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古今中外改革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2017高考歷史古今中外改革專項練習題一、選擇題
A.廢井田,開阡陌 B.廢除特權 C.獎勵耕戰 D.建立縣制
2.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中日本新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指( )
①廢藩置縣 ②殖產興業 ③文明開化 ④建立新式軍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一成一敗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中日兩國進行社會變革的內部條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①中國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穩定性,社會變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國未能如日本那樣從舊營壘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國的維新變法缺乏系統理論指導
④中國的變法是依托舊政權而進行的,未發生權力中心的轉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 梭倫在詩中曾寫道:“我給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夠的權力,不使他們失掉尊嚴,也不給他們太多;而那些有錢有勢的豪富的人們,我也設法不使他們受到損害。”這表明梭倫改革( )
①著眼點在于緩和平民與貴族的矛盾 ②恰好滿足了平民階層的需求 ③沒有觸動貴族利益 ④過多地扮演了“調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下列革命和改革中,有利于各國解決統一國內市場問題的是( )
①美國南北戰爭 ②俄國1861年改革
③德意志的三次王朝戰爭 ④日本推翻幕府統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中、下級武士之所以能成為倒幕運動的領導力量,主要是因為( )
A.資本主義相對薄弱
B.日本有尚武傳統,武士階層更具有號召力
C.封建專制統治異常穩定
D.中、下級武士已經演化為資產階級
7. 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工業革命的不同之處在于( )
①由國家主導進行 ②兩次工業革命交叉完成
③國營企業比例不斷增大 ④基本清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8. 北宋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從反面證明了( )
A.政治改革要有經濟作保證 B.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在當時弊大于利
C.兵越多,戰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視精兵簡政
9.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七屆三中全會后,全國以“關注民生•情系三農”為主題,開展了系列宣傳活動。下列對于關注民生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的評述,準確的是( )
①商鞅變法獎勵耕織,促使秦國逐步強盛
②王安石實行的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
③明朝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征銀,廢除了人頭稅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未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10. 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內容是( )
A.理財 B.吏治 C.科舉 D.軍事
11. 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緣關系,削弱氏族貴族勢力的關鍵舉措是:( )
A.按財產多少劃分等級 B.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部落
C.公民大會是城邦最高權力機構 D.多數官職向各等級男性公民開放
12. 生活在公元前594年的克里昂原是雅典的一個自由民,因債務淪為奴隸,因為梭倫改革( )
A.恢復自由民的身份 B.繼續奴隸的生涯
C.解除債務,但繼續為奴 D.被驅逐出雅典
13. 1874年,日本人將“Science”翻譯成為“科學”,后于1915年引人中國。與這一概念傳播相關的事件是( )
A.洋務運動/明治維新 B.明治維新/新文化運動
C.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D.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
14. 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共同之處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優先進行經濟改革
C.改變了舊的政治體制 D.開始發展資本主義
15. 有首上海的舊民謠,講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與戊戌政變有關的句子是( )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順治帝登基享現成 B.林則徐嚴禁吸洋煙,忠心報國無人識
C.曾國藩團練起湘鄉,淮軍還有李鴻章 D.好頭顱六個憑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觀目的是 ( )
A.恢復北方經濟 B.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
C.改革鮮卑舊俗 D.鞏固鮮卑貴族統治
17. 下列不屬于改革前埃及存在過的外部勢力:( )
A、土耳其軍隊 B、英國軍隊 C、法國拿破侖軍隊 D、馬木路克
18.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外因是:( )
A、政局動蕩不安,社會混亂 B、經濟殘破
C、階級矛盾尖銳 D、英法對埃及爭奪
19. 穆罕默德•阿里在經濟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是:( )
A、發展機械工業 B、培養本國技師,開辦學校
C、保護民族工業 D、選派留學生出國
20. 與日本明治維新相比,俄國1861年改革的明顯不足是( )
A.由舊的統治者主導進行 B.主要側重于經濟領域變革
C.未能改變社會性質 D.受歐洲其他國家影響
21. 伯利克里的民主改革中,最有利于平民參與政治的措施是( )
A、廢除債務奴隸 B、取消擔任高極職官的財產資格,發放工資、津貼
C、創立“陶片放啄法 D、選舉采用抽簽或舉手表決的方法
22.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同聲贊譽梭倫是“優良的改革家”,是因為梭倫( )
A.推翻王權,以貴族制取而代之 B.確立了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
C.實行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 D.確立“陶片放逐法”最終確立民主制
23. 2008年3月18日,國務院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答記者問時說:“5年已經過去了,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后世。5年前,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材料中的“三不足”精神來源下列哪位人物( )
A.商鞅 B.秦孝公 C.孝文帝 D.王安石
24. 假設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寧三年,若參加科舉考試,怎樣才能被“高校”錄取?( )
A.背誦詩賦詞章 B.學習“四書五經”
C.聯系實際,學習經義策論 D.依靠“恩蔭”
25. 近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寫道:阿里“甚聰明,尤滅弄權之驍騎,招士通商,訓練陣法與列國無異。”這里的“滅弄權之驍騎”是指 ( )
A.消滅了馬木路克集團 B.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C.擊退了英法殖民者的侵略 D.鎮壓了開羅人民的三次起義
26. 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洋務運動和埃及的阿里改革客觀上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 ( )
A.都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 B.都引進了西方機器大生產
C.都創辦了近代新式軍隊 D.都開創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
27.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與高度發展的中原文化相結合,實現了民族的飛躍。”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 孝文帝改革 B.1861年改革 C.梭倫改革 D. 明治維新
28. 之所以說財產等級制度重新分配了國家的政治權利,依據是( )
A.為后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開辟的道路 B 平民逐漸躋身于統治階層行列
C.新興工商業奴隸主逐漸躋身于統治階層的行列 D 貴族階層被排擠出國家政權之外
29. 縱觀中國歷史上重大改革成敗的兩種結局,可以得到的認識有( )
①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②改革成敗的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維持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當 ④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0. 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寫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對人說:“三十年后,日本其強,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啟超引這段話的根本意圖是( )
A.比較中日近代文化的異同 B.證明中國進行社會政治變革的必要性
C.尋找甲午戰爭日勝中敗的歷史原因 D.批評洋務派的活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2017高考歷史古今中外改革專項練習題二、主觀題
31. 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其中梭倫改革、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
材料一 黑色的土地,將是最好的證人,
因為正是我,為她拔掉了眾多的債權標,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獲自由。
許多被出賣的人們,
……
我都使他們獲得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魏亡之禍,成于六鎮;輕薄六鎮,實自太和。夫變夷從夏,人孰不以為美?至一家門戶緊切利害,乃忽棄不顧,可乎?然則自古公亶父陶復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積而后成,非文勝其質也。……遷洛之舉,群臣不順,孝文設術以詐之,示威以脅之。不知厭忽累世安樂之余,經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舊業盡棄,欲以何為?嗟夫!孝文誠非玩歲月而茍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實,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則好治與念亂同科,可不悲哉!
──《魏書》卷三十四《習學記言序目》
請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別反映了梭倫、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內容?(4分)
(2)你認為材料三所揭示的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為此作為一名改革者應堅持何種態度?(2分)
(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以上改革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32. (10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遷交執
不可,安石傳達室經義,出已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僅儇慧少年.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二 梁啟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把免役法(募覆法)視作“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還認為保甲法“與夸世所謂警察者正相類”,一言以蔽之,“夸世歐洲諸目,其所設施,往往與荊公不謀同符。” ——人民版《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王安石執意變法的原因。(4分)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梁啟超對王安石變法具體措施所作評價的依據。(6分)
33. 閱讀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二 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 ——明治元勛大久保利通
材料二 興辦生產事業亦屬當務之急,但人民還沒有這種意愿,所以暫時創辦官立事業,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 ——內務省1881年《勸農局處務條例》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二體現了明治維新哪一措施?(2分)材料二說明該措施實施的特點如何?(2分)
(2)材料三體現了明治維新哪一舉措?作用如何?(4分)
(3)關于明治維新的性質,有人認為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更替,也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你怎樣認識明治維新的性質?說明理由。(7分)
34. 閱讀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在時間的裁判席面前,那奧林匹司諸神的偉大母親——黑色的土地,將是最好的證人。因為正是我,為他拔掉了眾多的債權標,以前他備受奴役,而今已重獲自由。 ——梭倫
材料二 北方長期戰亂,百姓流亡,土地荒蕪。北魏頒布均田令,規定男子15歲以上,授給露田40畝、桑田20畝,婦人授露田20畝。露田加倍授給,以備休耕。露田不得買賣,授田者身死或年滿70者歸還官府。桑田則永為個人所有,不須還官,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買賣。 ——摘自趙毅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1)據材料一說明梭倫是怎樣使“他”重獲自由的?(2分)這對于雅典民主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2)依據材料二推斷北魏土地所有制有哪幾種類型,并說明依據(不得照抄材料)(6分)上述材料反映梭倫改革與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有何相似之處?(3分)
3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特征。他們在數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優越中,在精神層面上向來蔑視一切外來文化。但出門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資源貧乏的現實,又使他們充滿生存危機感,所以在技能層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進的東西。在國弱時,他們謙卑地對外點頭哈腰,默默拿來先進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點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確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別國,便會出奇不意地創造神話。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對被侵略地區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難以抵御歐洲國家的入侵,要繼續生存,就必須進行變革。……在這些國家,由于“傳統”和“變革”之間力量對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會、文化態度不同,因此現代化的道路不同,發展的速度也不同。 ——錢乘旦《再論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
(1)結合日本19世紀下半期改革的相關史實,說說日本人是如何“‘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他們創造了怎樣的“神話”?(8分)
(2)依據材料二指出19世紀下半期中、日兩國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結果不同的原因。(7分)
下一頁查看>>>2017高考歷史古今中外改革專項練習題答案