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狀況
時間:
未知2
歷史備考
中國近現代濟結構的變化和各種經濟的發展狀況的知識歸納
一、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1.鴉片戰爭以后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后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跟蹤思考
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什么?自然經濟解體給中國帶來的是災難,還是歷史進步?
二、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
1.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
洋務運動后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跟蹤思考
什么是近代工業?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是什么性質的企業?
三、近代外來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1.鴉片戰爭后,來華商船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商投資擅自設立船塢。為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外商創辦了各種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
2.從19世紀60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投資經營輪船公司,如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等。
3.甲午中日戰爭后,由于《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在中國開設工廠。這些廠礦企業的特點是:資金充足,規模大,技術新,管理先進,產量高,成本低;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居于壟斷地位。這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4.《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擴大了在華投資辦廠的規模。
5.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帝國主義擴大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和重工業。
6.1938年,日本在中國成立“華北開發會社”與“華中振興會社”。日本侵略者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
7.新中國成立后,根據不同情況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采取合資經營、外商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吸收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發展起來。
跟蹤思考
近代外資企業與改革開放后的外資企業在性質上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上有何不同?
四、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歸宿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條件: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面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
(2)標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于近代企業,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12~1919年)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③民國初年出現各種實業團體,形成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熱潮。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這在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⑤辛亥革命前后,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⑥“抵制外貨”“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的口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要求。
(2)表現: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超過了過去的半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火柴、榨油、造紙、化工等輕工業,也發展迅速。
(3)特征: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現為: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③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并不放棄土地和其他封建剝削。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挫折
(1)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民族資本受到官僚資本的擠壓和摧殘。
(2)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形成獨占地位,這對中國的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5.中國民族資本的歸宿
新中國建立后,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民族資本又獲得一次大發展。1953~1956年,我國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跟蹤思考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何時?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五、近代官僚資本的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抗戰時期,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占明顯的優勢。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使其比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并很快恢復了生產。
跟蹤思考
什么是官僚資本?新中國為何對其實行沒收政策?
六、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時期的經濟從整體上看是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的經濟。其經濟結構的突出特征是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發展趨向是由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單一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過渡。
官僚資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建國后,人民政府迅速沒收了國民政府的財產和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
封建地主經濟一農民個體經濟一社會主義集體合作社經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到1956年底,參加農業合作社的農戶達到96%以上。
私營工商業(民族資本)→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調整工商業的政策,主要是調整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以使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工商業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從1953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部完成。
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手工業合作社:從1953年起國家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90%以上的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合作社,由個體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
跟蹤思考
過渡時期,中國出現了哪五種并存的經濟形式?
一、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1.鴉片戰爭以后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后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跟蹤思考
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什么?自然經濟解體給中國帶來的是災難,還是歷史進步?
二、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
1.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
洋務運動后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跟蹤思考
什么是近代工業?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是什么性質的企業?
三、近代外來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1.鴉片戰爭后,來華商船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商投資擅自設立船塢。為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外商創辦了各種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
2.從19世紀60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投資經營輪船公司,如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等。
3.甲午中日戰爭后,由于《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在中國開設工廠。這些廠礦企業的特點是:資金充足,規模大,技術新,管理先進,產量高,成本低;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居于壟斷地位。這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4.《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擴大了在華投資辦廠的規模。
5.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帝國主義擴大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和重工業。
6.1938年,日本在中國成立“華北開發會社”與“華中振興會社”。日本侵略者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
7.新中國成立后,根據不同情況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采取合資經營、外商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吸收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發展起來。
跟蹤思考
近代外資企業與改革開放后的外資企業在性質上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上有何不同?
四、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歸宿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條件: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面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
(2)標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于近代企業,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12~1919年)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③民國初年出現各種實業團體,形成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熱潮。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這在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⑤辛亥革命前后,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⑥“抵制外貨”“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的口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要求。
(2)表現: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超過了過去的半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火柴、榨油、造紙、化工等輕工業,也發展迅速。
(3)特征: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現為: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③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并不放棄土地和其他封建剝削。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挫折
(1)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民族資本受到官僚資本的擠壓和摧殘。
(2)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形成獨占地位,這對中國的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5.中國民族資本的歸宿
新中國建立后,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民族資本又獲得一次大發展。1953~1956年,我國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跟蹤思考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何時?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五、近代官僚資本的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抗戰時期,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占明顯的優勢。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使其比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并很快恢復了生產。
跟蹤思考
什么是官僚資本?新中國為何對其實行沒收政策?
六、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時期的經濟從整體上看是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的經濟。其經濟結構的突出特征是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發展趨向是由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單一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過渡。
官僚資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建國后,人民政府迅速沒收了國民政府的財產和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
封建地主經濟一農民個體經濟一社會主義集體合作社經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到1956年底,參加農業合作社的農戶達到96%以上。
私營工商業(民族資本)→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調整工商業的政策,主要是調整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以使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工商業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從1953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部完成。
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手工業合作社:從1953年起國家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90%以上的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合作社,由個體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
跟蹤思考
過渡時期,中國出現了哪五種并存的經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