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練習題及答案
2017高考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練習題一、選擇題
1.(2016山東聯考)下圖是《中國古代社會家庭關系示意圖》。形成和維護圖中社會家庭關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
A.皇權專制 B.等級觀念
C.自然經濟 D.社會習俗
解析:C 圖示信息與皇權專制沒有關系,故A項錯誤;無論是“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等級觀念,還是“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的社會習俗,都是建立在以“男耕女織”等為特點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之上,故C項正確,B、D兩項錯誤。
2.(2015江西五校聯考)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國時期( )
A.中原地區開始進入鐵器時代
B.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
C.戰國時期隨葬品以鐵器為主
D.成套鐵農具有利于農業精耕細作
解析:D 中原地區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是在春秋時期,故A項錯誤;題干中只是表述河南輝縣魏墓出土了一整套鐵農具,不能就此得出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故B項錯誤;題干中只提到出土的鐵器,沒有涉及其他隨葬品,故C項錯誤;題干中的“一整套鐵農具”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有利于農業精耕細作,故D項正確。
3.(2016邢臺摸底)蘇軾說:“民庶之家,置莊田,招佃農,本望租課,非行仁義,然猶至水旱之歲,必須放免欠負、貸借種糧者,其心誠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蘇軾的這段話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 )
A.宋代時期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
B.宋代地主具有開展民間賑濟的社會責任感
C.宋代佃戶租種土地有較大的選擇權和自由度
D.從宋代開始農村出現以租佃關系進行土地經營
解析:C 材料反映出宋代地主與佃戶之間租佃關系的變化,與土地兼并無關,故A項錯誤;地主“本望租課,非行仁義”,沒有體現出宋代地主開展民間賑濟的社會責任感,故B項錯誤;地主“其心誠恐客散而田荒”,因此“必須放免欠負、貸借種糧”,側面反映出佃戶租種土地有較大的選擇權和自由度,故C項正確;從材料無法推測宋代以前是否以租佃關系進行土地經營,且以租佃關系進行土地經營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故D項錯誤。
4.(2015鄭州二模)根據張履祥《補農書》中所載資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區農村家庭的投資結構如下圖所示:
這反映出此時江南的農業( )
A.經營更趨市場化 B.減少犁耕依賴
C.生產日趨專業化 D.注重精耕細作
解析:D 材料只是講到農村家庭投資在哪些項目上,沒有講是否和市場有聯系,并且“更趨”應該是和之前相比,但題目沒有對照物,故A項錯誤;明末農村依然是鐵犁牛耕,并未減少對犁的依賴,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不出“專業化”,故C項錯誤;材料說明農村家庭主要投資在播種、灌溉、肥料等多個環節,高投入追求高產出,是精耕細作的特點,故D項正確。
5.(2016洛陽質檢)讀圖,圖片記載的是一份關于鹽井開采的鹽業契約。由此可知當時( )
A.鹽業專營制度已被徹底打破
B.資本主義萌芽得到迅速發展
C.出現了部分近代經濟的特征
D.官營企業主動吸納民間資本
解析:C 依據材料中“1779年”可知是清朝,此時依然實行鹽業專營制度,且僅僅從一張合同不能說明鹽業專營制度已被徹底打破,故A項錯誤;鹽業契約里沒有體現雇傭關系,故B項錯誤;鹽井開采的鹽業契約體現了近代合同的某些特征,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官營企業的問題,故D項錯誤。
6.(2016廈門質檢)明正德《松江府志》記載:松江“俗務紡織,不止鄉落,雖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無頃刻閑??椪呗嗜粘梢黄?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獲,輸官償息外,未卒歲,室廬已空,其衣食全賴此。”材料反映了( )
A.私營手工業所占地位 B.小農經濟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業面向市場 D.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解析:C 材料所述“田家收獲,輸官償息外,未卒歲,室廬已空,其衣食全賴此”表明是和農業結合的家庭手工業,而不是私營手工業,故A項錯誤;材料主題圍繞家庭手工業展開,沒有反映小農經濟的衰落,故B項錯誤;“里媼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無頃刻閑”反映了家庭手工業產品進入市場的情況,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手工工場或雇傭關系的信息,故D項錯誤。
7.(2016昆明摸底)史載:“(16世紀末)每歲浙、直、湖、湘客人腰纏過梅嶺者數十萬,皆置貨鐵而北。近年惠、潮(今廣東惠州、潮州)鐵罄,告開龍門鐵山,迄未準行,客商艱于得鐵,多懷空銀回家。”材料反映當時( )
A.商業通訊渠道不暢 B.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
C.長途販運盛極而衰 D.海禁政策阻礙商品流通
解析:A 材料反映出由于廣東作為鐵的生產地區無法供貨,客商卻不知情,依然從全國各地來此,導致空費往返巨資,故A項正確;材料信息未涉及雇傭關系,不能說明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故B項錯誤;C項與題干材料意思不符,排除;海禁政策禁止人民與海外貿易,并未涉及國內貿易,故D項錯誤。
8.(2015福州二模)漢代長安東西兩市規模比后世更大,商賈多居住于市內,唐朝的市逐步變成單純的營業區,商賈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區了。這主要說明了( )
A.漢唐實行嚴格的坊市分離制度
B.坊市制度的內涵具有時代特色
C.從漢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D.商業活動開始突破時空的限制
解析:B 漢代“商賈多居住于市內”,不是嚴格的坊市分離,故A項錯誤;漢代“商賈多居住于市內”,唐朝“商賈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區”,雖有不同,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動,故C項錯誤;唐代仍是“坊市制度”,沒有“突破時空的限制”,故D項錯誤。
9.下圖是唐朝都城長安的東市圖。從中可以得出( )
A.東市的商業店鋪不如西市多
B.東市以漢族商人為主、西市以西域商人為主
C.唐政府直接管理東市的交易
D.邸店與飛錢的出現,推動了商品交易活動
解析:C 材料中沒有體現東市的商業店鋪不如西市多,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經營店鋪的商人的民族,故B項錯誤;在材料中有“常平倉”“市署”“平準署”說明政府直接管理市場,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出現“飛錢”,不能得出它推動商品交易活動,故D項錯誤。
A.資本主義萌芽已高度發展
B.工匠群體的斗爭意識增強
C.政府實行積極的抑商政策
D.私營手工業發展規模擴大
解析:B 材料只能說明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不能體現其發展水平,故A項錯誤;由明中期機戶機工相依為命到清朝初年,工匠“倡眾歇作,另投別戶”(集體罷工,另尋雇主),可知清初工匠的群體斗爭意識增強,故B項正確;材料中政府在壓制“倡眾歇作,另投別戶”的行為,并沒有抑商政策,故C項錯誤;材料中并未說明私營手工業的規模,只強調出現雇傭關系以及清政府對“倡眾歇作,另投別戶”的行為進行壓制,故D項錯誤。
11.(2015南京、鹽城二模)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營”,設置專門機構壟斷食鹽經營。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鹽運銷體制,賦予一些商人食鹽營銷的壟斷權,國家只對鹽商進行管理和征稅。這一變化表明( )
A.政府放棄鹽業專賣制度
B.民營商業遭到政府打擊
C.抑商政策執行有所松動
D.富商大賈勢力受到抑制
解析:C 由材料內容可知,政府賦予商人的依然是食鹽營銷的壟斷權,實質上其仍然是實行鹽業的專賣制度,故A項錯誤;此材料主要講述由西漢時期的專賣制度到清朝時期的專賣的變化,其主要意圖不在于說明民營商業的發展情況,故B項錯誤;由西漢時期完全由政府壟斷經營到清朝時期政府給予經營者發放許可證的變化,體現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動,故C項正確;西漢時期漢武帝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抑制富商大賈勢力的作用,但清政府的舉措勢必會使商人尤其是鹽商的勢力膨脹,故D項錯誤。
12.(2016貴陽模擬)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到:“中國幅員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并且允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假設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國外市場,那么更廣大的國外貿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國制造品,大大改進其制造業的生產力。”100多年后嚴復折服于這些關于中國的論述,是因為亞當·斯密( )
A.指出當時中國工商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B.建議西方列強盡快打開中國市場
C.羨慕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條件優越
D.盛贊康乾時期中國經濟的高度繁榮
解析:A 亞當·斯密“假設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國外市場……必能……”一句,指出中國工商業單靠國內市場是不夠的,海外市場由于海禁政策而受到阻礙,故A項正確;亞當·斯密并未建議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而是建議中國開拓國外市場,故B項錯誤;材料指出中國工商業發展的優點的同時,也指出其不足,并沒有“羨慕”“盛贊”之意,故C、D兩項錯誤。
2017高考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13題25分,14題12分,共37分)
13.(2016大同月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代中國取得了農耕文明的輝煌。隨著時代的進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國經濟落后。閱讀下列
材料:
材料一 由于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而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文明轉型。兩千多年前,中國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年的混亂,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轉型。即“鐵制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體制+儒道法意識形態”的中國傳統文明終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學者提出,大體而言,從春秋戰國時期到隋唐時期幾乎是純粹的自然經濟;自宋元時期,一種新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到了明清時期,在我國江南地區又出現了一種與自然經濟完全相悖的新經濟的萌芽。
材料三 被譽為“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之父”的英國學者亞當·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國的“停滯性”問題:“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就是說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勞的國家。然而,許久以來,它似乎就處于停滯狀態了。”
請回答:
(2)材料二中,宋元時期的“新型經濟”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其泛起“微瀾”的表現。(7分)
(3)試以明清時期的史實論證亞當·斯密關于中國經濟“停滯性”這一觀點的合理性。(6分)
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一中的“鐵制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體制+儒道法意識形態”,分別從經濟方面、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回答。 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二中的“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結合教材中關于宋朝市的變化和城市的發展,可以得出指的是商品經濟;第二小問結合宋朝經濟發展的表現如城市經濟功能增強,城市經濟繁榮,“市”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城郊和鄉村間允許置市貿易,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展迅速,外貿港口走向繁榮等作答。第(3)問,結合明清時期經濟上出現了新的因素即資本主義萌芽,政治上君主專制加強,對內經濟上仍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外推行“海禁”政策,然后闡述重農抑商、“海禁”政策的消極
影響。
答案:(1)方面:實現了從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轉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完成了從分封制向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轉變,郡縣制成為我國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著道德、哲學、變革思想,形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準。(12分)
(2)經濟:指商品經濟。(3分)
表現:城市經濟功能增強;城市經濟繁榮,“市”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城郊和鄉村間允許置市貿易;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展迅速,外貿港口走向繁榮。(答出任意四點即可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總分不得超過4分)
(3)論證:明清時期雖然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這種新的經濟因素只在局部發達的一些生產部門存在;明清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對外實行“海禁”,輕視技術等政策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大勢,經濟沒有突破原有經濟模式陷于停滯狀態。(6分)
14.(2015撫順模擬)“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要素,在歷史學習中經常運用。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也認為:“兩宋近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領先地位。”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也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日本宋史學家宮崎市定認定:“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后得多,但是以后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
請運用“史實”“史論”“史識”三個要素對“宋代時的中國”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2分)
(要求:依據材料所給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答出“史實”“史論”“史識”三部分,結合材料,緊扣主題)
解析:本題要求按照史實、史論、史識三個要素進行解答,這里的難度在于理解史實、史論、史識的含義。史實比較好理解,史論是指歷史結論,史識則是指升華到價值觀的認識。兩則材料都充分肯定宋代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這就決定了答案的內容,必須選擇宋代的“成就”,而不是問題或者局限。
答案:史實:在工業化上,制瓷業發展,出現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五大名窯;紡織業發展,棉紡織技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在商業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形成了繁榮的商業街;草市已經具備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海外商運發展迅速,海外貿易稅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貨幣化上,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在城市化上,出現了汴京等商業大都會。
(6分)
史論: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或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等。(3分)
史識:根據宋代發展的狀況我們可以說宋代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區,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對于歐洲發展和世界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3分)
猜你感興趣:
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含答案
3.2017高考歷史明清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4.2017高考歷史文化遺產專項練習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