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生活專題練習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生活專題練習:選擇題
C.“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招生”
D.“寧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隊”
解析 奶奶小時候正處于新中國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A、B、D三項都反映了人們物質生活用品的匱乏;C項是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質生活豐富多彩的體現。
答案 C
2.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的飲食文化后說:“60年代討飯吃;70年代有飯吃;80年代選飯吃;90年代好飯吃。”下列史實與材料中所反映的現象有關的是( )
①“大躍進” ②人民公社化運動 ③改革開放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3.歷史變遷往往可以通過一些社會生活細節來反映。下列選項中能反映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是( )
A.糧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幣―→人民幣 D.臣民一公民
解析 建國初期,我國物資比較匱乏,實行憑票供應的計劃經濟,1992年以后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建立股份制企業。
答案 A
4.布拉吉本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上世紀50年代流傳至中國。此階段,在中國大眾的視野中,多是蘇聯畫報、期刊和電影,那里面人物的著裝和專門開辟的時裝專欄間接地影響著中國大眾。對此評論不妥的是( )A.當時的服裝沒有美化功能
B.服裝亦可表達政治傾向
C.反映了當時中蘇關系友好
D.反映當時社會主義國際陣容較為穩定
解析 結合材料中的時間“上世紀50年代流傳至中國”以及“多是蘇聯畫報、期刊和電影”,可以判斷當時中蘇關系友好、社會主義國際陣容較為穩定,同時也表達了一定的政治傾向。A項與史實不相符合。
答案 A
5.當筑造鐵路的權利收回來以后,國人便躍躍欲試了。在民眾的呼吁聲中,1898年,清政府主導建成了淞滬鐵路(右圖為當年淞滬鐵路公司上海站)。這些資料說明了( )A.民國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B.受西方影響,中國交通走向近代化
C.受西方影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D.民國時期鐵路建設有了較大進展
解析 題干中的時間比較關鍵,淞滬鐵路的修建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人對交通近代化的期盼,從而使中國交通走向近代化,故選B項。由“1898年”排除A、D兩項;1898年,中國的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
答案 B
6.上海世博會曾吸引了大批海內外人士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前往參觀。然而在19世紀70年代,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總局的汽車 B.洋人發明的火車
C.上海輪船招商局的輪船 D.有軌電車
解析 在19世紀70年代,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D。輪船招商局是洋務派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創辦的民用企業,故選C。
答案 C
7.2012年,革命史詩《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播出,從中我們知道周恩來在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并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在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還有( )A.國共關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國出現首個電報機房
C.無線電臺開始引入中國
D.中國首條空中航線開通
解析 題干四個選項所出現的時間分別為1927年、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1920年。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序幕,故答案為D項。
答案 D
8.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報》發表了以下竹枝詞:“無數關山一線通,人工巧制奪天工。”“兩地情懷一線通,有聲無影妙郵筒。”“火樹千株照水明,終宵如在月中行。” “洋樓更比蜃樓好,誰讀坡仙海市詩。”這反映了( )A.西方物質文明深深融入中國社會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開啟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觸矛盾中相互滲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國人逐步接受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對近代電報、電話、電燈等科技產品的贊美,說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國人逐步接受。
答案 D
9.圖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攝到的“裹腳凳”。凳子最上方橫梁為3寸,中間橫梁用于纏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藥物和香料。女子纏足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畸形,更是心理的禁錮。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確禁止此陋習的政府是( )A.晚清政府
B.北洋軍閥政府
C.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D.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解析 民國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答案 C10.圖是1922年《上海》一書中的弄堂大門,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經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會的性質
C.中國傳統民居、服飾消失殆盡
D.英語、民主思想廣泛傳播
解析 圖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的變化,從圖片中的英文和題干中的時間可以判斷B項正確。A項錯在“完全”,排除;C項錯在“消失殆盡”,民居應是中西結合,服裝也是中西都存在,排除;D項中的“民主思想廣泛傳播”從圖片中看不出來,排除。
答案 B
11.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入列,對提高中國海軍綜合作戰力量、現代化水平、增強防衛作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人們迅速獲知這一消息的途徑主要是( )①報刊雜志 ②電影 ③電視 ④互聯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注意題干中的關鍵點“迅速”等,由此可判斷通過的主要途徑是電視新聞報道和互聯網,故答案選C項。報刊雜志有滯后性,排除①;電影一般是娛樂功能突出,更具有滯后性,排除②。
答案 C
12.圖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興煙草公司在《申報》上刊載的一則香煙廣告。運用該材料研究下列歷史主題呈現最為全面的一項是( )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實業救國思潮的發展 ③物質生活的變遷 ④大眾傳媒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從圖片中“挽回利權”和“提倡國貨”可知①②正確;從圖片上女子的服飾可知③正確;從香煙廣告宣傳可知④正確。故選D項。
答案 D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生活專題練習:材料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以下是兩幅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風貌的照片:圖一為20年代初的女學生打扮,圖二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與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材料二 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圖三)。當今上海的西菜館名氣最大的要數陜西南路上的“紅房子西菜館”(圖四)。
(1)從圖一、二人物的服飾中,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2)上一問中的這些歷史信息能說明什么?
(3)材料二涉及到中國近代物質生活的哪些方面?
(4)結合兩組材料,說說近代中國出現的這些變化,意味著什么?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服飾、建筑的變化及原因。第(1)問,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煉兩幅圖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飾變化的一方面,也應看到未變化的一方面。第(2)問,在歸納基礎上提煉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結論。第(3)、(4)問,首先要明確中國的服飾、住宅建筑的變化代表了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回答“意味著什么”即從這方面變化的深層次原因來思考。
答案 (1)20年代的上海女學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國傳統服裝的;與外國人交往的中國男人有的穿西裝,有的則穿傳統的中裝。
(2)當時的中國人受西方服飾的影響(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裝,有的則在中式服裝上進行改進,如旗袍的式樣等);同時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有一些中國人穿著較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過程。
(3)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飲食文化傳入中國。
(4)隨著西方對中國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逐漸對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產生影響,并反映在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飾、飲食、住宅建筑等。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方列強的入侵,激起了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劇變。先進的知識分子痛于內憂外患,認識到非革新不足以圖存,然手無權柄可探,遂致力于辦報,借以傳播其主張,以言論覺醒天下。
材料二 2010年誰最紅?小沈陽。“一夜成名是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和媒介發達的綜合產物。”如今,互聯網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兒”,他們敢想敢秀,反映了社會進步帶來的個體意識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借“造浪”實現自我價值,間接滿足心理期待的網民。
材料三 2011年春晚植入式廣告提高了春晚的商業價值,這來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與壓力。劉謙和小沈陽的走紅和春晚的商業化運作是分不開的……(春晚)本該是一場風格各異的饕餮盛宴,卻成為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的重復節目。在一片唏噓聲中,春晚開始思索新道路。
(1)根據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識之士倡導辦報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當今大眾傳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產生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二、三,歸納劉謙和小沈陽一夜走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原因:內憂外患;民族危機。主要目的:宣傳革新主張,喚醒民眾。
(2)電視和互聯網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媒介。
主要原因: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科學技術(電視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思想的解放;電視和互聯網的資訊與娛樂功能的優越性等。
(3)原因:電視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社會上個人追求成功、成名意識的提升;大眾媒體生存的競爭;娛樂活動的不斷創新;劉謙和小沈陽演出的平民化,貼近了大眾的娛樂心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