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云南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近年來,問責制被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成為領導干部表決心抓落實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但人們聽到的“問責”不少,而實際見到的“問責”并不多,甚至出現了官員被高調問責后,卻低調復出的情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問責制度的公正性和嚴肅性,使政府問責制度受到了輿論上的壓力和質疑。績效評估和問責制度的不規范使得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國缺乏行政問責制度的相關法律條例,使得問責制度不能依法進行。另一方面,績效評估和問責制度缺乏群眾的監督和評價,官員的任免群眾完全參與不了,這些都導致了問責制度的無序和混亂,影響了正常的政府秩序及職能發揮。
績效評估是引導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樹立正確導向、盡職盡責做好各項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實行行政問責制的前提和基礎。有了績效評估的結果,行政問責才有可靠的依據。針對當前我國存在的績效評估和問責制度混亂無序的狀況,為了實現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合理配置和劃分權力、明確職責。權責對等是問責制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領導干部必須為其權力的行使及其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領導干部的個人形象,直接影響其所在地區、部門或單位的形象,因此,也必須為其言行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及其后果負責。領導干部還負有對其管轄范圍保平安、對其所領導的下屬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制約的責任,因此,還應該對其管轄范圍內或其下屬發生的問題或事件負責。
其次,加強信息公開和健全監督是落實黨政官員問責的關鍵。官員問責是一種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而讓問責制度真正落到實處,社會各界包括群眾和輿論的監督作用不可缺位。真正的問責制不應當是強化官僚制,而是要強化官員對人民的服務質量與責任。對人民負責首先意味著讓人民知道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一切。如果公眾不知情,就無法知道誰對公眾負責,誰沒有對公眾負責,無法追究失職行為。只有政府透明、政務公開,才能把政府及官員置于公眾監督之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加強信息公開,方便人民群眾和輿論監督,才能使問責不成為“內部解決問題”的姑息行為。
再次,建立自下而上、由公民到政府的真正有效的問責制度,并貫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去。要使問責制度常態化,并成為懸在每個官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讓官員提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民本意識,切實依法行政,心有忌憚,減少亂作為、不作為。同時也要防止大量被問責官員風頭過后移地為官的制度化安排,讓問責制在構建官員能上能下、劣汰的有效機制中發揮作用。
在全社會范圍內推行問責制,昭示著政府運作模式的轉型和變遷,通過責任機制的約束和具體責任的追究,喚起政府官員對自身權力來源、權力行使的宗旨和如何行使手中權力的深刻認識和反省,并內化于政府日常工作中,轉化為對人民負責的自覺行動。通過完善問責制度,使其規范化和制度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服務型政府的政體改革,更加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云南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堅持以人為本 構筑和諧之基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轉型期社會矛盾的日益復雜,受經濟領域矛盾尖銳化和各種觀念交錯影響,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一個突出問題。《尚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創造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說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政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將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各級政府在執政過程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從人民群眾的立場角度看待問題、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體現。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落實執政為民的執政原則,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各級政府在執政過程中,要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本。近年來,頻頻發生的社會群體性事件,大多數都是由于政府侵犯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沒有相應的補償機制予以彌補。導致在群眾不滿的情況下,被一些非法分子肆意操縱,借機制造事端。因此,各級政府必須要關注拆遷、企業改制等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利益協調。禁止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件發生,懲治違法行為。
各級政府在執政過程中,要選擇親民愛民的執政方式方法。加強與民交流,密切聯系群眾。及時向群眾發布政府真實信息,防止由于造謠信息傳播最終引起群眾對政府誤會的事件發生。此外政府更要深入基層,關心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聽取他們的訴求,積極回應他們的問題。杜絕領導干部在遇到社會群體事件時,隨意動用暴力機關,暴力鎮壓群眾的抗議。在處理不善的群體性事件中,領導干部不注重與民溝通解釋,而是一味動用暴力,最終導致處理失當。
《孟子》中齊宣王問孟子:“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治理好國家和社會,孟子說,讓百姓安居樂業而成就大業,是沒有任何勢力可以攻破的。當前在依法治國的要求下,能保證以人為本的核心不變,就能保證國家的安定,社會的和諧。
云南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促進社會公平 增進人民福祉
古語有云:“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足見社會公平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縱觀古史,從“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理名言,到劉邦入關中后“殺人者死”的約法三章,對于公平的思量考慮由來已久;從鐵面無私、秉公斷案的包拯,到為斗奸臣嚴嵩而罷官的海瑞,維護社會公平,古人早已身為世范。
放眼當下,富二代比比皆是、官二代層出不窮、“考不過x二代”的蘿卜招聘此起彼伏、“寧用武大郎,不用穆桂英”的性別歧視頻頻出現,都折射出我國確實存在一些社會不公現象。因此,必須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
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消除社會矛盾。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心態在當前有著一定普遍性。隨著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不斷深入,帶來了社會分配不均衡、進而出現了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以至于社會仇富仇官情緒開始出現,這些問題就如西方管理學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所寓意一樣,促發了社會當中的各種矛盾。俗話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社會矛盾追根溯源還得落到社會公平上來,補齊社啊會不公平的短板必將使得社會矛盾慢慢消失于無形,不至于產生愈演愈烈的趨勢。
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政府形象。古語有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思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足見民眾與政府之間其實是良性互動的關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才是政府形象的“助推器”,而當前群眾所想、所急、所憂之事究竟是什么呢?是買不起房?是看不起病?是上不起學?不!應該是“人有我無”、“人優我劣”的心理落差、應該是“廣廈萬間、良田千頃”與“臥榻三尺、一日三餐”的現實反差、應該是“朱門酒肉臭”與“路有凍死骨”的強烈對比,而這些影響政府形象的“里子”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種種的社會不公。古語有云:“登高必自卑”。由此可見,要政府滿意度必自社會公平這一“基石”而始。
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當前的很多社會不公現象產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如對改革不以為然,又如對改革抱有抵觸,再如對改革無動于衷。凡此種種都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絆腳石。當“寒門難出貴子”現象不斷出現、當“讀書無用論”開始蔓延、當“逃離北上廣”漸成常態......社會不公平愈演愈烈,必將阻礙人民對改革的信心。故此,必須解決社會公平來掃除民眾對改革后遺癥的擔心、化解對改革前景的憂心、重拾對改革之路的信心,進而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
古語有云:“論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消除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矛盾、政府形象、深化全面改革。有鑒于此,必須努力消除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如此才能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
看過“云南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