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山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存保制與審慎監管、央行最后貸款人一起構成現代金融安全網。從國際經驗來看,許多國家在利率市場化之前或進程中,都不失時機推出存保制。眾所周知,利率市場化有助于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但金融機構也會運用利率手段競爭,不排除有些銀行為了彌補利潤下降,投資高風險高收益項目,導致不良資產增加,經營困難。在沒有存保制情況下,這會引發銀行擠兌與金融恐慌。而有了存款保險,儲戶特別是中小儲戶知道自己的存款是有的,銀行擠兌就不會發生。
存保制有利于中小銀行發展以及銀行間公平競爭。在沒有存保制時,因大銀行“大而不能倒”,風險規避的儲戶傾向于將存款放在大銀行。建立存保制之后,中小銀行成為參保機構,儲戶存款的風險性降低,有利于其吸收更多存款。而且,“船小好調頭”,中小銀行、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可以通過金融創新、服務創新、提高效率來和大銀行競爭。
存保制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被幾大國有銀行壟斷,非法非正規的民間金融、地下錢莊盛行。有了存保制以后,利率市場化加上政府允許鼓勵民營中小銀行發展,以前那些非法非正規高風險的民間金融、地下錢莊完全可以變成合法正規的中小銀行、小微金融企業。而這些中小銀行貸款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發展起來后會進一步減輕甚至消除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老問題。
存保制也減輕了政府和納稅人的負擔。一直以來,我國事實上施行由政府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一旦金融機構發生資不抵債,都由政府作為最后還款人給予賠付,金融機構“負盈不負虧”。這既不公平也無效率。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自身債務上升,為銀行提供隱性存款擔保對很多地方政府已經變得不可能。與此同時,這些年我國商業銀行普遍贏利豐厚,為建立顯性存保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讓金融機構自己出資建立保險基金,責、權、利清晰,而不增加政府和納稅人負擔,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有助于消除各級政府干預銀行日常經營業務,使銀行真正市場化、商業化。
存保制的核心是保護存款人權益,它以立法形式為儲戶存款安全作了制度上的保證。存款保險制度實施后,將加快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夠避免信貸和經濟泡沫膨脹,讓金融體系中的各機構都能對市場有份敬畏之心。
山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專利的“利”與“力”
專利制度是通過給予發明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市場壟斷權,以獲得經濟利益來彌補創新所付出成本的一種制度。專利制度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專利授權來誘發專利的產生,從而推動創新力應用于實踐。專利制度的含義本身與專利制度設立的目的決定了“利”與“力”是專利自身特征的兩大體現,“利”與“力”共生存,相輔相成。
“利”是指利益,利益是專利制度的內在要求。早在2011年,中國在專利申請數量方面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中國在專利創新方面的能力和影響力卻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究其原因,一些政府不是重視專利質量而是重視專利申請數量;企業不是以使用為目的,而是為了獲得稅費減免或參加招投標,甚至只為博個噱頭;科研人員不是以產業發展需要為目的,而是以職稱、考核任務為中心……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從政府到企業再到科研人員,專利申請的目的僅在于或者過度強調“利益”。專利申請為了獲得一定利益,這符合專利制度設計的初衷,但是僅僅為了追求利益,勢必影響了創新的能力。
“力”是指創造力,激發創造力是專利制度設立的目的所在。華為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構建企業的“防護網”,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設立專門的研發人員,專利申請的數量和較高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積極謀求國際標準的“話語權”,實現由行業標準的“接受者”到“制定者”的華麗轉身,既激發了創造力又增強了影響力。但是,我國也有不少草根專利發明人,他們成功申請了很多專利,卻因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專利很難實現轉化,專利創新的影響力甚微。
專利申請要實現“利”與“力”的雙贏。“成功的創新者理應對創新成果擁有產權和獲得合理回報,這樣才能激發出創新的原動力,也才能刺激對于創新的深度投資。”華為胡輪值CEO胡厚崑的這句話啟示我們要在專利申請過程中通過政策和法律個人、企業、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的相關利益,通過利益的激發創新者的創造力并實現轉化。專利價值體現在其轉化后帶來的商業價值上,如果獲得了專利權而不轉化,則是對專利資產的一種浪費。合肥市打破體制樊籬,積極探索試點股權激勵新政,激發創新活力,企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人員亦可獲得一定比例的股權或分紅等激勵,正是注重了“利”與“力”的雙贏才讓創新驅動成為這個中西部城市發展的引擎和個性標簽。
“利”與“力”作為專利自身特征的兩個方面,不僅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更是相互促進、循環往復的。通過法律的和政策的支持,讓專利申請相關方獲得應得利益,通過利益彌補激發個人或群體的創造力,通過創造力的激發增加專利申請數量和提高專利的質量,繼而再通過專利的申請來發明者的利益……由此,提高我國整體的創新能力,實現由創造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轉變。
山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捍衛舌尖上的文化遺產
舌尖上的中國,深夜播出,卻火遍全國。舌尖上的中國“很美很誘人”,可“嘴邊上的中國”是不是這個味兒?這是擺在老百姓面前的嚴肅話題。反觀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無論是糧食危機問題,還是食品安全問題,都成為考量政府智慧的考題。做好“舌尖上的中國”這篇大文章,解除糧食與食品安全問題,需以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為切入點。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做到“吃得飽”。民以食為天,美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獨特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求調和無味,味道不僅僅關乎食物的烹飪,還關乎自然哲學。中國歷來是一個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民族,歷朝歷代都有過和饑荒作斗爭的歷史,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經濟快速發展,溫飽得以解決,短時間內解決了一個歷史頑疾,而百姓也就由過去求溫飽轉向求美味。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做到“吃得好”。享譽全球的科學家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解決了國人的溫飽問題;即使引起廣泛爭議的轉基因作物也確為解決人類的糧食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每一硬幣都有兩面”,新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百姓吃得飽的問題,但是這些糧食品種的迅速普及,也給物種多樣性、糧食品種多樣性以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帶來巨大挑戰。要在思考并解決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同時,為解決讓人們“吃好飯”的問題做好技術以及農作物上的準備。將祖先歷經千百年培育出來的各具特色的傳統農作物品種及相關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護起來傳承下去,為人類未來高質量生活、多口味需求,保留下更多的物種、技術與人力資源。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要“擦得亮”。從烹飪精細的貴族美食,到技法各樣的市井百姓飲食再到各具特色的民族、宗教飲食,古老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有色香味濃之譽,無華而不實之嫌”,如何才能發揮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優勢與特色?《舌尖上的中國》將人與美食的關系闡釋得淋漓盡致。《舌尖上的中國》制作團隊滿懷誠意,不僅帶來了視覺盛宴,同時傳承了民族文化,這也說明了我們的文化產品一樣可以取得成功,而這背后正是強大的文化產業作為支撐,只有產業化,市場化,才能真正地激化活力,擦亮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
事雖難,做則必成。捍衛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真抓實干、求真務實,既要糧食安全,留好我們的口糧,也要我們的食品質量,讓我們在吃得飽的同時,更要吃的安心、舒心、放心,更要吃出健康、吃出增長、吃出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保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才能傳承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看過“山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