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2017安徽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看待營改增需要看得遠一些。營改增的作用遠遠不僅限于減稅。這項改革的長期預期在于通過降低企業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分工的細化——一些研發、設計、營銷等內部服務環節從企業主業剝離出來后,企業將更加專注于提供某類型服務,成為效率更高、專業更強的創新主體,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創造條件,從而對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企業是中國經濟的細胞,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發展情況千差萬別。個別企業反映稅負增加,固然有改革初期政策有待完善的原因,但也有企業進項稅額抵扣不完善、對稅制轉換需要適應期等因素。營改增不同于其他稅制改革,想要吃到改革果實,企業不能坐等“減稅紅包”送上門來,自身也得“墊墊腳尖”,刀刃向內改革企業內部結構和經營管理。
再過一段時間,營改增的翹尾效應會逐漸顯現。屆時,市場將對這項改革的功效給出評價。
2017安徽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即將揮別2016,站在新年的門檻回望過去一年,毋庸諱言,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司法改革的不斷推進——推進立案登記制度、公安執法規范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增設巡回法庭等無疑可以讓公民在面對司法時受到更為公正的對待,這一年里冤案昭雪的聶樹斌、陳滿是給這種公正作出的注腳,更讓我們對未來中國司法改革向著更加公正的方向進步充滿期許。
誠然,就像不是所有故事都會有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公平與正義也不總是以一種固定的方式兌現。當實現司法正義的進程同人民群眾的期待尚有差距時,不能因此動搖追求司法正義的決心,而應繼續努力,以共同行動去推動司法改革不斷深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每一分努力都是為司法改革向前推進積攢能量,眼前的成就是給明天打下的一根樁基——樁基埋得愈深,未來進展愈大。
我們更不能因為眼前的差距懷疑司法改革偏離了方向。全面依法治國的鄭重宣示源自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初心。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改革進入深水區,每向前推進一小步都要審慎考慮天時、地利、人和。對司法改革的進步尤其要有耐心。即使感受到改革的艱辛,我們也應該相信這背后有著眼更大格局的審時度勢。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而公正司法、規范執法事關人民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事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因此,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來評判,歸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站在2017年的大門口遠眺,我們期盼新的一年,司法公正會更加注重以群眾獲得感為落腳點,贏得人民點贊。
2017安徽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歲末檔期幾部國產院線大片陷入了“數星星”的口水戰。對于一部影片是好是壞,觀眾莫衷一是很正常,但是對于中國電影而言,只顧著“數星星”,恐怕很難推出叫好叫座的精品佳作。
在一個公平合理的市場化體系中,大片好不好,觀眾心里最清楚,但觀眾對于電影的評分不是影片質量的最終評價標準。人們對好電影標準的理解存在差異,立場不同,評價也會不盡相同。更何況,評分平臺上雇傭水軍等“非正常打分”也確實存在。
對于影片多元化的評價并非壞事。各方觀點都能擺在一起正面交鋒,這種“活力”恰是一個產業由初期走向成熟的必要條件。面對方方面面的干擾和沖擊,評分平臺應以中立的原則、科學的算法和透明的信息,來稀釋誤差,凈化差錯。
事實上,各方都清楚的是,“惡評”“水軍”毀不了真正的經典,也沒有能力搞垮中國電影,真正危害電影市場的是那些“爛片”。需要看到的是,一些片方急功近利、“故意迎合”“突擊消費”只會透支觀眾信任、擾亂電影市場。
歸根結底,中國電影要獲得好口碑,更需完善市場、加大支持、修煉內功。用心拍好電影才是正確的“刷分”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經全國人大會三次審議獲表決通過。從創作主題到資金投入,從人才隊伍建設到電影放映具體時段,法律都作出明確規定,被業界視為政策的“保駕護航”。
電影市場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政策“加力”,更需每一個市場要素的努力。商業電影發展已逐步走出粗放的“原始社會”,有序的市場規則正在博弈中逐漸完善。電影制作方唯有執著追求有品質、有風格、有內涵的作品,真正做到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才能獲得好口碑。
再過一段時間,營改增的翹尾效應會逐漸顯現。屆時,市場將對這項改革的功效給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