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高考歷史知識點復習:世界近現代史
第一,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增加了對貨幣的需要。《馬可·波羅行紀》流傳,使歐洲人希望到東方去實現黃金夢。
第二,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占領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等地區,控制東西方通商要道。劫掠和重稅,使東方商品價格猛漲。西歐商人希望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三,西歐生產力的發展,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航海、造船技術的發達。
第四,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中央集權制,熱衷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1492年 哥倫布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發現通往印度的航路(葡)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人環球航行(西)
3.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的影響
A 商業革命
第一,擴大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往來;歐洲同非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同美洲開始有了聯系;各地區商品在歐洲市場上出現。
第二,貿易中心和主要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尼德蘭所代替。
B 價格革命
貴金屬大量流入歐洲,物價猛漲。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暴利,封建主衰落,勞動人民日益貧困化。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4.早期殖民擴張及其影響
A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第一,葡萄牙。占領巴西。擴張的主要方向為非洲和亞洲。
第二,西班牙。以美洲為主。目的是掠奪金銀。占領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地區。16世紀占領菲律賓。
B 殖民統治帶來的深重災難
給亞、非、拉美帶來深重災難:①土著居民被屠殺、奴役,以及傳染病的侵襲,幾乎滅絕;②奴隸貿易。
C 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財富流入歐洲,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加速資本主義的發展。
D 殖民活動對全球的影響
改變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歐洲對被殖民地區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宗教和文化滲透。各大洲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
二、歐洲文藝復興
1.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背景和實質
A 文藝復興的背景
?、僖獯罄钤绯霈F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經濟和政治利益,要求摧毀教會和封建觀念。②意大利保存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③拜占廷的拉丁學者遷居意大利。
B 文藝復興的實質和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發生于14—17世紀,是資產階級借助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源于意大利,傳播于西歐各國。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生活方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了文藝復興晚期個人私欲泛濫和社會混亂。
2.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
A 文藝復興的先驅和早期代表人物
但丁的《神曲》;喬托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彼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薄伽丘的《十日談》。
B 文藝復興盛期的“美術三杰”和馬基亞維利
15世紀后期至16世紀前半期,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達到鼎盛。
“美術三杰”: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米開朗琪羅的《大衛》、拉菲爾的圣母像。
馬基雅維利以人文主義基礎研究政治,沖破了神權政治理論。
3.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5世紀后期起,文藝復興擴展到西歐其他國家。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法國拉伯雷的《巨人傳》。德意志的伊拉斯謨的《愚人頌》。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4.近代科學的興起
A 近代科學興起的條件
面向現實,注重實踐的時代精神。以科學態度和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 生產經驗的積累,技術能力的提高,為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
B 哥白尼和開普勒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推翻教會支持的托勒密體系,創立的“太陽中心說”。
德意志學者開普勒發現行星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規律。
C 伽利略和實驗科學的奠基
意大利伽利略自制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許多星體,證實了哥白尼日心說的正確性。 他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
D 科學方法論的進展
意大利的布魯諾、英國的培根提倡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英國革命
1.英國革命的背景
A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發展的原因: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海外貿易和掠奪;圈地運動。
英國通過海外貿易和掠奪、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本。
發展的表現: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農牧場;雇傭勞動關系。
B 階級關系的變化
銀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在農村雇工經營牧場或農場者稱為新貴族,同資產階級有共同利益。
C 都鐸王朝的統治
①政治方面:削弱舊貴族的勢力,加強專制統治。宗教改革,建立了聽命于英王而不從屬于羅馬的“英國國教教會”。
②經濟方面:鼓勵工商業。
③國際方面:海外掠奪。
16世紀末,打敗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權。
都鐸王朝的統治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 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相信“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觸犯資產階級利益。實行宗教專制,迫害“清教徒”。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政治局面日趨緊張,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2.英國革命的過程
A 議會斗爭階段(1640—1642年)
議會反對派利用議會有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斗爭。為籌措軍費鎮壓蘇格蘭起義,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議會,企圖通過法案征收新稅。議會反對派拒絕通過征稅法案,要求限制王權。英國革命開始。
B 內戰階段(1642—1649年)
查理一世1642年挑起了內戰。議會控制東南部,國王控制西北部。清教徒克倫威爾指揮議會軍在馬斯頓荒原、納西比等戰役中打敗王黨軍隊,結束內戰。查理一世于1649年1月被處死。
C 克倫威爾當政階段(1649—1660年)
英國成立共和國。政治:克倫威爾掌握了大權,以武力維護統治,成為軍事獨裁者,自封“護國主”。多次解散議會。厲行清教法規。經濟:發展工商業。對外: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維護英國海外貿易的利益。
D 復辟階段(1660—1688年)
克倫威爾死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鞏固統治秩序,允許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政壇開始形成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詹姆士二世企圖恢復天主教。矛盾激化。
E 光榮革命和《權利法案》
1688年,輝格黨人聯合一部分托利黨人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它標志著英國革命的完成。議會中通過了《權利法案》(1689年)等法案,限制國王的權力。后來,議會的權力超過國王的權力,君主立憲制形成。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映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對歐洲和世界有廣泛的影響,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