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及答案
高三歷史教學質量檢測試題:
A.“君”字體現了君權神授
B.“羣”字與“民貴君輕”有著根本的區別
C.“羊”字說明了人民群眾處于被統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學的產物
13.明清(鴉片戰爭前)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農耕文明轉向了工業文明
B.總結性科技成就顯著,西學東漸已經開始
C.內閣制度具備了近代政體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進步思潮給社會帶來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14.1912年清帝下詔退位,幾百字退位詔書,主要說了三件事:第一,順應民意,避免戰亂宣布退位。第二,結束帝制,建立共和立憲政體。第三,由袁世凱組建臨時共和政府。這說明了
A.妥協其實是一種歷史智慧 B.辛亥革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C.清帝退位類似禪讓制 D.新政權保留了君主地位
15.甲午戰爭之前20多年間,私人資本辦的工廠(不包括采礦企業)不到八十家,其資本總額約為七百三十萬元。甲午戰爭后6年間,私人資本辦的工廠(不包括采礦企業)共為七十九個,其資本總額為一千七百多萬元。導致這種變化的因素是
A.小農經濟徹底破產 B.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C.清政府廢除了重農抑商政策 D.洋務企業喪失了壟斷地位
16.1923年3月,蘇聯向孫中山提供了200萬墨西哥銀元的經濟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軍事顧問。孫中山對他們下達的主要任務是:“按蘇聯模式組建軍隊,建立北伐橋頭堡。”這表明當時
A.蘇聯已經實現了工業化 B.國民黨放棄舊三民主義
C.孫中山開始走社會主義道路 D.國民黨為統一中國作準備
17.(中國)國民經濟部門基本建設投資(以%計)
年份 項目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重工業 | 38.7 | 54.9 | 48.0 |
輕工業 | 6.8 | 6.5 | 4.1 |
農業 | 7.6 | 11.4 | 18.4 |
其他 | …… | …… | …… |
A.1953—1957年輕工業、農業投資比重接近是因為實行了農輕重協調發展政策
B.1958—1962年重工業投資比重大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政策的結果
C.1963—1965年農業投資比重加大與解決三年經濟困難的經驗教訓有關
D.1953—1963年輕工業投資比重不斷下降是因為其他工業品豐富
18.廣東惠陽地委組織機關干部學習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別介紹了烏石公社景聯大隊寫的一副對聯:“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責。”橫額:“社會主義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責。”指的是
A.土地改革運動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農村合作化運動
19.(羅馬)立法機關所通過的法律、法官們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頒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學問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難住了。這說明羅馬法
A.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充實、完善 B.政出多門,錯誤百出
C.皇帝不斷制訂和頒布法律 D.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當蘇聯政府每年國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資時,這也就意味著低工資和消費品短缺。一個蘇聯工人的反應很典型:“他們假裝給我們工資,于是我們也假裝在工作。”蘇聯工人的話實質上反映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存在著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會主義制度缺乏優越性 D.新經濟政策存在弊端
21.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批判”的“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廣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導建立一個符合理性和正義要求的新社會,以宣傳和示范方法來實現其主張。這種“批判”的“主義”是
A.人文主義 B.自由主義 C.空想社會主義 D.科學社會主義
22.一個歷史事實可由若干事件構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構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級或層次。下列選擇不符合上述說法的是
A.《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聯邦政府——三權分立
B.資產階級代議制——英國君主立憲制——國王統而不治
C.經濟全球化——歐盟——歐元
D.世界市場形成——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萌芽
23.19世紀中葉法國某小說家曾對一位朋友說:“你描繪人類如你所眼見,我按照我希望于人類來描繪。”該小說家應該屬于
A.古典主義 B.現代主義 C.現實主義 D.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