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的工業化
中國現代的工業化:
1、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 ①、結合中國國情學習蘇聯建設經驗階段;②、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標志著中共開始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經濟建設方針、1960年—1966年的國民經濟調整、“__”中周恩來、鄧小平的整頓;失誤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嚴重經濟困難、“__”中左傾錯誤導致的國民經濟嚴重動蕩并遭到破壞)。
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①、鄧小平提出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中,重點是科技現代化;②、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設計了我國改革開放的藍圖;③、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在談話中,鄧小平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④、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⑤、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
3、第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探索:①、“三個代表”;②、中國式的現代化應該是社會主義的、先進的現代化,符合時代潮流的現代化,是經濟、資源、人口、科技、環保、文化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化。
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16—18世紀的萌芽時期:(1)、背景:①、16—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在少數國家確立;②、16世紀新航路開辟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擴張;(2)、表現:①、歐洲和非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同美洲開始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系;②、市場上商品種類明顯增多,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出現;③、歐洲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3)影響:①、推動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資本的原始積累;②、給亞、非、拉美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③、各大洲的孤立狀態打破壞,世界各地逐漸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2、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1)、背景:①、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推動各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②、歐美列強加緊殖民擴張,在世界各地建立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③、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2)、表現:①、歐美列強向殖民地輸出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甚至直接輸出資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3)影響:①、工業資產階級獲取了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廉價原料,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③、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相互聯系。
3、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終形成:(1)、背景: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列強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體系最終形成;(2)、表現: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成為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影響:①、推動了歐美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②、殖民地國家遭到殘酷的經濟剝削,民族危機更加嚴峻;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