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附答案
北京市西城區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一、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下列詞語中,字形和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夯實 一脈相成 精髓(suǐ) 間不容發(fā)
B.佳獎 提綱挈領 繳費(jiāo) 前倨后恭(jù)
C.泄露 中西合璧 矯正(jiǎo) 妙語解頤(yí)
D.翰旋 明辨是非 渲染(xuān) 心廣體胖(pán)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目前,各級法院中會速錄的法律人才還不多,因此掌握了速錄技能的法律系畢業生成了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B.西南大旱警示我們,本來就水資源匱乏的北京離“水貴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節水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C.只有對那因盲目決策而導致嚴重損失的國企“地王”作嚴厲的責任追究,才能以儆效尤,真正規范產業環境。
D.垂涎于“明前茶”的號召力,一些不法商家趁機用“春茶”“早春茶”等概念打擦邊球,圖謀僥幸獲取高利。
3.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的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史的滄桑,人物的浮沉,激發我們自問自答。欲問:“誰是真正最可敬的人?”答曰:“當推孔夫子”。
B.我國自古有以香草美人設喻的傳統。在藝術手法上,它是以物比德;而在精神上,它強調樹立人格風標。
C.寶玉娶誰才會有幸福?賈府女兒各有怎樣的性格缺陷?讀完《紅樓夢》,讓人禁不住要生出各種各樣的疑問。
D.清代書法鄙棄遵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帖學”,而以摹寫古碑為風尚:“碑”與“帖”形成了對立的美學流派。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如果患者每天聽30分鐘自己喜歡的音樂,不僅會使他們精神放松,而且能擴張和清理血管,降低膽固醇水平。
B.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而艱苦的實踐,使京劇在舞臺藝術方面形成了一套既互相制約又相得益彰的規范化的程式。
C.植物睡眠之謎之所以長期未能得到正確的解釋,是因為此前沒有人想到決定葉子開合的竟然是兩種不同的生理物質。
D.研究小組確定了9個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并對目前人類的消耗路徑和系統的“臨界點”進行量化評估。
5.在下面橫線處填入短語或句子,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南戲藝術從萌芽到 成熟的進程是漫長的。溫州等地的民間歌舞小戲, , , , , , ,而五大傳奇戲的出現,則標志著南戲藝術的成熟。
①在進入城市以后 ②它的戲劇結構也就更加嚴謹和完整了
③隨著南戲活動地區的擴展 ④戲劇結構比較簡單
⑤各種舞臺藝術的綜合運用才逐漸成熟 ⑥出場的角色也只有三四個人物
A.⑥④①⑤③② B.④⑥①③②⑤
C.⑥④⑤①②③ D.④⑥③①⑤②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9題。
徐渭,字文長,為山陰諸生,聲名籍甚。薛公蕙校越①時,奇其才,有國士之目。然數奇,屢試輒蹶。中丞胡公宗憲聞之,客諸幕。文長每見,則葛衣烏巾,縱談天下事,胡 公大喜。是時,公督數邊兵,威鎮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會得白鹿,屬文長作表,表上,永陵②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記,皆出其手。
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視一世士無可當意者,然竟不偶。文長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蘗③,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其所見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于詩。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羈人之寒起。雖其體格時有卑者,然匠心獨出,有王者氣,非彼巾幗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識,氣沉而法嚴,不以 模擬損才,不以議論傷格,韓、曾④之流亞也。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當時所謂騷壇⑤主盟者,文長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間以其余,旁溢為花鳥,皆超逸有致。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時攜錢至酒肆,呼下隸與飲。
晚歲詩文益奇,然竟以不得志于時,抱憤而卒。先生詩文崛起,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百歲而下,自有定論。胡為不遇哉!梅客生嘗寄予書曰:“文長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詩。”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校越:主持越地的考試。 ②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宋元明人都用陵名來稱呼已故的皇帝。 ③曲蘗:指酒。 ④韓、曾:韓愈和曾鞏。 ⑤騷壇:文壇。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山陰諸生,聲名籍甚 籍:狼籍。
B.然數奇,屢試輒蹶 數:命數。
C.視一世士無可當意者 當:合乎。
D.韓、曾之流亞也 亞:比不上。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文長既不得志于有司 誠既勇兮又以武
C.其所見山崩海立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D.一一皆達之于詩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會得白鹿,屬文長作表,表上,永陵喜
正好捕得一只白鹿,委托文長 撰寫賀表,賀表上呈,皇帝很高興
B.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
文長對自己的才能謀略看得過于高明,喜好奇招妙計,但議論軍事大多只有中等水平
C.當時所謂騷壇主盟者,文長皆叱而奴之
那時稱為文壇主盟的人,徐渭都怒斥他們,拿他們當奴仆一樣看待
D.時攜錢至酒肆,呼下隸與飲
經常帶上錢去酒館,召喚底層的仆役與自己一同喝酒
9.下列對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薛蕙主持越地考試時發現了徐渭,并認為他是當時國家杰出的人才,但是此后徐渭屢次應試卻均未能考中。
B.威震東南、一些武將也不敢抬頭面對的胡宗憲,非常看重徐渭的個人才干,曾將一切疏記都交由徐渭辦理。
C.徐渭身體虛弱,但由于他曾游歷齊、魯、燕、趙各地,見識廣博,胸有豪情,因此詩作中流露出王者氣概。
D.徐渭詩文成就突出,應是有用之才,卻不為當世所重用,以致于最終懷抱悲憤離開人世,作者為此而嘆惜。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
10.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畫線部分斷句。(5分)
郢 人 有 遺 燕 相 國 書 者 夜 書 火 不 明 因 謂 持 燭者曰 舉 燭 而 誤 書 舉燭 舉 燭 非 書 意 也 燕 相國 受 書 而 說 之 曰 舉 燭 者 尚 明 也 尚 明 也 者舉賢 而任 之 燕 相 白 王 王 大 悅 國 以 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11.在下面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8分)
(1)沙鷗翔集, ; ,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陽樓記》)
(2)憑誰問,廉頗老矣, ?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4)登高而招, ,而見者遠;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
(5)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12.讀下面元曲,完成(1)(2)題。
【雙調】水仙子·重觀瀑布 (元)喬吉
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干。
露華涼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1)下列對這首元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說,遠遠看過去,瀑布就象是由天機織就的一幅白練,垂掛在高高的石壁上。
B.作者靠近瀑布時,飛沫就飄落到身上,讓人感到有涼氣襲 來,覺得衣服太單薄了。
C.作者寫瀑布,由遠觀轉而寫近景,聲音與色彩兼備,寫出了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
D.全曲想象奇特,雖不見“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韻致卻通過詞句表現了出來。
(2)這首元曲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瀑布?請舉出兩處并作簡要賞析。(4分)
13.對于喬吉,有人認為其堪稱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試以上面一首元曲為例,結合你對李白詩歌風格的理解,就你的認識作簡要分析。不少于200字。
四、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15題。
盡管說,技術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由來已久,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技術卻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層民眾的勞作技藝層次,未能成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為上流社會所不屑談及。人們常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反映的就是社會主流思想對技術的忽視;《師說》中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雖不見得就是韓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實際狀貌。事實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紀,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技術比之前人們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種技術正在發揮其作用時,往往處在一個“自我隱蔽”的狀態。就像我們所戴的眼鏡,當它正常地發揮作用時,它往往是不被我們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們的胃、大腦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們一般感覺不到它們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們才會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覺到它們是比較重要的人體組織。所以,越是好的、合適的眼鏡或越是健康的組織,我們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莊子所言“得魚忘筌”,收獲了魚,就忘掉了捕魚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對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世象的解說。因此,人們一般習慣于認為,技術性的東西只是一些不自覺就會隱退的旁枝末節,當然也就難以發揮決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還是在古代東方,學術傳統的重要特點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 們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內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證明、推理和演繹。而證明、推理和演繹的過程,恰恰是不必訴諸外部經驗即一般技術的。它們只是在自身內部進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與技術緊密相關的技術操作者往往置身社會底層,其對技術的推動作用的理解還缺少足夠的影響力。因此,盡管技術也對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社會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將思想作為人類最本質的特征。就像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笛卡爾也說,“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說,人就像一根蘆葦,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壓彎,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說,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人因著自己的思想而獲得尊嚴,成就偉大。
近代以來,一些傳統開始慢慢改變。曾經作為人類思想的“外在者”的技術,也開始慢慢地進入到我們視野的中心。其實,技術恰恰是思想的一種顯性延伸,技術凸顯了思想的可貴與成熟。也正因為如此,技術的長足進步,也就仍然有賴于人類思想的深入和發展。
1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處于工匠和民眾的勞作技藝層次的技術,一直未能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
B.在過去,眼鏡、筌等技術性因素在生活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并不為人們所認識。
C.學術思想與技術實踐的關系相對分離,是古代東西方學術傳統中相似的特點 方面。
D.近代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深刻意義,動搖了思想作為人類最本質特征的認識。
15.技術在過去長期被忽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請根據原文內容分條概括。(5分)
五、本大題共4小題,共25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題。
神圣的沉靜 劉心武
還記得童年在重慶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獅 子山,從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覽。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險,靠里是陡峭的山巖,靠外是極深的懸崖。那天玩得很開心。返回時,我故意貼在懸崖邊上走,還蹦蹦跳跳的。七歲的我還不懂生命的珍貴。那樣做,有存心讓母親看見著急的動機。那懸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現著一塊怪石,那石頭自然生成盤蛇的狀態,當中的一塊聳起活像蛇頸和蛇頭。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塊朝懸崖下奮力擲去,把握不好投擲的重心,身體的姿勢從旁看去就更驚心動魄了。
還記得那天母親的身影面容。她緊靠著路段里側的峭壁,慢慢地走動。她一定后悔轉到那段路以前沒能牢牢牽著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邊,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卻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頑皮地蹦跳投擲,不住地朝她嬉笑,慪她,氣她,懸崖邊緣就在我那活潑生命的幾寸之外。事后,特別是長大成人后,回想起母親在那段時刻的神態,非常驚異,因為按一般的心理邏輯與行為邏輯,母親應該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過來把我拉到路段里側,但她卻是一派沉靜,沒有呼喊,更沒有吼叫,也沒有要邁步上前干預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著嘴唇,沉靜地望著我,跟我相對平行地朝前移動。
那段險路終于走完,轉過一道彎,路兩邊都是長滿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親才過來拉住我的手,依然無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滿溢著涼濕的汗水。
我寫第一個長篇小說《鐘鼓樓》時,母親就住在我那小小的書房里,我伏桌在稿紙上書寫,母親就在我背后,靜靜地倚在床上讀別人的作品。我有時會轉過身興奮地告訴她,我寫到某一段時自我感覺優秀,還會念一段給她聽,她聽了,竟不評論,沒有鼓勵的話,只是沉靜地微笑,而且,有時她還會把手頭所讀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內容講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寫的,我沒時間讀,也并不以為對我有什么參考價值,不怎么耐煩聽母親介紹,母親自然是覺得寫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褒揚的話語,她就是沉靜地給我客觀講述,具有點穴的效應。后來《鐘鼓樓》得了茅盾文學獎,那時母親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寫信向他們報喜,母親也很快單獨給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獲獎的事,沒什么祝賀詞,只是語氣沉靜地囑咐了我幾件家務事,都是我在所謂事業有成而得意忘形時最容易忽略的。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羅浮宮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在眾多的觀賞者中,我忽然產生了一個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麗莎臉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為微笑,那其實是神圣的沉靜。那時母親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視著蒙娜麗莎,覺得母親的面容疊印在上面,繼續昭示著我。
(——有刪節)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中寫作者拾起石塊朝懸崖下奮力擲去,身體的姿勢從旁看去就更驚心動魄了,“驚心動魄”寫出了小孩子的活潑頑皮所具有的強烈感染力。
B.山間的險路終 于走完,作者感覺到母親“那肥厚的手掌滿溢著涼濕的汗水”,這一細節寫出了表面沉靜的母親對“我”此前舉動的極為擔心。
C.當作者念寫好的、自我感覺優秀的一段文字給母親聽時,母親“竟不評論”,也“沒有鼓勵的話”,是因為礙于情面,母親不好表達反對意見。
D.文中寫母親客觀地向作者講述她認可的別人的作品,作者認為這些話“具有點穴的效應”,“點穴”一詞形象地表明了母親的話語的針對性。
E.文末寫作者覺得母親的面容疊印在蒙娜麗莎的面容上,這樣一種獨特的感受,傳遞了兒子內心對母親那“神圣的沉靜”的由衷懷念與贊美。
17.在文中,生活中母親的“沉靜”表現在哪 些方面?請結合文意作概括。(6分)
18.聯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文字中“神圣的沉靜”的含意及其表達效果。(5分)
19.文末說:“我凝視著蒙娜麗莎,覺得母親的面容疊印在上面,繼續昭示著我。”其中的“昭示”,意在強調由母親傳承而來的“神圣的沉靜”這一精神財富的可貴。請聯系生活經歷,談談身邊的老師或家長曾經給過自己的昭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題共1小題,共60分。
20.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種子經歷與黑暗的抗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蛹經歷痛苦的蛻變,才能沖破束縛、破繭化蝶。生命的發展,就是不斷從一個自己走向另一個自己的過程。這一過程,也許悄然無聲,也許轟轟烈烈。
結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個自己”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下一頁查看>>>北京市西城區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題答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