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青海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2017青海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綜合分析
“創新貴在獨辟蹊徑、不拘一格,但一味標新立異、追求怪誕,不可能成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殷切囑咐文藝工作者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引發強烈反響。處身新的時代環境,有關文藝創新的話題,的確值得深思。
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都是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領域不容忽視的客觀現象。說到底,這也是創新能力不足的一種表征。另一方面,從“手撕鬼子”的荒謬到“褲襠藏雷”的鬧劇,一些文藝作品之所以被網友吐槽,關鍵就在于圍繞創新“念歪了經”。沒有高質量的創新,就沒有高品質的作品,更難言高水準的審美。
古人說,“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堪稱文藝的基因,更可謂文藝的生命。一批批文藝工作者心懷文藝理想,潛心篤志、勇于攀登,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為公眾構建了獨特的集體記憶。觀察那些文學大家、藝術大家,他們身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聚焦于作品、專注于創新。
藝術創新中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叩問內心。要想抵達“望盡天涯路”的高遠意境,怎能不經受一番“獨上高樓”的心靈苦旅?回溯藝術發展史,那些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精品力作,無一不浸潤著創作者的匠心。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始寫出震古爍今的文學巨著《紅樓夢》;福樓拜“一頁就寫了五天”,才留下享譽寰球的經典小說《包法利夫人》。倘若過于看重“投入產出比”“作品變現力”,一味講求市場邏輯而不尊重藝術規律,只會助長急躁情緒、消解創作能力,終將與文藝的真諦漸行漸遠。
對策措施
唯有以匠心守護文藝創新,自覺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拿出無愧于時代的好作品。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離不開文藝佳作。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吮吸著社會變革帶來的豐富養分,葆有匠心、靜水深流,我們才能不斷筑就文藝創新的高峰,為當代中國書寫別具一格的史詩。
2017青海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為回應市民對南京棲霞區物價局辦事效率太低的投訴,記者前往探訪,發現未到下班時間,該局不少工作人員已提前離開。記者遂向辦公室負責人問詢食堂的午飯時間。不料遭到一位官員指著鼻子的厲聲喝斥,“你們記者就是這副德行”,還表示“有文件規定,必須預約才能采訪”,隨即將門砰地關上,記者被拒之門外。
而最近,還有一則河南記者在鹿邑縣法院采訪遭到打砸搶的新聞,所幸從涉事法警大隊長開始,相關人事均受到免職及警告等處分。
問題是:面對記者的正常采訪,官員和警員有權這么任性嗎?
既然聲稱有“文件規定”,且讓我們重溫一下關于政務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是什么意見,這應該能管住各地那些莫須有的“文件”吧?
2016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指出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執行力,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具有重要意義。
對記者的訓斥甚至拳腳相加,充滿了權力的驕橫。但是,對照中央《意見》,就能發現,那份“驕橫”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至少有兩條可以精準回擊:“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公開服務事項,編制發布辦事指南,簡化優化辦事流程,讓群眾不跑冤枉路,辦事更明白、更舒心”;“發揮媒體作用……暢通采訪渠道,積極為媒體采訪提供便利”。
請問,作為服務型政府的一個部門,一個執法部門,讓群眾辦事舒心了嗎?對媒體采訪提供便利了嗎?
如果真的對文件感興趣,請不妨細讀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從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的“五公開”工作機制,到解讀、回應、傳播平臺、參與等環節,一一進行了細化。特別提及政務公開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加大分值權重。
哎,這么一目了然的重要文件,怎么都入不了這位南京官員的法眼呢?再三強調的“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難道她真的一無所知嗎?一個食堂開飯時間的提問,能算是不予公開的保密“例外”嗎?
其實難怪。一些政府官員習慣于在貌似負面事件出現時,本能地選擇沉默、觀望,對媒體則充滿敵意,一律排斥。所以才會出現各種“防火防盜防記者”類雷人雷語。本意也許是想維護本地本部門形象,殊不知在每個官員頭頂都有監視器的網絡自媒體時代,反而損毀了政府形象,擴大了群眾對政府的不信任。而互信緣于透明,謠言止于公開。一個把公眾關切啪地關在門外的基層部門,不可能贏得信任,更會傷及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望和信譽。
任何人任何部門都有失誤的可能。公眾的質疑,恰恰是積極彌補缺失的正能量。唯有不懈的質疑,才會不斷砥礪政務公開的速度與力度,才會在權威解疑中修復社會互信。如果對質疑和采訪一概以關門對之,會大大增加信息有效溝通、社會有效管理、危機有效防范的成本,漸漸蠶食整個社會的互信基礎,引發越來越躁動不安的集體性焦慮。唯有充分的政務公開,方能鍛造政府堅實的公信力。
正像一位領導同志說的那樣,“政務公開說到底,是政府與公眾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是政民互動、政府與社會共治的一次制度性安排”。可能還有一些手中握有權力的官員,還不能適應這種調整,還沒有意識到“任性的權力”正在被一個個“文件”管住,制度的籠子正在一項項改革中扎緊。
莫急,政績考核的動真格,會讓他們慢慢適應……
2017青海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據報道,11月19日,河北磁縣交警大隊長疑因責罵當地一名城管執法員,引發縣交警隊和城管局人員大規模對峙。
交警與城管之間的沖突,這些年并不罕見,但像河北磁縣這樣沖突到兩個部門“百人對峙”,并且城管隊員動用鏟車、鉤機挖溝、圍堵交警大隊這等地步的,還著實少見。
據報道,引爆沖突的直接原因,疑似交警大隊長連某的一句粗話,爾后,縣城管局長索某親赴現場指揮,直接將交警大隊圍堵。
兩個部門之間,本可以找法規文本來對照處理的事,最終成了兩個部門“一把手”親自組織、在民眾面前一點遮掩都沒有的一場公開對峙。各自的執法權力用到這個份兒上,也是任性。
不過,一看到“百人對峙”,我們經常會聯想到幾個詞——“尋釁滋事”或者“擾亂社會秩序”。按照我國《刑法》對尋釁滋事罪的定義,是指肆意挑釁,隨意毆打、騷擾他人或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或者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
因此,此次事件,與其說是“因一句臟話引發”,不如說是當事雙方都沒有嚴格執法守法使然,暴露的實際是一種執法者自身不守法的亂象。
然而,事情過去了20天,涉事交警大隊長連某對媒體表示,已責令涉事雙方做出深刻的書面檢查。12月7日,磁縣宣傳部向“北京時間”證實,目前兩單位已做出書面檢查,對于其他處理結果,目前還未公布。
這不禁讓人對比,假如這是一場普通公眾、由于普通事件引發的有組織性的沖突,當地執法部門會是怎樣的一種處理方式?不知是各自批評幾句了事,還是當成群體性鬧事施之于法。
拋開涉事雙方的公職身份來看,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小,而牽扯到權力部門,事情的性質理應更嚴重。要知道,整個對峙,無論斗氣還是斗法,已經把政府職能部門、執法部門的形象給斗得一塌糊涂。
政府部門、執法機構之間的一言不合尚能如此撕破臉面,這要在執法中面對不服處理的被執法對象也這么任性撒氣,豈不是瞬間把對方收拾得服服帖帖?
事實上,這種擔憂不是沒來由的。今年元旦期間,一段磁縣城管暴力執法、毆打老人的視頻在網上曝光,引發網友的震驚與圍觀。其出手之狠,被網友評價為“膽戰心驚”。
磁縣兩個執法部門之間發生的“百人對峙”事件,是典型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都很硬。它一方面暴露了兩個部門自上而下的群體執法權力之任性,另一方面暴露了兩個部門在執法體系中既各占地盤、又糾結不清的設計缺陷。
這也是全國各地時常發生部門沖突的重要原因。它暴露出的,既是執法部門權力任性的本身法治短板,也是執法體系設計的弊端。
當這兩個部門的沖突,往往在公眾一邊看著發笑、一邊看著心顫的時候,靠出了事情各批評幾句,一點意思都沒有。如今,這兩個部門“攤上事兒了”,我們就看怎么處理吧。
看過“2017青海省公務員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