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課后練習題及答案(2)
寡人之於國也練習題答案
1.解析:除了生字、難字,讀文言文還要注意破讀的問題,例如王、衣,活用為動詞后,要改讀為去聲。勝,表示“盡”的意思時,在文言里讀陰平聲。題中A項,數cù;B項,王(wànɡ),衣(yì);D項,莩(piǎo),勝(shēnɡ)。
答案:C.
2.解析;朗讀時如何處理句中停頓,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停頓不當,可能造成語意的誤解。句中停頓有一定的規律,總的原則是要有助于對句子意思的理解。具體來說,如下幾點也值得注意:主語和謂語之間停頓;動詞謂語如果后面帶的賓語較長,動詞謂語和賓語之間停頓;要強調的詞語后停頓;前后照應的詞語前句停頓,后句也停頓;前后句子屬對偶句,要有相同的停頓。例如A句,因為“則”停頓,所以上句宜在“如”字后作一停頓;動詞“望”和后面的賓語之間也應該停頓;“民”在詞組中是主語,又是強調的對象,也宜停頓。
答案:A。(正確的讀法是: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解析:當我們無法用這個字的本來意義解讀句子的時候,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的用法,通假的規律一般是同音替代,通假字有約定俗成的習慣,因此,對于常見的通假用法要熟記在心。
答案:A.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餓死的人。B.直,通“只”,“不過”。C.無,通“毋”,不要。D.頒,通“斑”,(頭發)斑白。
4.解析:對于詞類活用,第一、要分析判定其活用的原因,第二、要注意活用后在意義上的變化。例如“罪“,本是名詞,罪過、罪惡。因它在句中帶了名詞“歲”做賓語,所以獲得了動詞的意義,要釋為“怪罪”。
答案:名詞活用為動詞有:①鼓,擊鼓進攻。③衣,穿。 ⑦ 罪,歸罪。④ 王,此處指一統天下。⑤百步,跑一百步。 動詞活用為名詞有:② 始,開端、第一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有:⑥謹,謹慎從事。
5.解析:這道題主要是整理過去學過的文言實詞的義項,積累常見文言詞。整理、積累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答案:
數:(1)(數目、數量);(2)(幾、若干);(3)( 命運);(4)(shuò 屢次);(5)(cù 密、細密);(6)( shǔ計算)。
發:(1)(發射);(2)(征發、派遣);(3)(打開,這時指打開糧倉救濟);(4)( 花開); (5)(出發);(6)(發出、發作;);(7)(發出、抒發)。
直:(1)(與“曲”相對,不彎曲);(2)(僅、只);(3)(通“值”,價值);(4)(徑直、直接)。
兵:(1)(兵器);(2)(戰爭);(3)(軍隊);(4)(士兵)。
勝:(1)(承受);(2)(盡);(3)(勝利);(4)(超過);(5)(優美的)。
6.解析:學習文言文不僅要注意積累詞語,而且還要注意積累句式,只有把常見的文言句式熟練地掌握了,才能形成語感,真正把文言文學好。本題啟示我們重視對文言句式的掌握。
答案:①或百步而后止,或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③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7.解析:這道題主要是訓練提高概括能力,探討以現代觀念審視古人的思想。課文第三部分集中闡述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答案:第一問: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第二問:對其積極因素可以從兩方面評價。(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2)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3)統治者嚴于律己,不推卸責任。(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濫砍濫伐,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
8.(1)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重要的基礎知識,對常見的通假用法要熟練掌握。A.卒通猝,惡通烏。B.浡通勃。D.由通猶。
答案: C。
(2)解析:對文言中的重要實詞,特別是多義詞要重點掌握。A、B、D項的“就”都是“走近、靠近”的意思。C項由對文見義,知“就”與“立”同義,是“成功”的意思。
答案:C。
(3)解析:“之”是一個重要的文言虛詞,用法又非常復雜,務必特別用心。
答案:A.代詞,他。B.用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相當“的”。C.音節肋詞。D.用于主謂之間,無意義。
(4)解析:本題旨在啟示我們,對于代詞不能只滿足于掌握它的用法和意義,還必須進一步明確它具體的指代對象。
答案:A.都是指梁惠王。B.都是指天下。C.指不嗜殺人者。D.指苗蓬蓬勃勃生長的趨勢。E.指民如水向下流一樣紛紛前來歸順的那種趨勢.
(5)解析: 本題旨在對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
答案:A.句中的“畏”不是梁惠王害怕別人,而是他讓人害怕。應譯為“看不出有什么讓人生畏的地方”。
(6)解析:對重要的比喻一定要注意弄清喻體和本體的關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文意弄懂。
答案:文人民盼望不嗜殺人的君主來解救這一本體比作七八月間枯苗需要雨水。民如枯苗,君澤如雨,一旦仁君出現,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興之”不可阻止;君施仁愛,民心如水,民之歸附,則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體和喻體一一對應,運用自然界習以為常的現象,生動地闡述了統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緊密相聯。
(7)解析:要抓住本文議論的中心問題:“天下惡乎定”?而孟子對此的答案是:“不嗜殺人者一之”。如此,本文的中心便一目了然。
答案: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一,但是反對用武力的方式來統一。他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一天下。
9. 解析:本題探討孟子的說理方法和語言特征。
答案:孟子善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如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爭做比喻,用向后逃跑五十步喻梁惠王施政,用向后逃跑百步喻鄰國之政,兩者形式有不同,但本質相同,因此,梁惠王施政雖“盡心于國”卻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又如梁惠王“罪歲”不罪己,推卸自己責任,孟子以用刀子殺人,怪罪刀子而不怪罪自己設喻,充他揭露他這種說法的荒唐。這樣的比喻來自生活,卻寓意深刻,很有說服力。
作品讀起來之所氣勢磅礴,是多用排偶句式,如在第 3 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時,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寡人之於國也課后練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