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遼寧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所謂生態倫理道德,是指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生態倫理道德是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建構和弘揚生態倫理道德并使其融入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應通過建構與弘揚生態倫理道德,喚醒人們的生態良知、生態道德自覺,增強人們的生態正義感和生態倫理責任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弘揚生態倫理道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熱愛自然環境,尊重自然規律。生態文明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既是生態文明的本質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也是現代化建設應遵循的客觀規律。人類與自然界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生共存共贏和互饋的關系。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載體,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無不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自然。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而生產力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包括自然力、勞動力和科學技術力等,其中以土地、森林、河流、草原、礦藏等自然資源為主要內容的自然力,構成了生產力的前提和基礎,是支撐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基礎。珍愛、尊重、順應、呵護自然,實質上就是善待人類自身。
保護生態環境,積極防治污染。近年來,雖然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強有力措施,使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是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仍十分嚴重。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生態倫理道德缺失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為有的企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有的環境執法機構對污染環境行為視而不見,有的地方政府忽視環境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等等。因此,亟須把保護生態環境上升到生態倫理道德的高度來認識,在全社會弘揚珍愛、保護環境的生態倫理道德。政府和企業要切實擔負起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責任,并切實采取措施防治污染;每個公民都要培養和塑造愛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養成珍愛環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躬行節約節儉,杜絕鋪張浪費。節約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物質財富、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現代社會,一些人淡忘了這一傳統美德。當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適度享受無可厚非,但過度追求物質享受、鋪張浪費甚至暴殄天物則是不可取的。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要求人類必須有節制地利用資源,做到資源的代際公平配置與公平利用。在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甚至瀕臨枯竭的背景下,節約節儉已被賦予生態道義的內涵,打上了生態倫理道德的烙印。從資源代際公平利用乃至永續發展的視角看,如果說節約節儉是為子孫為長遠謀利的話,那么,揮霍浪費、無節制地開發利用資源實質上就是斷子孫路、斷長遠發展路。因此,應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節儉的美德,狠剎奢靡浪費之風,并有計劃、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資源,延長資源的利用周期,實現資源配置與利用的代際公平和永續發展。
維護群眾生態權益,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權益是人在與自然界發生關系的過程中所產生和擁有的對于自然環境的基本權利以及行使此種權利所帶來的利益。生態權益直接關系人的生活是否美好幸福、身心是否愉悅、身體是否健康。不重視人的生態權益,以人為本就會淪為一句空話。那種只為了人類自己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以及為了獲取利潤而肆意污染環境、破壞性開發資源的極端利己主義,在破壞資源環境的同時,實質上也是在侵犯和損害廣大群眾的生態權益。建設美麗中國,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黨和政府建設生態文明、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及后代子孫生態權益的莊嚴承諾。而這一承諾的實現有賴于全社會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將其變成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
遼寧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漢字熱順應了時代發展
同志說過,“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文化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是一個國家真正強大的核心標志。
歷史發展到今天,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遭遇到了強大的挑戰。網絡社會工作、學習的特點,讓快餐化、碎片化的學習大行其道,這種犧牲系統性和深度的學習方式,已足以讓我們對未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深深的憂慮。而做為文化載體的中國漢字,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提筆忘字、寫字不規范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已屢見不鮮。
漢字熱的出現,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它喚醒了全民族對本國文化的關注和重視。它用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學習和繼承中華文化過程中的不足,引起我們的警覺,鞭策我們要正視不足,進而做出應有的改變。
其次,它用電視這種與時俱進的傳播載體,用真人秀這種寓教于樂的節目形態,激發起了全民關注漢字學習的熱潮,通過塑造一個個“漢字英雄”,告訴我們漢字學習并不可怕,實乃“非不能,實不為也”。
最后,它順應了民眾的內心需要。重塑中華文化的輝煌,是中國目前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日漸提升過程中民眾的強大期盼,是國民發自內心的強大愿望。而漢字做為中華文化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受到民眾熱捧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
當然,在這種良好的發展態勢面前,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注重節目的形式,更要注重節目的內涵和細節,“漢字聽寫,別陷入刁鉆崇拜”。
我們要把握這個宣傳漢字、宣傳中化文化的大好機會,堅持正確的方向,傳播中華文化的精華,拋棄其中的糟粕,激發國民更大的學習熱情,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遼寧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推出“扶老人險”能否消解道德誠信困境
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已經成為當下中國一個讓無數人頗為糾結的選擇題,網絡上各種段子也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帶有貼標簽式的抹黑色彩,一時間“壞人變老”的結論也似乎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這讓我們的社會公德和誠信道德變得愈加脆弱。但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性當中的善良畢竟難以磨滅。扶老人之前,道德和風險會讓我們糾結萬分、難以抉擇。而支付寶和華安保險公司恰好發現了人們心中糾結的那個點,聯手推出了“扶老人險”。事實證明,“扶老人險”在短短幾天之內就賣出去2.6萬份,可以說得上是銷售火爆、倍受歡迎。
用商業眼光來分析“扶老人險”,無疑要佩服當初推出這一新險種的策劃人的敏銳眼光和經濟頭腦。雖然每份保險僅僅需要3元錢,看似很便宜,但是扶老人的機會其實每年都不見得碰的上一次,扶老人被訛詐的幾率會更小一些,況且保險本身只承擔發生糾紛之后最多2萬元的律師訴訟費用,并不承擔對老人的民事賠償責任。這樣算下來,3元錢的保費似乎也不那么的便宜了。支付寶和華安保險公司能夠名利雙收,可以歸結于金融業創新帶來的巨大成果,這點我們無疑要大大點贊,也希望今后各個行業都可以積極創新,滿足群眾需求的同時還能促進經濟繁榮發展。
撇開商業價值不談,我們再來看看“扶老人險”的社會意義。人們如果認為一份3元錢的“扶老人險”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扶不扶老人的道德困境,那么就顯得有些過于樂觀了。仔細想一下,扶老人本身就是學雷鋒、做好事,如果做好人、做好事都需要買一份保險,這就意味著我們平時做好人好事都需要一個門檻、需要一份保險以求一份心安,這本身難道不是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么?其實,如果試圖用“扶老人險”這個商業行為來解決誠心道德問題,這就是藥不對癥,療效自然肯定也不會太好。不得不承認,“扶老人險”的推出給很多人,尤其是90后的年輕人打消了一些顧慮,為他們在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助了一把力。但是,這種效果僅僅是建立在心理安慰層面,并不能徹底彌合社會誠信體系長久以來出現的裂痕。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老人扶不扶”的道德困境,必須要從法制上入手。民法領域向來講究“誰主張,誰舉證”,老人在控告施救的好心人的時候,法院不能將舉證的責任完全推向施救者。只要這種斷案思維不改,今后還會發生越來越多的誣陷案。法律作為一種維權的使用工具,一旦天平傾斜,明顯偏向于一方,必然會導致被這一方肆意濫用,最終將會喪失法律的公正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法律上對于老人誣陷的行為基本上以批評教育為主,懲戒力度太輕會讓其他人以為誣陷的違法成本很低,這種破窗效應會讓更多的人產生“反正老人誣告不犯法”的心理,這對構建社會誠信、提升老人群體的素質道德都是不利的。因此對那些性質惡劣的誣告行為和碰瓷訛詐行為,應該增加處罰力度和曝光力度,提升其違法成本,讓更多的人在滋生誣告動機的時候能夠仔細權衡一下利弊,考慮一下后果,這樣才能避免更多的誣告案發生。
提升公民道德素質、構建社會誠信體系任重而道遠,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社會可以實現法制嚴明、誠信友善,屆時我們不需要“扶老人險”也可以放心扶、大膽扶,因為為我們提供保障、給我們膽量和信心的不僅有法律,還有那誠信的人心。
看過“遼寧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