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一):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
1.兩次鴉片戰爭
【主要內容】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
【默寫、背誦提示】(1)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時間、發動國家、結果及影響、《南京條約》的內容。(2)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發動國家、結果及影響。
【重點、難點解除】本考點人民、人教兩種版本教材敘述的詳略差別較大,復習的關注點應放在對兩次鴉片戰爭基本史實的了解上(時間、發動國家、戰爭主要結果及影響),其中《南京條約》的內容要詳細掌握。
2.太平天國運動
【主要內容】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默寫、背誦提示】(1)定都天京:背景、時間、定都天京后的主要活動(北伐、西征等)。(2)《天朝田畝制度》:頒布時間、內容、評價認識。(3)《資政新篇》:時間、內容、影響。(4)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標志、失敗原因和教訓、意義。
【重點、難點解除】本考點主要以選擇題命題為主,考查集中于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考查。建議以過去高考試題為備考的重要參考材料,琢磨其命題角度、選項設置特點。
3.甲午中日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
【主要內容】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黃海海戰;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
【默寫、背誦提示】(1)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時間、發動國家、結果及影響、《馬關條約》的內容。(2)黃海海戰:背景、愛國將領、結果。(3)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背景、概況(時間、代表人物)、意義。(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時間、發動國家、結果及影響、《辛丑條約》的內容。(5)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背景、在京津地區的主要戰斗、結果、意義。
【重點、難點解除】本考點人民、人教兩種版本教材敘述的詳略差別較大,依據“提示”識記內容要點即可,其中《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內容是復習的重點。注意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的兩大范式。“革命史范式”將中國近代史視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和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過程。“現代化范式”認為改革或革命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手段:中國近代史是“多點一線”,生產發展、技術救國、階級斗爭、政治革命、制度變革、思想沖突、文化變遷等“多點”都匯聚成了“現代化”這條主線。近年來高考命題常著眼于此挖掘史實,體現命題的時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
4.辛亥革命
【主要內容】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默寫、背誦提示】(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概況、綱領、意義。(2)武昌起義:背景、導火線、經過(武昌首義、攻占武昌和湖北軍政府成立、清朝統治瓦解)。中華民國的成立:準備、成立經過、意義。(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時間、制定機構、內容和意義。(4)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重點、難點解除】本考點不同版本教材所選史實基本相同,選擇題命題容易上手,因此復習要注意細節。還要注意聯系,如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體對美國共和政體的模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啟蒙思想家關于“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的思想觀念。放在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大框架下,辛亥革命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偉大歷史性巨變。對辛亥革命的影響要站在更高的視野去審視,如從政治發展史上看,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它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南京臨時政府采取移風易俗的措施,使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從經濟史角度看,它動搖了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興辦實業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主要內容】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默寫、背誦提示】(1)五四運動:導火線、經過、結果、意義。(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一大”):時間、地點、代表、內容和意義。(3)第一次國共合作:背景(必要性、中共三大)、標志、意義。(4)北伐戰爭:正式北伐時間、成果。南昌起義:背景、時間、領導人、意義。
【重點、難點解除】本考點五四運動是復習的重點,注意理解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如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對中共成立的影響等。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黨內合作”要明確其含義。至于北伐戰爭人民版只敘述了正式北伐的時間,攻克的城市.因此要考查只能圍繞國共合作的成果來進行大框架考查。6.國共政權的對峙
【主要內容】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默寫、背誦提示】(1)南昌起義:背景、時間、涉及的人物、經過、意義。(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背景、意義。(3)紅軍長征:原因、路線、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意義。(4)遵義會議:時間、內容、意義。.
【重點、難點解除】本考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遵義會議是復習的重點。建議復習時與必修三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結合起來進行復習。明確遵義會議的內容主要是解決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軍事:肯定毛澤東的軍事作戰基本原則;組織:改組了黨和紅軍的領導,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標志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注意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使黨和紅軍進入了抗日的前沿陣地,為后來抗日戰爭和整個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7.抗日戰爭
【主要內容】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日軍的罪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的抗戰與敵后抗日斗爭;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原因和歷史地位。
【默寫、背誦提示】(1)九一八事變:時間、影響。(2)七七事變:時間、影響。(3)南京大屠殺:時間、日軍的暴行。(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經過、意義。(5)正面戰場的抗戰:四次會戰、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6)敵后抗日斗爭:洛川會議、百團大戰。(7)抗日戰爭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和正式簽署投降書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意義。
【重點、難點解除】抗日戰爭史應該說是一個復習的重點。復習既要關注細節,準備應對選擇題命題,更要注意分析綜合,以應對非選擇題命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用、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歷史地位是非選擇題命題的重要基點。南京大屠殺是檢驗日本對華戰爭態度的重要問題,要結合時勢和材料去加深認識。復習時還要注意與世界史結合起來進行復習,做到知識的上拓下連:如臺灣失與得的國內、國際背景;日本兩次侵華的背景,一個腐敗的政府、內爭的國家給外來侵略提供了機會;對日本的認罪態度、德國的態度,我們應有的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等。
8.解放戰爭
【主要內容】戰略反攻與三大戰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默寫、背誦提示】(1)戰略反攻: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間、主要作戰任務、影響)。(2)三大戰役:時間、主要戰役、意義。(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渡江戰役與國民政府的覆滅、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重點、難點解除】本考點涉及的內容不多,復習戰略反攻、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一定要結合地圖去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應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去思考。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二):辛亥革命
1、背景
(1)《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清朝統治危機嚴重(“新政”和“預備立憲”)
(3)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力量壯大(根本原因)
(4)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和三民主義提出(思想準備)
(5)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成立(組織準備)
(6)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武裝起義(軍事準備)
(7)四川保路運動使武漢兵力空虛,為武昌起義創造時機(直)
2、辛亥革命的爆發:武昌起義(1911.10.10)——湖北軍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獨立 3、辛亥革命的成果 (1)《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背景:武昌起義成功,籌建南京臨時政府
2)時間:1911年12月2日
3)內容:規定了政府的組織構成和職權劃分原則
4)意義:①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廢除封建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②是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據
5)缺陷:沒有規定人民的基本權利,沒有充分體現“三權分立”原則,對司法權的規定極為單薄
(2)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時間:1912年1月1日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
1)目的:將民主理念轉變為法律性文獻;(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凱,以維護革命成果
2)《臨時約法》對《組織大綱》進行的修訂
①政府組織形式: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
②權力關系:擴大參議院權力與總統抗衡
③制憲:規定嚴格的修改憲法程序以防約法被破壞
3)《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
①關于國家制度和主權(性質):“主權在民”原則;表
達了維護領土完整的國家意志“第三條中華民國領土
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和青海。”
②關于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原則:“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 ③關于國家的政治體制:
a.立法權:由參議院行使
b.行政權: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和國務員行使
c.司法權:法院行使
4)關于《臨時約法》的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5)歷史地位 ①第一次以憲法的形式規定“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并用法律方式賦予了國民民主權利,徹底否定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②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成果,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進步方向
③促進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識的覺醒
④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憲政運動及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6)歷史局限性
①對實現人民的基本權利以及維護責任內閣制缺乏相應的制度措施進行確實的保障,以致約法成為一紙空文。
②現實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義色彩,損害了立憲的嚴肅性
4、辛亥革命的結局和意義
(1)性質: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歷史意義: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失敗原因:
①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從主觀方面來說,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
③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④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⑤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5、教訓:辛亥革命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出路 6、為什么說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作為對象?
因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以他們為對象:
①反對帝國主義,打破外國資本的控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實現的首要任務。
②反對封建主義,進行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
③反對官僚資本主義、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
7、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成功因素)
①帝國主義的支持,對南京臨時政府采取軍事威脅、外交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
②國內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的進攻
③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軟弱妥協
④袁世凱個人的權術和陰謀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宮、宣布共和等行為。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三):抗戰時期民族資本的萎縮
經濟:民族資本的萎縮。(陷入絕境)
⑴抗戰時期(1937-1945):
①概況: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②原因:1)淪陷區:來不及內遷企業為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并
2)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壟斷壓制
③表現: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⑵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紛紛倒閉
①194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
②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企業。
③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原料昂貴。
猜你感興趣:
1.高三歷史必備知識點
2.高三歷史復習重點
3.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
4.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