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經濟文明專項練習題及答案
中國現代經濟文明專項練習題一、選擇題
(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2014•南昌模擬)下圖是1956—1964年我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趨勢示意圖。根據該表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左”傾錯誤是導致農業產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B.“八字方針”的實施使工農業比例趨于平衡
C.優先發展農業使1961年后農業產值增加
D.1958年工農業開始比例失調主要是由“大躍進”運動造成
解析 依據題干所給1956—1964年我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趨勢示意圖和所學知識判斷。從1960年,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推動了農業產值的增加,故C項錯誤,但符合題意。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社會生產力水平,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產值大幅度下降,故A項正確。1960年,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使得工農業比例趨于平衡,故B項正確。1958年,在工業上推行“大躍進”運動,使工農業比例失調,故D項正確。
答案 C
2.(2014•成都檢測)下圖中的敘述是中共在某次會議前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的寶貴探索,它有利于( )
◆初步提出區別于蘇聯的經濟思想,如發展商品生產、重視價值規律等
◆提出健全國家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制定發展科學文化事業的“雙百”方針
A.“三大改造”的啟動
B.社會主義建設的有序展開
C.“八字方針”的實施
D.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
解析 由“初步提出區別于蘇聯的經濟思想”“健全國家法制”“提出‘雙百’方針”等信息可知,這次會議為中共八大,召開于1956年9月,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得以確立,社會主義建設正有序展開,故B項正確。A項出現于1953年,可排除;C項出現于1960年,可排除;D項出現于1992年,可排除。
答案 B
3.(2014•廣東十二校聯考)1979年,深圳的謬真一家5口每月可憑豬肉票買6.80元的肉,憑豆腐票買0.64元的豆腐,憑魚票買3.20元的魚,憑海味票買0.70元的海鮮。這一現象可以印證當時( )
A.人們的飲食結構非常合理
B.我國已完全打破計劃經濟體制
C.政府給予深圳特區特殊的經濟政策
D.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 本題考查計劃經濟體制。據憑票購買肉、豆腐和魚等信息可知這一時期仍為計劃經濟體制,B項錯誤。1980年,深圳開始設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C項錯誤。謬真一家5口每月只能購買少許肉、豆腐和魚等顯示當時物質條件落后,急需進行經濟體制改革,A項錯誤,D項正確。
答案 D
4.(2014•太原模擬)閱讀下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年份出現的原因是( )
A.改革開放剛剛起步 B.城鄉改革進度不同
C.開放格局尚未形成 D.市場經濟尚未實行
解析 由圖表信息可知,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是在1985年。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已在農村全面推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不久,這種不同的改革進程,造成了城鄉收入的差距縮小,B項符合題意。A項不是城鄉收入差距小的真正原因,不正確。C項中的“開放”已經開始,但不能說明城鄉收入的問題,不正確。D項說法本身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
答案 B
5.(2014•福州質檢)1978年,時任廣東書記的習仲勛提出,要解決廣東長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難題,需中央給政策,讓廣東“先行一步”。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同意。當時“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
A.設立經濟特區 B.試點家庭聯產承包
C.實行市場經濟 D.擴大企業經營權限
解析 根據材料的描述可知,1978年的廣東省“偷渡外逃”現象比較嚴重,解決的方式是允許人們相對自由地出入,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因而后來設立了經濟特區,所以選擇A項。家庭聯產承包是在安徽、四川進行的試點;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以后;擴大企業經營權限是1984年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排除B、C、D三項。
答案 A
6.(2014•廣州測試)“中國已不再是舊式‘中央帝國’或游離于國際社會之外的‘孤獨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維護整體和平與穩定、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的一個重要成員”。這一變化緣于( )
A.兩極格局的形成
B.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C.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D.中國開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是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依據材料“中國已不再是……游離于國際社會之外的‘孤獨的革命者形象’……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可以判斷正確答案是C項。兩極格局強調的是美蘇兩極的對峙,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均與材料無關,故A、B項不正確。中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強調的是中國的政治影響力,與材料信息主題無關,故D項不正確。
答案 C
7.(2014•黑龍江模擬)《南行紀——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全記錄》一書通過親歷者的敘述還原當時南行的細節,在平實的記錄和表述中滲透了他們對南方談話的感想和思考。他們“感想和思考”后可能得出的結論之一是( )
A.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南方談話的核心
B.南方談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真正起點
C.規劃20世紀中國前進航程是南方談話的目標
D.南方談話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解析 本題考查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并規劃了20世紀中國前進的航程;中國改革開放始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A、B、C項。
答案 D
8.(2014•北京西城區模擬)英國《金融時報》稱: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命運,正在慢慢脫胎換骨,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共同語言日益投機,漸而接軌上路。促使該時期中國同國際“接軌”的事件是( )
A.在海南島設立經濟特區
B.中共十四大的召開
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解析 由材料可知,“該時期”是指20世紀90年代。在海南島設立經濟特區是1988年,A項錯誤。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B項符合題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2001年,與材料時間“20世紀90年代”不符,C項錯誤。D項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在20世紀90年代,但與“中國經濟的命運,正在慢慢脫胎換骨,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共同語言日益投機,漸而接軌上路”無關,可以排除。
答案 B
9.(2014•武漢調研)1984年,鄧小平對《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作出了高度評價:“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這反映了當時( )
A.黨的工作重心實現了重大轉移
B.改革的方向已漸趨明朗
C.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D.傳統觀念開始被撼動
解析 由“鄧小平……高度評價”可知,當時已經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即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所以符合題意的是B項。
答案 B
10.(2014•保定調研)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條件》,并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合法的土地市場,率先試行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綜合改革。該改革( )
A.改變了我國經濟的所有制形式
B.說明計劃經濟體制退出了歷史舞臺
C.證明市場經濟體制在當地已確立
D.表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 深圳屬于城市,其改革屬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全國第一個合法的土地市場,率先試行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綜合改革”可知,其改革具有探索性,故D項符合題意;A項與“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綜合改革”相矛盾,可以排除;計劃經濟體制退出歷史舞臺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B項錯誤;“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合法的土地市場”不能說明市場經濟體制已確立,C項錯誤。
答案 D
11.(2014•廣州測試)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在1957年提出“趕英超美”的口號,發動了“大躍進”;1978年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主張;十六大后,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后,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 )
A.適應國際形勢由兩極向多極化變化的趨勢
B.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入、成熟
C.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不斷發生變化
D.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由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
解析 通過綜合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毛澤東1957年為“趕英超美”發動了“大躍進”運動。1978年,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黨的十六大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中共后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說明中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故選B項。兩極格局的瓦解在20世紀90年代初,排除A項;C項不符合史實;D項與題意信息無關。
答案 B
12.(2014•唐山模擬)“屌絲、逆襲、秒殺、吐槽、賣萌……”這些名詞的出現,說明了( )
A.信息時代言論自由 B.民主思想迅速擴展
C.漢語詞匯亟待規范 D.網絡影響社會生活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是一些網絡詞匯,而且都是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說明網絡對人們的社會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故選D。
答案 D
中國現代經濟文明專項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2014•佛山模擬)工商業的發展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達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為佛而貨者,有為巫而貨者,有為優倡而貨者,有為奇技淫巧而貨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絕之,亦庶幾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
材料二 往者,憂世之士亦嘗鼓吹工業主義,以挽救時艱,而無效也。則以專制之政毒未除,阻礙我工業發展為絕對的關系,明知者當自為之。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運會,建設我新社會,以競勝爭存。而所謂產業革命,今也其時矣。
——《工業建設會發起趣旨》《南京臨時政府公報》
第12號,1912年2月10日
材料三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1)集中力量進行蘇聯幫助設計的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從而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2)發展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3)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述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觀點。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國初期(1912—1919年)民族工業的發展還有哪些原因?
(3)據材料三概括我國“一五”計劃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評價“一五”計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
答案 (1)背景:政府長期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新的生產關系沖擊傳統的經濟形態(或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當時城市中存在著大量“不切于民用”的工商業現象,“世儒”因此主張對工商業一概抑制。
(2)觀點:共和政府成立,產業革命正逢其時。
原因: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特點: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并舉;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展工業建設;政府領導經濟工業建設;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
評價: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使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由于要求過急、改變過快,形式過于單一等缺點,也給社會經濟發展遺留了許多問題。
14.(2014•廣東汕頭高三期末)工資變化是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等發展的重要反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50年代“工資條”是用手寫的,工資條上只有工資總額一項。……到了上世紀90年代,工資條上有了“績效工資”、“菜籃子”、高原補貼、艱苦補貼、高溫補貼、取暖補貼等項目。以前發工資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開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材料二 西北油漆廠工人強玲工資表(月工資,單位:元)
1974 1977 1979 1980 1981 1984 1985
29.5 46 61 66 68 72 247
——材料一、二均出自新華網北京
2009年9月8日《工資條里的新中國六十年》
(1)依據材料一、二,歸納改革開放前我國職工工資特點,并分析這些特點產生的原因。
(2)依據材料一、二,分析改革開放后職工工資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
答案 (1)特點:①工資項目單一。②工資低。③漲幅小。④工資面值小。
原因:①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匱乏。②實行計劃經濟體制。③實行平均主義分配方式。
(2)變化:①1985年后工資總額劇增。②工資項目種類多(工資項目多樣化)。③社會保障不斷健全。④出現了績效工資。⑤工資面值大。⑥改革開放初期工資變化不大。
原因:①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穩步發展。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③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④平均分配方式打破(企業自負盈虧,職工按勞分配)。⑤市場經濟發展,貨幣貶值加速。
猜你感興趣:
1.高考歷史宗教改革復習題及答案
2.高中歷史必修1期中練習題及答案
3.高考歷史基礎強化練習題及答案
4.高一歷史基礎練習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