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1.高考發展的新趨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識覆蓋到能力覆蓋,發展到目前的知識覆蓋與能力覆蓋并舉的高度??疾橐笤絹碓礁?,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面臨嚴重的挑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實現教學與高考選拔接軌,全面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F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高考歷史怎么復習有效果
一、聽好課,熟讀課本,要到滾瓜爛熟的地步,念起來朗朗上口,和讀繞口令似的。
二、把薄薄的課本讀厚。
三、注意課本的框架結構。
四、注意歷史的時間先后,可以把書本上有出現的時間按先后順序排出來,自己隨意抽個時間,考考自己。
五、看看平時的錯題集。
六、注意書本的邊邊角角,抓住細節。
七、注重答題的方法及方式。像問在歷史進程中的影響之類的很平常的問題,你要熟悉從哪些地方著手。
歷史學習方法
做好整理錯題的工作,重點復習錯題
這個階段的復習主要是夯實基礎,穩扎穩打,做到最基本的記清和記熟知識點。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也建議學生把錯題收集起來。沒有必要把每道題謄錄下來,但至少應該把卷子和練習冊上的錯題保留和整理一下,同時要做錯題分析。分析出每道題為什么錯、是因為哪句話沒看清楚或者哪個知識點沒記牢固導致,而正確答案又為什么對,它的合理性在于什么。
如此逐一分析之后,學生便會對錯題印象深刻,而不至于只對錯誤選項印象深刻,等到再遇到相同知識點時也就可以避免再次犯錯了。多弄會一道錯題,也就多掌握了一個甚至多個知識點,查漏補缺,也就可以做到了。
如果上述三個步驟都能合理實施的話,第一輪的復習也就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學生在大量熟悉和掌握知識點以外也能樹立起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善于思考的學習套路,應對一模,應該不成問題。
高三歷史的學習方法
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么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p>
歷史科目復習攻略
一、理解記憶
在復習過程中,好的學習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大化的學習效率,而背誦更是最需要講究技巧的。毫無章法的背誦過只會使記憶在一段時間保存會就漸漸消失淡忘,組織不成完善的記憶鏈條,其實歷史的記憶過程可以以時間線的各大時間節點來階段性記憶,記憶過程更應理解記憶內容,而不是死記硬背。
二、把握課本
記憶的理解是需要我們多反面的去了解歷史基礎知識,如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征、歷史材料等多反面解析理解內容本質,將其深深扎根于腦海之中,擁有自己的記憶鏈條,才是記憶的法制。
三、課本規律
在課本學習過程中,其實里面蘊含有很多的規律存在,將歷史知識點之間互相聯系,研究,探尋其中所隱含的規律所在,結合課本單元之中的內容去深入研究。
四、審題聯系
歷史出的最多的就是需要我們根據給出的題目去解答,但如果審題過程中出現理解偏差,就代表著題目完全做錯,所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應多多的聯系審題閱題的能力,在完成過程中強化學習自己在解題表達過程中是否準確,多多請教老師,聯系過程中多多思考解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