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練習題及答案
2017高考歷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練習題一、選擇題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說:“革命勝利后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新民主主義階段使國家實現工業化國營經濟不斷壯大待條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材料主要表明
A.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勢在必行
社會主義革命正在進行
社會主義改造出現過快現象
認識到向社會主義過渡需要時間
年7月陳云指出:“有的同志說資本主義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大范圍不合理但小范圍合理
A.認為市場和計劃都是手段
充分肯定“三大改造”成就
否定了當時的計劃經濟政策
主張實行計劃經濟下的市場調節
分析下表中1953到1956年我國所有制企業比例(%)變化究其原因是
年代 全民 集體 公私合營 私營 個體手工業 1953年 41.5 3.2 4 30.7 20.6 年 54.5 17.1 27.2 0.04 1.2 A.“一五”期間大力發展重工業
三大改造”的實施
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
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這是一次被稱為“強國序曲”的會議法國《世界報》評論:“這次代表大會似乎將成為世界共產主義歷史上特別是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日子。”美國《____科學箴言報》說:“這個黨正在緩慢地但卻是相當有把握地領導著把農業的中國推向工業化。”這次會議是指
中共七大 B.七屆二中全會
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
5.1958年6月12日錢學森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給人們的糧食產量碰頂了嗎?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于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產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2 000多斤或3 000多斤而是2 000斤的20多倍!”該文章
為農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有利于挖掘農業生產的潛能
對“大躍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是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客觀產物
年《紅旗》雜志轉引毛澤東的話:“我們的方向應該有秩序地把工、 農、商、學、兵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這反映出當時
黨中央忽視客觀規律經濟建設急于求成
黨和國家加快改造步伐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黨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公有化程度
為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而急需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年初中共陜西要求全省千方百計加強農業戰線貫徹執行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全黨全民
A.率先進行國民經濟調整 B.將農業調整為經濟工作重心
堅持農業大躍進的方針 D.放棄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計量史學強調運用數學方法來研究歷史事物的數量關系實現對歷史變化、發展及運行規律的分析。下圖所示的數據變化
年我國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表
受農業生產持續減產的制約
與工業生產效益的起伏吻合
與全國人口總量的漲落一致
受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影響
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農村十六條”其中規定“人民公社應該允許和鼓勵社員利用剩余時間和假日發展農村副業增加社會產品增加社員收入活躍農村市場。人民公社社員可以……耕種由集體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產隊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歸社員家庭使用長期不變”。材料表明
人民公社體制逐漸廢除
B部分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展
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
年2月鄧小平開始整頓鐵路要求全國鐵路必須由鐵道部統一管理鐵路運輸必須由鐵道部集中指揮鐵路職工必須由鐵道部統一調配。對制造事故、殺人搶劫、煽動停工停產、煽動哄搶物資的人員依法打擊。到4月份全國20個鐵路局除南昌外都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整頓鐵路的目的是
徹底否定“
__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加快鐵路建設步伐
恢復遭
2017高考歷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縣嶺下、勝利、建政三村階級結構變動情況表(單位:戶)
雇戶 貧農 中農 富農 新富農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年 3 74 355 0 4 0 7 ——1949—1956年的中國社會》
材料二: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農民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廣大貧困的農民能夠迅速地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工業原料同時也能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資料室《農村政策文件選編》
材料三: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現行農村政社合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1983年)
請回答:
運用所學知識指出導致材料一中反映的農村階級結構發生變動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根據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時的農村狀況與國家工業化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
材料三中提到的“農村政社合一的體制”具體是指什么?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它為什么不適應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4)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國工業比重圖
材料二: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國資金流動情況: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業
的資金(%) 38.7 54.9 48 流入農業的
資金(%) 資*源%庫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
門的資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陳云同志提出年的年度計劃需要有一個相當大的調整重新安排這是非常必要的。這次調整計劃實質上是把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發展放慢一點以便把重點真正放在農業和市場方面。各種材料的分配要先滿足恢復農業生產的需要其次是滿足市場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業品生產的需要。
請回答:
根據材料一說明1952—1957年我國工業結構的變化分析變化的原因及對中國經濟的重大影響。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與前一個階段相比年和1963—1965年我國資金在重工業和農業領域流動的變化及其原因。
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在“二五”計劃期間(1958—1962)我國在改善民生問題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2017高考歷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練習題參考答案
1.D 2.D 3.B 4.C 5.C 6.C 7.B 8.D 9.B 10.D
11.(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矛盾:小農經濟經營分散,與國家工業化對商品糧和工業原料需求劇增之間的矛盾。措施: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3)人民公社。原因:人民公社的經營管理過于集中,平均主義嚴重,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啟示:合適的農村經濟組織和體制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反之則起阻礙或破壞作用。
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實現國家工業化,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建立合適的農村經濟組織和體制。(答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必須適時調整經濟體制也可)
12.(1)變化:輕工業比重下降,重工業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影響: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的基礎。
(2)①1958—1962年:
變化:流入重工業和農業的資金都增加了。
原因:“大躍進”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人民公社化運動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
②1963—1965年:
變化:流入重工業的資金減少,流入農業的資金增加。
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三年經濟困難,黨和政府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比例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對重工業的投資,加強發展農業。
(3)原因: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發動“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對重工業和基本建設投入過大,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答出三點即可)
猜你感興趣:
1.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練習題及答案
2.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練習卷
3.2017年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及答案
4.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