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重要知識點歸納總結
知識點就是一些常考的內容,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高考生物重要知識點,僅供參考。
高考生物重要知識點
1.病毒在生物學中的應用舉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載體
②細胞工程中作誘融合劑(滅活的病毒)
③在免疫學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預防。
2.基因探針可以是DNA雙鏈、單鏈或RNA單鏈,但探針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
3.轉基因作物與原物種仍是同一物種,而不是新物種。基因工程實質是基因重組,基因工程為定向變異。
4.標記基因(通常選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檢測重組質粒是否被導入受體細胞(不含抗性),而選擇培養基(加抗生素的培養基)的作用是:篩選是否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抗生素針對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沒有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
5.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備單克隆抗體,而不是培養出動物。
6.基因工程中導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慮整合到核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雜合子(Aa),產生配子時,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7.外植體:由活植物體上切取下來以進行培養的那部分組織或器官叫做外植體。
8.重組質粒在細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細胞內。
9.基因工程中Ca能增大細菌細胞壁通透性,對植物細胞壁無效。
10.質粒不是細菌的細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載體,質粒存在于細菌和酵母菌細胞內。
11.動物、植物細胞均可傳代大量培養。動物細胞通常用液體培養基,植物細胞通常用固體培養基(瓊脂)。
12.植物組織培養中所加的糖是蔗糖(供能,誘導再分化),動物細胞培養,一般用葡萄糖培養。
1.植物細胞壁的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細菌細胞壁是肽聚糖。
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是沒有核膜包圍的細胞核,但真核細胞不一定都有細胞核(紅細胞)。有的真核細胞可能有多核現象。
3.成熟的紅細胞無線粒體,在細胞質基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有無氧呼吸的酶)。
4.所有細胞器中,核糖體分布最廣(在核外膜、內質網膜上、線粒體、葉綠體內都有分布)。
5.胞內蛋白的合成只與核糖體和線粒體有關,分泌蛋白的合成還與高爾基體,內質網有關。分泌蛋白通過生物膜系統運送出細胞外,穿過的生物膜層數為0層。
6.線粒體內膜向內腔折疊形成嵴來擴大膜面積;葉綠體通過類囊體堆疊成基粒的方式來擴大膜面積。
7.線粒體、葉綠體內的DNA也能轉錄、翻譯產生蛋白質;兩者皆為半自主性細胞器。
8.所有細胞生物均具有細胞膜或生物膜,但只有真核生物才具有生物膜系統,最多的是內質網膜。
9.葉綠體中的色素是脂溶性色素,而液泡中的色素是水溶性色素。
10.哺乳動物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二氧化碳;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型,能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植物無氧呼吸一般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特例:馬鈴薯的塊莖、玉米的胚、甜菜的塊根)。
11.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動物細胞(受精卵、2~8細胞時期、生殖細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講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胚胎干細胞具有發育全能性。
12.淀粉先被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再被麥芽糖酶分解為葡萄糖。
13.葉綠素提取用無水乙醇或者95%乙醇+無水碳酸鈉,分離用層析液,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鈣則中和酸性物質,防止色素被破壞。
14.葉片表皮細胞是無色透明的,不含葉綠體。葉肉細胞為綠色,含葉綠體。
15.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參與反應。
16.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養型生物(如菟絲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動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蟲厭氧生物) ,蚯蚓、屎殼郎為分解者。
17.細菌進行有氧呼吸的酶類分布在細胞膜內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細胞膜上進行(如:硝化細菌)。光合細菌,光合作用的酶類也結合在細胞膜上,主要在細胞膜上進行(如:藍藻)。
18.光合色素具有吸收和傳遞功能,只有少數處于激發狀態的葉綠素a可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
19.還原性糖類: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麥芽糖、乳糖。
20.酶主要是蛋白質,少數RNA具有催化作用。酶的最適PH一般為中性,但胃蛋白酶最適PH為酸性。
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發生了滲透作用,該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
2、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紅細胞為例:紅細胞膜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①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
②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
③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平衡。
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間的細胞質)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條件是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的條件是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生物膜的特性: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因此它們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選擇透過性膜有哪些異同點?
①相同點:某些物質可以通過,另一些物質不能通過。
②不同點:選擇透過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選擇透過性膜。
細胞:
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征: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過敏反應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質的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
⑵、特點: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不引起組織損傷。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⑶、過敏源:是指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如花粉、魚蝦、牛奶、蛋類、室內塵土、青霉素、磺胺、奎寧等。
⑷、過敏癥狀:
皮膚過敏:紅腫、尋麻疹等。
呼吸道過敏:流涕、噴嚏、哮喘、呼吸困難等。
消化道過敏:嘔吐、腹痛、腹瀉等。
嚴重過敏:支氣管痙攣,窒息,或過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過敏反應與典型的體液免疫反應的區別:
過敏反應(免役功能過高)體液免疫反應
激發因素過敏源抗原
反應時機第二次接觸過敏源第一次接觸抗原
抗體分布吸附在某些細胞表面血清、組織胺、外分泌液
反應結果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細胞集團
免疫的分類:
⑴、非特異性免疫特點:
①、長期進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礎。
②、具有先天性,生來就有。
③、不具專一性,不具特殊針對性。
④、出現快,作用范圍廣,強度較弱。
⑵、特異性免疫特點:
①、以非特異性免疫為基礎。
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專一性,具特殊針對性。
④、出現慢,針對性強,強度較強。
1、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分為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其中細胞內液占2/3。
2、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血漿;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組織液。
3、內環境不僅是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而且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種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是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
5、溶液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溶質微粒的數目。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生理鹽水的濃度是 0.9% 的NaCl。細胞內液滲透壓主要由K+維持。
6、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7、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種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8、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發射弧,反射弧通常會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由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9、興奮的產生:靜息時,由于鈉鉀泵主動運輸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經細胞內K+濃度明顯高于膜外,而Na+濃度比膜外低。靜息狀態下,由于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內,產生外正內負靜息電位。受刺激時,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Na+內流,此時為協助擴散,使興奮部位膜內側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外側,產生外負內正動作電位。
10、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雙向的。
11、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單向,只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到下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前膜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上。
12、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13、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的調節,這就是激素調節。
14、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調節機制,對于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
15、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細胞。
16、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滅活了。激素種類多,量極微,既不組成細胞結構,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調節生命活動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免疫細胞、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清除和監控。
20、非特異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的,不針對某一類特定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和黏膜,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21、第三道防線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其中B細胞主要靠生產抗體消滅抗原,這種方式稱為體液免疫,T細胞主要靠直接接觸靶細胞消滅抗原,這種方式稱為細胞免疫。
22、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區別)
23、免疫學的應用:免疫治療、免疫預防、器官移植。
24、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26、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27、種群的特征: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
28、種群的空間特征:均勻型、隨機型、聚集型。
29、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常常需要建立數學模型。
30、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因此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數量還會急劇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的意義:防治有害動物,保護和利用野生生物資源,拯救和恢復瀕危動物種群。
32、自然界中確實有類似細菌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的形式,如果以時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曲線來表示,曲線大致呈“J”型。
33、種群經過一定時間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的增長曲線,稱為“S”型曲線。
34、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
35、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重要特征。群落的種間關系包括:競爭、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競爭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
37、群落的空間結構:垂直結構大都具有明顯分層現象,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差異、光照強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常呈 鑲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
39、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類型:
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裸巖)。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火災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41、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42、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食物鏈一般不超過5個營養級。
43、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其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44、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結構,就是食物網。
45、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46、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不可逆不循環,逐級遞減。
47、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幫助人們科學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幫助人們合理的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多級利用。遵循這一原理,可以合理設計食物鏈,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被分層次多級利用,使生產一種產品時產生的有機廢棄物,成為生產另一種產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廢物資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轉化效率,減少環境污染。
49、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50、物質循環的特點: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
51、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物理信息(光、聲、溫度、磁力等)、化學信息(植物的生物堿和有機酸等代謝產物,動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素)、行為信息。
52、物理信息的可以是無機環境,也可以是生物。
53、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概括為:生態系統中,各種各樣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調節種間關系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4、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一是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延長光照提高雞的產蛋量;人工控制光周期,早熟高產);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利用音響設備發出不同的聲信號誘捕或驅趕;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或警示有害動物,降低害蟲的種群密度。)
55、目前控制動物危害的技術有: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機械防治。
56、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7、生態系統能維持相對穩定的原因: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是無限的。
58、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59、不僅在生物群落內部,而且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也存在負反饋調節。
60、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61、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生物多樣性。
6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潛在價值、間接價值(也叫做生態功能)、直接價值。
63、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加強法制教育和管理。
64、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這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65、遷地保護:是指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如建立植物園、動物園以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這是為行將滅絕的物種提供最后的生存機會。
66、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等。
67、保護生物多樣性只是反對盲目地、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而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
68、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
69、設計實驗的三步曲:共性處理(注意分組、編號)、變量處理(平衡無關變量)、結果處理(要給出可操作定義,即衡量因變量的方法)。
高考生物答題技巧
1 理解高考生物題意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閱讀題目,確定問題和要求。
2 需要仔細分析生物高考題目,確定關鍵詞,例如“原因”、“影響”、“優缺點”等,以及所涉及的概念、理論和實驗操作等。
3 在回答問題時,需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清晰度,可以采用簡明扼要的方式,突出重點,表達明確。
4 在答題過程中,需要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進行內容延伸,舉一反三,豐富答案的內容和深度。
高三生物的復習計劃
本學期,高三生物備課組全體教師團結協作,勇挑重擔,努力學習,努力學習,及時收集和了解正確的高考信息,明確沖刺方向。對我們來說,高考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是考試部頒發的考試說明,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復習指導材料。只有正確理解當年的考試說明,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復習,通過比較以往的高考說明,發現新說明與以往說明的區別,這往往反映在新考試說明中,這是今年高考內容的重要變化。因此,我們集體學習討論了當年的考試說明。認真完成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
具體工作
(一)、研究高考信息,看復習方向
1、研究高考生物試題。重點研究近年來全國高考試題,發現試卷結構、試題類型、考試方法和能力要求等共同特點,把握命題方向和特點,明確復習思路,制定相應的復習計劃。
2、注意新教科書和新課程標準的變化。顯然,這些變化將反映在高考命題中,熟悉新教科書和新課程標準的'這些變化,有利于把握復習的方向和難度,有利于提高復習的目的。我希望從新教科書的變化中找到一些命題者的想法。
(二)、明確工作目標,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
開學前,根據學校的統一要求,召開了小組會議,學習學校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和學校教學辦公室的工作安排,明確了工作目標,總結了上學期的成績和不足,制定了生物小組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并對第二課堂活動進行了具體的分工。每兩周舉行一次小組活動,小組活動實現計劃、時間、地點、活動主題。
(三)、有效落實常規教學
正常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繼續倡導集體備課思想,要求教師多交流合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備課可以從備課材、備課方法、備課方法入手,注重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綜合點,統一課堂教學環節與知識點的聯系,使集體備課更加細化。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地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使集體備課工作落到實處。堅持集體備課,充分發揮各備課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共同探討教學進度、教學方法以及如何做好訓練練習。備課組整體責任制由“個體單干”實現從“聯產聯營”到“聯產聯營”的轉變,構建了共享的課程文化。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及時向學生介紹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教學生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加分。充分發揮筆記本和錯題本的作用
(四)第一輪復習中暴露出的問題
我們學校的第一輪復習預計將在3月中旬結束。通過對幾次大型聯考的分析,經過第一輪復習,大部分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方面都能滿足相應的教學要求。對于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實驗問題,得分率較高,但在一輪復習中暴露出一些問題。
(1)少數學生將第一輪復習視為課堂上的重復工作,只滿足于掌握一些基本知識的定義,不注意知識點之間的因果關系、應用條件和范圍,以及相關知識點的聯系和差異;經過一輪復習,每個知識點都可以基本掌握,但仍然孤立分散,在解決綜合問題(如高考問題)時犯了更多的錯誤。
(2)不注意教科書,有些學生在復習中注重復習材料,大部分時間忙于做問題、檢查答案、問題,對一些基本概念、原則的理解仍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例如,對特征分離、顯性基因、雜合子等概念的理解仍然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在解決問題類型的考試概念時,錯誤率較高。
(3)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在復習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練習訓練,做了很多問題,但對錯誤不夠重視,缺乏仔細的分析過程,只關注答案,出現錯誤現象,也暴露了問題審查不嚴格,答案不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