學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變法輿論的文士
8.對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說法最正確的是
A.在學習研究中探索自然界萬物發展變化的道理
B.通過實際接觸研究認識事物的客觀真理
C.通過接觸事物體認知識、感知理并融會貫通
D.通過實踐得出真知
9. 某學者就楷書在唐代的流行說道:“凡高文大冊、殿宇廟堂之中記銘、紀功頌德之碑文,必都以楷書為主”。唐人崇尚楷書主要是因為其
A.筆畫圓勻,便于裝飾 B.變化豐富,奔放躍動
C.線條流暢,任情縱性 D.通俗易識,端重莊嚴
10.張之洞說:“西法最善者,上下議院相互維持之法也,中國民智未開……下議院此時斷不可設,若上議院則可仿行。”以下史事,與張之洞的觀點一脈相承的是
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清末新政 D.預備立憲
11.孫中山曾明確指出:“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不能辦者,如銀行、鐵路、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下列哪一主張與上述觀點相一致
A.沒收大企業扶助農工 B.節制資本為北伐勝利進軍奠基
C.與時俱進完善民生主義 D.積累資金以利于驅除韃虜
12.著名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在《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所說:“從愛國主義出發回到中世紀。”此評價最適合于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辛亥革命
13.《井岡山土地法》頒布實施后,擁有邊界土地總數60%以上的地主階級被消滅,而過去沒有或者很少占有土地的貧農占有了土地總數的28.26%,中農、貧農所占有的土地總數達到85.34%。由此分析可得出的結論是
A.農村生產力獲得解放 B.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C.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徹底消滅 D.抗日根據地得以鞏固
14.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撰文:“沖決一切現象之網羅,發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書,以真理為歸,真理所在,毫不旁顧。前之譚嗣同,今之陳獨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誠非今日俗學所可比。”下列有關該資料的說明正確的是
A.該文章可能發表在新文化運動時期 B.沖決封建網羅成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標
C.毛澤東深受維新派的思想熏陶 D.中國共產黨人的救國之路已日漸清晰
15.《長沙市各行業概況調查》一文所載:“長沙蘇廣業,初營業范圍甚廣,所經營者多是江蘇、廣東、上海之各種土產。嗣以五口通商,洋貨輸入,西洋貨競占于該業市場矣。故該業店鋪之稱呼,初為蘇廣雜貨鋪,嗣稱為廣貨鋪,復曰洋貨鋪。”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國傳統商業受到西方的強烈沖擊 B.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走向解體
C.中國的商業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D.西方商業經營觀念影響廣泛
16.下表為我國1957—1960年間城鄉居民人均年消費量:(單位:公斤/年)
年份 原糧 糧食 植物油 豬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出現上表變化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A.“左”傾錯誤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
B.尚未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C.1957至1960年我國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
D.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直接影響人民收入
17.右圖為某學生繪制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曲線圖”。該圖中有一處明顯錯誤,它處于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18.歷史往往可以通過一些生活細節來反映。能反映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生活細節是
A.大人——先生 B.糧票——股票
C.法幣——人民幣 D.臣民——公民
19.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中國政府最早事實上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是在
A.南宋 B.清朝 C.民國 D.新中國
20. 梁啟超在評清代學術時說,清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學新。這里的“新”指的是
A.西方的啟蒙思想 B.西方的“長技”
C.介紹研究西學 D.早期維新思想
21.19世紀末,嚴復翻譯《天演論》,將進化論引入中國,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沖擊力。這是由于進化論的思想適應了哪些社會思潮
①“中體西用” ②維新變法 ③救亡圖存 ④民主與科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清末的上海,“無論其為官為商為士為民,但得稍有贏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為務,即下至娼優隸卒,就其外貌觀之,儼然望族之家。”民國初年,這種社會現象較之清末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發展的主要影響是
A.崇洋之風盛行 B.有利于服裝的西化
C.淡化了傳統等級 D.交際活動增加
23.有學者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對外國作品的興趣從純科技轉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對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熱情向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轉移。”這一時期影響中國社會的“外國作品”其本質意義在于
A.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 B.把人性從禮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C.推動民主法制社會制度的建立 D.沖擊了封建正統思想統治地位
24.“中國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義更加增大了。在今天,是在由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已經一天一天把世界拖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是在中國無產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偉大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的時候。在今天,我們是處在這種時候,那末,應該不應該估計中國革命的世界意義是更加增大了呢?我想是應該的。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偉大的一部分。”這段論述出自
A.《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B.《新民主主義論》
C.《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存在》 D.《論十大關系》
25.據新華社對1972年1——9月外交情況的統計,中國接待外國官員和政府代表團三十多起,訪問中國的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團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達88個,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內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國
A.開始獨立自主地步入國際舞臺 B.重點建立與亞非的外交關系
C.打破美國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切實推進新型區域外交合作
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2小題,26題31分,27題19分,共計50分。
26.(31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原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會長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關問題》一書中論述了玉米和甘薯對明清時期的移民開發和人口增長所產生的影響,他寫到:“直到十八世紀初,南嶺山脈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嶺還覆蓋著森林,農業較少開發。東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壓力,最終迫使東南的貧苦農民開墾長江流域內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區,這一過程可能一直繼續到太平天國時期。結果這兩種比較新的作物變成使長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統開發的主要手段。”
……墾荒的“棚民”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處可見,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區 。地方志的解釋說:“大抵山之陽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陰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墾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種植十倍。然大雨時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無存,地力亦竭。”這種連續大量種植玉米、甘薯的農業行為,到十九世紀初期已經使許多地方受到報酬遞減規律之害。……漢水流域的墾荒和農業報酬遞減加劇,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個別有會心的結論:“這一地區及川北部分地區成為嘉慶元年至九年白蓮教叛亂的中心,也許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編自《玉米與明清的移民開發》
材料二 歷史上,中國沒有遇到同期英國那樣的較大規模的移民分流的機會。玉米、甘薯的輸入使明清時期的中國移民走向了山嶺。他們繼續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當十八世紀中國人口急劇增長的時候,朝廷和地方官員都把墾荒和推廣種植玉米、甘薯作為緩解人口壓力的重要途經。據有關統計資料,十八世紀末,中國養活了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但是中國取得這樣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影響至今猶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觀點沒有引起國內學界的注意,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摘編自《玉米與明清的移民開發》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洲農作物傳入中國后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8分)
(2)你認為材料中的“棚民”含義是什么?(2分)他們在當時的活動有何消極影響(3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關于白蓮教起義原因的闡述?請簡要分析(4分)
(4)同一歷史時期,英國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6分)
(5)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國取得這樣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何先生的觀點沒有引起國內學界的注意?(8分)
27.(19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康有為)說一個國家只要能立憲,皇帝有無是無關緊要的。當時英國有皇帝,德國、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們不必定要革命廢皇帝,我們盡可一意推行憲法,讓滿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為實在沒有看清楚,他以為只要光緒皇帝聽他話,變法就變得成,這是他的大錯誤。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
——《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與革命是近代中國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課題,救亡與革新曾激揚起歷史的波濤,而啟蒙之激發理性,啟迪民智,反對迷信,反對愚昧,改造幾千年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變革與革命的前提。
——馬洪林《戊戌維新的歷史思考》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康有為的政治主張及其提出的歷史背景。錢穆認為康有為的認識不足之處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樣的視角對戊戌變法進行評價的?按照這一視角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分)
(3)從材料三的觀點出發,說明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4分)
高三歷史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預測題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C A D D A C D D C B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A D B B C B C D B C
26.(31分)(1)糧食總產量;人口;經濟作物與商品化;生態、人口二與社會的不穩定。(每點2分,共8分)
(2)破產的自耕農為主,作為墾荒者住在臨時搭建的棚屋中。(2分)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遞減。(3分)
(3)同意:農民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對清朝強烈不滿,遂被白蓮教吸引(4分)。不同意:應該還有其他更重要更復雜的原因,如階級壓迫,政治腐敗等等。(4分)(如有其他答案,邏輯正確即可給分)
(4)流向城市工業。(2分)圈地運動和工業革命(4分)
(5)環境破壞(2分)。原因:小農經濟,統治者的理念和政策。(4分)原因:受意識形態制約,對經濟規律認識的局限。(2分)
27. (19分)(1) 君主立憲。(2分)甲午戰爭失敗,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6分)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認識到封建勢力的強大。(2分)
(2)現代化史觀。(2分)觸動傳統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影響其后歷次革命運動;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3分)
(3)促成民族覺醒,救亡圖存,起到思想啟蒙作用。(4分)
高三歷史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預測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