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2017湖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近幾年來,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由于籌資水平不高,加上大病保險、重特大疾病救助、門診大病統籌等險種與項目紛紛納入報銷范圍,看病費用不斷上漲,基金支付壓力持續加大。不少新農合統籌地區年末結余普遍只有百分之幾,有些地區面臨累積結余快花光的境地。這種情況下,將健康體檢納入新農合、居民醫保,無疑將加大基金運行壓力。而且,很多農村地區已將體檢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無需重復添加。
現實有點骨感,體檢直接納入新農合、居民醫保,未必是審慎且合適的選擇。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們改革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應結合國際通行做法和地方經驗,設計一個既可滿足公眾需求、又能減輕醫保壓力的機制,把健康體檢的作用更好發揮出來。
從當前情況看,可以從個人賬戶結余想辦法。人社部2015年統計公報顯示,城鎮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存6000多億元,個人賬戶積累4429億元,有大量資金沉淀。事實上,很多地方也已探索將個人賬戶結余用于購買體檢服務。但由于3種基本醫保饑飽不均,可能會造成一個家庭內參加居民醫保、新農合的成員錢不夠用,而參加職工醫保的成員錢花不出去的怪現象,這種情況亟待改變。因此,不妨將個人賬戶改造成家庭健康賬戶,專門用于補償家庭成員購買健康體檢、疫苗、健身等的支出,全家共濟使用,量入為出。如此既不違背基本醫保的定位,又能盤活巨額個人賬戶結余資金。
健康管理不僅要解決好誰來埋單的問題,更要處理好誰來監管的問題。我國健康體檢業剛剛起步,缺少服務標準和規范,一些商業體檢機構往往只檢查不診斷,或是誘導客戶多檢查,所謂的健康管理只是噱頭,針對性不強,實用性不足,如果醫保購買此類健康體檢服務,很可能浪費醫保基金。我們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保險機制來對健康體檢服務進行準入、運行、退出的全程監管,防止“花了錢買不來健康”.
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設立家庭健康賬戶,購買健康服務,符合健康新理念,也是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在此基礎上,逐步轉向以預防為主的健康管理,才能更好地建設健康中國。
2017湖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在一些行為藝術家的作品廣受詬病之時,無數普通人無心插柳般的“行為藝術秀”,卻日漸引發越來越多受眾的共鳴,并由此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
12月17日下午,安徽合肥市龍圖路翠庭園小區北門外,一輛停放在此的SUV車被四十多個垃圾桶圍得“水泄不通”。幾個小時過去,車主人一直沒有現身。
“創造”這件“作品”的是負責小區垃圾轉運的環衛工師傅。他表示,該路口西側一直是小區生活垃圾臨時停放點,東側是預留的消防通道,平時這里不允許任何車輛停放。而他每天12點開始把整個小區的垃圾桶轉運到這里,等待垃圾回收車將其運走,總不能讓垃圾車占用消防通道吧。
從記者拍攝的圖片看,四十多個方形垃圾桶整整齊齊地排列在SUV車的四周,蔚為大觀,且頗具美感。這簡直就是一件妙手偶得的行為藝術作品。那位圍車師傅當然不是行為藝術家,他也沒想過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如此藝術效果,但他不動聲色地將那些垃圾桶一個又一個拉來,將那輛越野車圍在中央,其現場效果及上傳至網上的組照,確實引發了萬千受眾的情感共鳴與認知互動。
在上述圖文消息下面,不少網民的評論也饒有意味、相當藝術。他們一本正經地討論說:“側面沒必要擺那么多,主要是擺前面……”“后面三個搬走倒出去也很方便”“只需搬開駕駛室左面一個垃圾桶就可以了”……還有人“惡毒”批評道,“不得不譴責這種用垃圾桶圍堵亂停車的行為,這個做法是錯誤的,應該把垃圾全倒在車上。”
可以說,網友們以其特有的表達,跟那位用垃圾桶圍堵亂停亂放車輛的師傅一道,共同升華了這件“行為藝術品”的價值。說不定,它比多少篇批評稿、多少次宣傳秀的實際效果都要好很多。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始,濫觴于西方社會的行為藝術如擲向麻木人群的石塊,以前衛的行為展示引發受眾對相關社會現象的反思與批判。由此誕生了一大批聲名遠播的行為藝術家。但是,此后的行為藝術,日益走向暴虐、血腥、瘋狂,以此挑戰人們以及藝術家本人的生理與心理極限,喚起觀眾的良知和感應。
而在一些行為藝術家的作品廣受詬病之時,無數普通人無心插柳般的“行為藝術秀”,卻日漸引發越來越多受眾的情緒共鳴與感同身受,并由此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
2009年6月22日,河南青年張海超為證明自己所患疾病是職業病“塵肺”而非肺結核,湊了3萬元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胸驗肺”,診斷結果確是塵肺。此前張海超在鄭州一家公司從事過雜工、破碎、壓力機操作等有害工作,他以此行為要求該企業對其職業病負責。張海超的這一“行為藝術秀”激起了社會對職業病群體的廣泛關注。
河南電視臺記者崔松旺,連續四天在火車站假扮智障者,隨后被以500元的價格賣進黑煤窯。臥底期間,他成為慘遭虐待的奴工,最后趁喝水之機逃離現場。脫險后,他協助警方控制了8個黑煤窯老板和招募人,解救智障奴工30人。崔松旺的“行為藝術”,對社會和有關部門正視及介入奴工現象,亦起到了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
當然,普通人的“行為藝術秀”,更多的還是由類似于合肥翠庭園小區“垃圾桶圍堵亂停車”那樣的小事。這些不自覺的藝術化行為展示,其積極意義并不亞于張海超和崔松旺的勇敢與大義,因此同樣值得我們肯定。
2017湖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近日,一篇“農民25萬存款被劃為保險只剩1元 妻子無錢治病去世”的文章引發輿論關注。
文章稱,2010年8月,50歲的農民士中(化名)和愛人一起來到所在地區的一家銀行存入了25萬元。在辦理完手續后,銀行工作人員還贈送他們一份“貓抓狗咬”保險,稱如發生意外,可得到醫藥費等補償。今年5月,士中的愛人因身患疾病急需用錢,但25萬元存款在6年前就被自動劃為分紅型保險,銀行賬戶里只剩1元。幾經周折后,士中最終得到了29萬4000元和7000余元的補償。
單純從金額上看,與6年前存進銀行的錢數相比,客戶的確實現了本金的“保值增值”。但要看到,這種“存款變保險”后面隱藏的嚴重問題和巨大風險。銀行擅作主張捆綁銷售,且不明白告知甚至欺騙客戶,不僅違反銀行業規定,也侵犯了客戶的知情權;銀行偏離主業的歪風邪氣,反讓客戶“無辜躺槍”,如沒到期取出損失大,要提前正常取錢還要花費諸多心血去維權,侵害了客戶的核心利益;而最令人心痛的,是士中“望錢欲穿”給妻子治病,卻無奈有錢不能及時拿到,最終收獲“錢來了,人沒了”的苦痛。
事實上,類似“存款變保險”的事例并不少見,某種程度上,甚至早已成了某些銀行“躺著賺錢”的把戲。2007年,人民網就刊發熱線新聞,安徽滁州市來安縣一村民去農業銀行儲蓄所存錢,營業員卻給他辦了一份保險;2013年,媒體曝光河南正陽縣有10多戶農民的存款變成保險;2014年,山東媒體也報道了“兩萬‘存’三年,才知是保險”、“10萬‘存’成保險,強退要損失三萬多”等消息。可見,“存款變保險”的把戲,不僅在多地各類銀行較為普遍地存在,而且長期以來,根本就沒有得到禁絕。
之所以出現“存款變保險”的亂象,原因也許多種多樣。比如,一些存款人對金融產品和金融風險的防范辨別意識差、警惕性不足,對銀行過于信任;又比如,一些金融機構出于天生的逐利本性,不顧服務成色和企業形象,屢屢突破職業規范底線,將存款和保險“捆綁銷售”,并且未對存款人履行相應的告知和提醒義務;再如,一些銀行故意趁著信息不對稱、監管有盲區等因素,玩弄“障眼法”和“騰挪法”,對存款人利誘忽悠,將金融風險轉嫁到“上帝”身上。毫無疑問,在現實里,后兩種原因更為普遍。癥狀是銀行偏離主業、不顧節操地逐利、不遵紀守法違規運作,表象是一些銀行窗口工作人員內外勾結、坑蒙拐騙、欺上瞞下的亂象,再加上監管力量的不夠強硬和全覆蓋,類似亂象就野蠻生長。
摸準病灶,才能精準下藥。回望這幾年的輿論場,不少代表委員都曾對狠剎“存款變保險”提出建議,遺憾的是,出于種種原因,起色并不太大。就在年初的全國“兩會”上,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今年年底前,銀監會要求主要的、有條件的商業銀行要全面推開理財產品“雙錄”(銷售過程錄音錄像同步監控)。目前,距離年底僅剩半月,各地主管部門理應主動扛起責任,打起十二分精神,真正將規定要求抓實抓細,把規范和制度落實到每一個銀行從業者的頭上。
當然,狠剎銀行業亂象,不能僅僅依賴于“雙錄”。最根本的,是要高度保障客戶權益,暢通客戶投訴渠道,并加強日常監管和問責的制度力量。只要在執法巡查和舉報受理中發現一起違規案例,就要嚴肅處理殺一儆百。以高壓態勢才能倒逼銀行等金融機構自身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從內部培訓、職業管理、規范操作等環節提升服務品質。所謂外部監管治標,內部“醒悟”治本。只有銀行等金融機構自身“良心發現”,“知恥而后勇”,存款變保險等金融亂象的禁絕才能事半功倍。
一句話,無論哪個時候,銀行都要干干凈凈掙錢、誠實守信經營、全心全意服務。尤其是在金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倘若再企圖靠那些歪門邪道、小坑小騙的伎倆賺錢,就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遭到客戶的詬病與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