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動物穩態維持的生理基礎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高考生物動物穩態維持的生理基礎專項練習題一、選擇題
A.腦外包有骨骼,脊髓外無骨骼 B.腦和脊髓都與反射有關
C.反射僅與脊髓有關 D.神經元細胞體都位于腦和脊髓表面
解析:腦與脊髓外側都包有骨骼,是反射的中樞。在脊髓中,神經元的細胞體位于內部,而不是在表面。
答案:B
▲ 某人不小心從高處摔下,到醫院檢查,下列與確定此人神經中樞受損無關的檢查是( )
A.針刺雙腳觀察是否有反應 B.檢查血細胞的數量是否有變化
C.檢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復述醫生的一段話
解析:考查神經調節的有關知識。A項中針刺雙腳觀察有無反應,檢查的是此人的軀體感覺中樞;C項通過膝跳反射是否正常可以判斷此人脊髓的腰骶部是否損傷;D項通過復述醫生的一段話,可以判斷此人的語言中樞是否正常。而B項,血細胞數量的變化則與神經中樞是否受損無關。
答案:B
2.下圖表示的是某反射活動的示意圖。其中 分別表示能使下一個神經元興奮與抑制。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
A.圖中的效應器有兩個,感受器和效應器不能存在于同一個組織上
B.圖示中的興奮傳導時,伸肌興奮,而屈肌受到抑制
C.上一個神經元的興奮可以引起下一個神經元興奮或抑制
D.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與在突觸間的傳遞的方向有所不同
解析:由題圖可知,效應器和感受器都可以存在于伸肌上,故A錯誤。
答案:A
3. 神經沖動在神經中樞內的可能傳導途徑是( )
A.樹突→突觸→神經元細胞體→軸突 B.軸突→神經元細胞體→樹突→突觸
C.樹突→神經元細胞體→軸突→突觸 D.樹突→突觸→軸突→神經元細胞體
解析: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上課雙向傳導,但在突觸結構中單向傳遞,所以樹突→突觸不對。
答案:C
4.(2009•興化模擬)如圖是較為復雜的突觸結構,在a、d兩點連接一測量電位變化的靈敏電流計,下列分析中不正確的是( )
A.圖示的結構包括3個神經元,含有2個突觸
B.如果B受刺激,C會興奮;如果A、B同時受刺激,C不會興奮,則A釋放的是抑 制性遞質
C. b處給予一個刺激,其膜外電位是正電位→負電位
D.若ab=bd,如果刺激c點,則電流計的指針會偏轉2次
解析:B受刺激,C興奮,而A、B同時受刺激,C則不興奮,說明A、B受刺激使C的作用結果相反。c點受刺激,因突觸的傳遞特點——單向傳遞,所以d點能興奮,a、b點均不會興奮,所以指針只偏轉1次。
答案:D
5.(2009•湖南名校聯考)神經遞質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直接或間接調節細胞膜上離子通道的開啟或關閉,造成離子通透性的改變,進而改變細胞膜電位。假如某一神經遞質會使細胞膜上的氯離子通道開啟,使氯離子大量進入細胞內,由此會( )
A.使細胞膜外電位變負,膜內電位變正 B.使膜電位差維持不變
C.使細胞膜外電位變正,膜內電位變負 D.抑制細胞的興奮
解析:興奮時膜電位是外負內正,Cl-大量進入細胞內改變了原來的膜電位差,導致細胞興奮的抑制。
答案:D
6.(2009•廣州模擬)科學家解除了神經元“沉默突觸”的沉默之謎。此前發現,在腦內有一類突觸只有突觸結構而沒有信息傳遞功能,被稱為“沉默突觸”。請你推測科學家對此項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 )
①突觸小體中沒有細胞核 ②突觸后膜缺乏相應的受體 ③突觸前膜缺乏相應的受體 ④突觸前膜不能釋放相應的神經遞質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沉默突觸”說明興奮傳遞有障礙,②④是有可能的,但①中的細胞核可能存在于突觸小體所屬的神經元的胞體中,突觸小體中有無細胞核不能確定;③中有無受體對興奮在突觸中的傳遞無影響。
答案:D
7.下圖為突觸結構模式圖,a、d分別表示兩個神經元的局部。下列與此相關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A. 在a中發生電信號→化學信號的轉變,信息傳遞不需要能量
B.③內的遞質只能經④釋放再作用于⑥
C. 興奮由b傳至c的過程中,①處膜外電流方向是b→c
D.經④釋放的遞質必然引起神經元d的興奮
解析:a代表突觸小體,③代表突觸小泡,④、⑤、⑥分別代表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興奮只能由軸突傳向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這是因為樹突和細胞體內沒有突觸小體,不能釋放神經遞質,所以興奮不能由樹突或細胞體傳到其他細胞。神經遞質有兩種:興奮性遞質和抑制性遞質。抑制性遞質會使下一個神經元受到抑制,難以興奮。
答案:B
8. 試判斷一個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離子轉運載體抑制劑)后,是如何變化的( )
解析:在靜息狀態下,神經細胞中鉀離子外流,出現膜外正電荷較多,膜內負電荷較多(即外正內負),從而在膜的內外形成電位差,產生靜息電位。鉀離子的外流與Na+—離子轉運載體無關,故A項正確。
答案:A
9.(2009•上海浦東區)當條件反射建立之后,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可引起同樣的反應,這說明( )
A.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結構基礎相同
B.非條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可以發生改變的
C.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的性質是相同的
D.無關刺激已經轉化為非條件刺激的信號
命題意圖:考查條件反射建立的機制及相關概念。
解析: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的,是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的多次結合,在大腦皮層上建立了一個新的聯系,這樣,“無關刺激”就轉化成為“條件刺激”,通過這個聯系,條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條件反射。例如,每次給狗喂食物,狗就流唾液,這是非條件反射,是生來就有的。現在每次喂食物之前給一次鈴聲,這樣多次結合之后,只給鈴聲狗就流唾液,這就是條件反射。這是因為無關刺激(鈴聲)已經轉化成了非條件刺激的信號,即成了條件刺激。這時只給鈴聲與喂食物效果相同,即條件刺激(鈴聲)與非條件刺激(食物)可引起同樣的反應。
答案:D
10.(2010•山東日照質檢)以槍烏賊的粗大神經纖維作材料,在神經纖維的表面放置兩個相距2~3厘米的電極a和b,在圖中的刺激點給予較強的電刺激(如圖所示)。依據觀測到的電流表指針偏轉情況所繪出的曲線是( )
解析:電刺激傳到a時,a點變為負電位,然后恢復原來的正電位。電刺激傳到b時,b點變成負電位,然后恢復原來的正電位。
答案:C
11.乙酰膽堿(Ach)是一種神經遞質。實驗人員欲研究Ach濃度與反應時間的關系(簡圖如下圖),在除去突觸小泡的前提下自①處注入不同濃度的Ach,②處給予恒定刺激,③、④兩處分別為感應測量點。測得不同濃度Ach條件下③、④兩處感受到信號所用時間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項敘述正確的是( )
Ach濃度(mmol•L-1) ③處感受到信號的時間(ms) ④處感受到信號的時間(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 圖中的⑤、⑥與⑦共同構成一個突觸
B.實驗中除去突觸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實驗結果受到相關因素的干擾
C.表中數據說明高濃度的Ach能促進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D.表中數據說明Ach濃度的增加對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無明顯影響
解析:突觸是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三部分構成的;表中數據說明高濃度的Ach對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無明顯影響,但對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有促進作用;實驗中除去突觸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實驗結果受到相關因素的干擾。
答案:B
▲ 如圖為反射弧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一個反射弧由A、B、C、D、E組成
B.若從結構①處切斷神經纖維,刺激結構③處,效應器不產生反應
C.若從結構③處切斷神經纖維,刺激結構①處,效應器不產生反應
D.結構②決定了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只能是單向的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A、傳入神經B、神經中樞C、傳出神經D、效應器E五部分。若從結構①處切斷神經纖維,刺激結構③處,效應器也能產生反應;但是若從結構③處切斷神經纖維,刺激結構①處,效應器不產生反應。
答案:B
▲ 如圖為一些細胞間的聯系,a、b為置于神經細胞B和神經細胞D的膜外的電流計的兩個微型電極,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該圖表示了一個完整的反射弧,其興奮的傳導途徑是
細胞E→細胞D→細胞C→細胞B→細胞A
B.給皮膚細胞A一個刺激,電流計的指針就一定發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
C.該圖中共有四個突觸,神經細胞D和神經細胞C之間的信息交流需要消耗ATP
D.相同體積的細胞D和細胞E,后者的細胞膜面積和高爾基體的量通常小于前者
解析:本題測試的知識點是“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體現了能用文字、圖表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內容的能力。解題時,首先要明確反射弧的結構、神經細胞的特點,其次必須理解興奮的產生、生物膜電位變化等特征。該圖表示的是一個完整的反射弧,其興奮的傳導途徑應是細胞A→細胞B→細胞C→細胞D→細胞E;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細胞才能產生興奮;該圖中共有兩個突觸,分別在細胞B與細胞C之間、細胞C與細胞D之間;從圖中可以看出,細胞D是神經細胞,其具有許多的突起,能分泌神經遞質,細胞E是肌肉細胞,其不具突起,也不具備分泌神經遞質的功能,故相同體積的細胞D和細胞E,神經細胞D的細胞膜面積和高爾基體的量通常大于肌肉細胞E。
答案:D
高考生物動物穩態維持的生理基礎專項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12.下圖所示為某一傳出神經元與肌細胞之間的突觸。
(1)突觸是由圖中的______________構成的,①中的物質稱為______,這是一種化學信號物質,肌細胞對該物質的識別功能與肌細胞膜上的______有關。
(2)與突觸前膜相對的肌細胞膜形態具有明顯的特點,其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遞質的作用。
(3)興奮通過突觸的速度比在神經纖維上的速度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需要相當的時間(約0.5~1毫秒)。
答案 (1)②③④ 遞質 糖蛋白(或蛋白質) (2)擴大了突觸后膜的面積 (3)遞質釋放并作用于突觸后膜
13. 下圖甲表示人體脊髓反射弧模式圖。乙表示人體神經元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
(1)甲圖中,刺激結構④時,會產生具體效應的結構是[ ]________,該結構在組成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圖中的C是下一個神經元的________;興奮不能從C傳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圖中,若刺激A點,電流計B將偏轉________次;若抑制該細胞的呼吸作用,發現神經纖維在一次興奮后,其細胞膜不能再恢復到靜息狀態,帶電離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
(4)甲圖中,提供電刺激設備、電位測量儀等必要的實驗用具,驗證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進行單向傳遞的步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甲圖是一典型的人體脊髓反射弧的結構模式圖,從圖中可看出,①為感受器,②為傳入神經,③為神經中樞,④為傳出神經,⑤為效應器(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等)。乙圖中C為突觸部分的突觸后膜——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膜或胞體膜,由于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并作用于突觸后膜,所以,神經沖動只能由前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后一個神經元,而不能逆向傳遞,即:單向傳遞。在乙圖中若刺激A點,由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雙向的,所以指針要偏轉兩次。若抑制該細胞的呼吸作用(細胞中ATP量不足),則神經纖維在一次興奮后,其細胞膜不能再恢復到內負外正的狀態,說明離開了ATP,帶電離子就不能通過細胞膜,所以,帶電離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主動運輸。要驗證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進行單向傳遞,也就是說只能由前一個神經元傳遞給后一個神經元,而不能由后一個神經元傳遞給前一個神經元,所以,先用電刺激②(或②上一點),測量④上有無電位變化;再電刺激④(或④上一點),測量②上有無電位變化就可以了。
答案:(1)⑤ 效應器 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2)樹突膜或胞體膜 神經遞質只能從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 (3)2 主動運輸 (4)先電刺激②(或②上一點),測量④上有無電位變化;再電刺激④(或④上一點),測量②上有無電位變化
14.(黃岡質檢)如圖所示,分別將靈敏電流計按圖連接(甲圖為神經纖維,乙圖含有突觸結構,甲、乙圖中ab長度相同),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靜息時,神經纖維膜內外的電位狀況是________,在這一電位狀況時膜外________濃度高于膜內,膜內________濃度高于膜外。
(2)甲圖靈敏電流計現在測不到神經纖維膜的靜息電位,要怎樣改進才能測到靜息電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甲圖所示,當a處受到刺激時,電流計將怎樣偏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現同時在甲、乙圖中a處給予一個刺激,觀察指針擺動,指針反應時間落后的是________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圖是神經纖維上某點靜息時的電位,畫出它受刺激以后的電位變化。
答案:(1)外正內負 Na+ K+ (2)把靈敏電流計的一個電極插入膜內 (3)發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 (4)乙 甲的沖動只在神經纖維上傳導,乙的沖動經過了突觸間的化學信號轉換(突觸延擱作用) (5)如圖
15.(2009•濰坊模擬)乙酰膽堿酯酶能催化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水解,使神經遞質在完成神經興奮的傳遞任務之后,盡快消失。許多有機磷殺蟲劑是專門抑制昆蟲的乙酰膽堿酯酶。在有機磷殺蟲劑的作用下,昆蟲的神經遞質乙酰膽堿不能很快消失,神經細胞處于持續興奮之中,表現為震顫不已,直至死亡。有機磷殺蟲劑對人體也可能有毒。請你設計一個動物實驗,探究有機磷殺蟲劑對動物神經傳導中的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1)實驗課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設及預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用品:剝制好的兩個相同的青蛙神經—肌肉標本、適宜的放電裝置、有機磷殺蟲劑、生理鹽水、培養皿等。
(4)實驗步驟:
第一步:取兩個培養皿,編號1、2,加入等量的生理鹽水,分別將青蛙的神經—肌肉標本浸泡在生理鹽水中。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對實驗假設要通過課本知識和題干提供的信息確定,對實驗步驟的設計要注意對照實驗,對實驗結果的預測應有兩種結果,如果是驗證性實驗,結果則只有一個。
答案:(1)探究有機磷殺蟲劑對動物神經傳導的影響
(2)如果有機磷殺蟲劑對動物神經傳導有影響,使用有機磷殺蟲劑后,神經—肌肉標本表現為震顫不已;如果有機磷殺蟲劑對動物神經傳導沒有影響,使用有機磷殺蟲劑后,神經—肌肉標本表現收縮正常
(4)第二步:用電刺激神經—肌肉標本的神經纖維,肌肉組織興奮收縮,并及時舒張
第三步:在1號培養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機磷殺蟲劑,2號培養皿加等量的生理鹽水
第四步:一段時間后,同時給兩個神經—肌肉標本施加適當的電刺激
第五步:觀察標本的收縮情況
(5)如果1號標本震顫不已,2號標本正常收縮,則說明有機磷殺蟲劑對動物神經傳導有影響;如果1、2號標本都收縮正常,則說明該殺蟲劑對動物標本沒有產生影響。
猜你感興趣:
1.高中生物必修3《動物穩態維持的生理基礎》練習試卷
2.高中生物必修3《動物穩態維持及其意義》練習試卷
3.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個體的穩態練習題及答案
4.高中生物必修3《人體免疫系統與穩態》練習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